驪姬繼母,惑亂晉獻,謀譖太子,毒酒為權,果弒申生,公子出奔,身又伏辜,五世亂昏。------西漢劉向《列女傳》
這個記錄是在說中國一個著名的外族女子的故事,當然不是什麼好故事,隻是一個讓人鬱悶的故事。
大宗與小宗
春秋時,晉國的局勢特別亂,除了晉文公統治的一段時期的政局比較穩定外,前期很亂,中期很亂,末期直到三家分晉之前還是很亂。
誰是晉國變亂的罪魁禍首,唯驪姬莫屬。
有的人說,晉國的內亂是由一個女人瞎起名字開始的。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晉穆侯的老婆薑氏生大兒子時正趕上條之戰(今天的山西安邑),她給這個兒子取名為“仇”;巧了,薑氏生另一個兒子時,又趕上一次戰役叫千畝之戰,所以給二兒子取名為“成師”。
很多人看到這段一直不明白,放著這麼多好字眼不用,為什麼薑氏要給兩個兒子起這麼怪的名字。
後來我翻看一些史料,終於明白了薑氏為什麼給兒子取這樣的名字。
上條之戰晉國戰敗,薑氏為了讓兒子記住這次仇恨,所以給兒子取了仇字為名,而千畝之戰晉國大勝,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所以薑氏給兒子起了“成師”這個名字,成師的意思我理解就是晉國之師大獲成功。
薑氏起這樣的名字本來是好意,可是壞就壞在薑氏的學問不高,在嫁到晉國後也沒有了解晉國的風土人情和語言習慣。薑氏不知道“仇”和成師都是些犯忌諱的字眼兒。
晉國大夫師服看到薑氏起這兩個名字非常的氣憤,說道:“哪有國君這麼隨意給孩子取名字的!(冤枉!名字其實是薑氏起的)取名要合於大道,大道生出禮儀,國家用禮儀規範行政,行政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正確的生活。所以說,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美好的姻緣叫做“妃”,不好的姻緣就叫做“仇”,自古如此。現在國君把自己的兒子叫做仇、成師,這是要出亂子的前兆,做哥哥(指仇)的會倒黴的。”
原來,起名字這件事情,在晉國是一件非常莊重的事情,是要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慮的,政治、經濟、民生,包括風水都要考慮。而齊薑這麼輕易地給孩子起名字犯了大忌。而且仇這個字在古文裏是當不好的婚姻講,這明顯是不吉利的,而成師這個詞好像也犯了晉國的某些忌諱。就好像在一些地方見麵喊大哥,是尊敬,而在另一些地方見麵喊大哥,是罵人,一個道理。據上下文理解這個詞,在晉國的語言裏“成師”這個詞應該有克死大哥的意思。
我一向不相信什麼地名啊,人名啊決定命運之類的話,原來看《三國演義》龐統死在落鳳坡,看《封神演義》聞仲死在絕龍嶺,這樣的故事我感覺都是文學作家編出來的故事,後來我看了正史的記載後,感覺有些事情是不容你不信的。
不過我感覺對於晉國的國運最不吉利的名字並不是薑氏給這兩個孩子起的名字,而是一處地名,《史記.晉世家》記載:“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曲沃在今天的山西省聞喜。《史記》中記錄這句話實際是說晉國在春秋早期的一場內亂的起源是從曲沃開始的,其實後來晉獻公時期的第二次動亂也是由曲沃這個地方開始的,這個地方好像變成了晉國的不詳之地。
晉穆侯死後,他的弟弟殤叔自立,公子仇怕叔叔對自己不利就跑路了,三年後,仇在死黨的擁護下,奪取王位並殺了殤叔,仇就是晉文侯。
《史記》上記載晉文侯仇在位三十五年,風平浪靜,並不像成師所說的那樣會遭到什麼不測(婚姻是否美滿史無記載)。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晉文侯雖然沒有遭到預言中的詛咒,但是他的後代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晉文侯死後,他的兒子伯做了君王,也就是晉昭侯。
晉昭侯即位當年,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分封自己的親叔叔成師到了曲沃,成師從此被稱為桓叔。有的人說,這是非常喜愛小兒子的齊薑的主意,這純粹是胡說八道,因為當時的成師已經五十八歲了,即便當時他的母親齊薑還活著,也是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了,還有能力管這些事?
