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劇目最佳女演員,驪姬(3 / 3)

申生把一塊祭肉獻給了晉獻公,晉獻公此時正在外邊打獵,沒在宮中,驪姬趁機在祭肉中放了毒藥。晉獻公回來後,晉獻公剛要吃申生獻上的祭肉,驪姬忙說道:“外邊來的食物應該先檢驗一下”,結果找來了隻狗試試,死了,又找來了個下人試試,也死了(《國語》、《列女傳》中都說這個可憐的仆人是喝了申生獻上來的酒死的。)。

死了就麻煩了,況且是在晉獻公眼皮子底下死的,晉獻公的恐懼我們是可想而知的。

驪姬此時再也忍耐不了她狂喜的心情了,但是自己這時依舊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說道:“這太子也太沒有人性了,您都老了,王位馬上就是他的了,這都等不了了?”(《史記.晉世家》:“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況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

一場晉國內部的大清洗運動展開了,晉獻公先殺了太子的老師杜原款,就我看來這個老頭實在該殺,因為就是這樣一個迂腐的人教出了像申生一樣迂腐的學生,導致了晉國的悲劇。杜原款竟然在臨死前還托人轉告太子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獻身為孝的理論,意思是無論如何太子你都不能弑君造反。

太子申生逃到新城,有的人勸他不要跑,因為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驪姬下的毒,為什麼不到君王麵前把這件事情挑明了呢?

此時,太子申生的回答,是讓我絕望的,我到此時才終於明白了狐突、裏克這些人的心情,為什麼他們都選擇了退隱,而不再幫助太子。

申生說:“父親年紀大了,沒有驪姬服侍,吃不好,也睡不好。如果向他解釋他會埋怨驪姬的,這樣做不合適。”我隻采用的是《史記》的說法,《國語》的說法更加令人生氣,如果脾氣大點的,又比較投入的讀者估計聽完後會罵娘,所以我還是不說了,總之一句話,申生的腦袋多半是讓驢給踢了。

《國語》記載,驪姬竟然在這個時候還見了申生一麵,然後說出了自己這整套劇本的最後一句台詞:“你現在忍了你的父親,會有人說你好嗎?你現在殺了你的父親,你又能得到什麼好處?你左右都是個讓老百姓厭惡的人,你左右是活不長了。”我估計驪姬此時臉上一定是閃過了一道恐怖且詭異的微笑,因為她知道,憑借自己的這幾句話,膽小且受禮法束縛的太子申生一定是死定了。

有人勸申生逃奔他國去留亡,申生說道:“帶著這樣的惡名出逃誰肯接納我,我還是自殺吧。”據《國語》記載,太子申生自殺前,非常後悔自己當年沒有聽狐突的話。

公元前656年