成師之所以能夠被封在曲沃,是因為他的人緣很好,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是他的親信,昭侯初立在大臣中還沒有威信,所以當然是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了,不過這事也有人反對,反對者就是前邊說過的,做出名字不利於哥哥預言的師服,他反對的理由是在分封國內再搞分封就是動了晉國的國本。
曲沃是晉國原來的都城,麵積比新都翼(今天的山西翼城)還要大。
曲沃從成師開始才漸漸興旺起來,形成了晉國的“小宗”,小宗與晉國大宗相爭了七十多年,在相鬥中,大宗日漸衰弱,終於在公元前679年,曲沃的晉武公殺了大宗的晉侯緡。因為當時的周釐王接受了小宗行賄的晉國寶器,拿人家手短的周王室終於承認了小宗的合法地位,從此晉國重新統一,這才算消停了下來,大家也終於明白了原來師服當年那番話的意思實際不是什麼對仇一個人不利,而是對整個晉國的大宗(仇的後代)不利。
這是春秋早期晉國的第一次國亂,這次國亂如果硬把它加在齊薑起錯了名字上,我感覺太過於牽強了。名字任何時候隻是一個代號,不可能決定人的命運,這又是一次把曆史的國亂牽強的推給女人的經典案例。
實際這次晉國國亂,始於晉國對於本國貴族的再次分封。
曆史證明,國家搞分封,必生國亂,比如日後漢朝的吳楚七國之亂,諸侯國搞分封,就必然會導致諸侯國的分裂和消亡。所以漢朝的皇帝強行采用賈誼、晁錯、主父偃等人提出的“推恩令”,使各諸侯國從強大變成弱小,到最後再也無力造反。
如果說晉國的第一國亂與女性無關,那麼晉國的第二次國亂絕對是由女人引起的,而且是徹徹底底的由女人的陰謀引起的。
晉國在晉武公殺了晉侯緡後,小宗終於取代了大宗的統治,晉國確實消停了幾年,具體多少年呢?廣義上是十一年,狹義上說應該隻有短短的七年。
驪姬姐妹
晉武公死後,晉獻公即位。
據《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在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攻打驪戎時,驪戎的國君給晉獻公進獻了一對美女,以求晉國退兵,這對美女就是驪姬姐妹。能給這些強悍的少數民族這樣的壓力,可見晉國當時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
驪姬姐妹,天生麗質,很快得到了晉獻公的寵愛,兩個女人的肚子也都很爭氣,很快為晉獻公生了兒子,驪姬生了兒子奚齊,而她的妹妹生了公子卓子。
當時晉獻公已經有了八個兒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品行都很好。因為早年,晉獻公的原配夫人賈侯的女兒沒有生育,所以當時晉獻公娶了他老爹晉武公的老婆齊薑作了夫人(《左傳.莊公二十八年》:“烝於齊薑。”)生下了太子申生。
而重耳和夷吾的母親也是一對親姐妹,這對姐妹都是戎狄的女子,一個是大戎狐氏(《左傳》上稱為狐季姬。)生重耳,一個是小戎狐氏生夷吾。
可是自打驪姬來之後,這三個晉國最有前途的年輕人,竟然被晉獻公疏遠了。(《左傳》:“及得驪姬,乃遠此三子。”)所以我說,晉國的不安定是從驪姬嫁到晉國開始的,如果從那時算起,晉國穩定的時間隻有七年。
關於晉國驪姬的故事不知道為什麼,記載最全麵的不是《左傳》也不是《史記》,而是《國語》。所以,現在我就以《國語》的記載為主體,輔助其他記載,把驪姬之亂的故事展現給大家。
晉獻公當年要攻打驪戎的時候算了一卦,算此卦的人叫史蘇,他從卦象上得出的結論是:“勝而不吉。”晉獻公問他為什麼,史蘇得出的結論是“且懼有口,攜民,國移心焉。”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即使這場戰爭晉國打勝也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且會有大量的俘虜進入晉國,這樣國民的輿論將不利於國家。但是晉獻公的態度是晉國的事老子說了算,老百姓誰敢說個不字。
晉獻公打敗了驪戎,得到了美人驪姬,得意洋洋地質問史蘇,寡人這次攻打驪戎得到了美人,有什麼不吉利的?史蘇仍然堅持認為晉國的大難要臨頭了。
史蘇出了宮門就對大夫裏克等人說,晉國之亂馬上就要因為驪姬這個女人引起來了。裏克問為什麼?史蘇以妺喜之亂來作比喻,裏克終於相信了史蘇的話。
沒過幾年,驪姬生了奚齊,晉獻公就想把她立為夫人(因為此時齊薑已經死了),但是立為夫人也要個說法啊,所以又一次荒唐的迷信活動開始了。晉獻公先派人用占卜的方式算一算,結果是不吉利,後用占蓍(shi,四聲,一種用草來占卜的方式)的方式算了算,結果是上上簽。
很多人事選舉實際就是個形式,雖然有人說,占蓍的結果不如占卜準確,但是晉獻公一向是隻聽喜,不聽憂,硬生生把驪姬立為了夫人。
一場好戲
晉國剛剛平息的事態,馬上被這個女人攪得一塌糊塗。驪姬非常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做未來晉國的繼承人,但是別說是太子申生,就是公子重耳和夷吾,自己現在也很難對抗。所以驪姬開始自導自演了一整套廢太子逐公子的好戲。
驪姬先是和晉獻公的一個叫施的戲子(公之優曰施)勾搭成奸(《列女傳》上說這個人是驪姬的弟弟)。驪姬問這個不男不女的戲子,擺在我麵前有三座大山,要成大事該怎麼辦?(《國語》:“吾欲作大事,而難三公子之徒如何?”)
這個叫施的戲子估計是戲文看的比較多,所以主意也比較多,他建議先朝太子申生下手,因為申生是一個對人對己都非常嚴格的人,且自尊心很強,不是個可以忍辱負重的人,所以對他下手最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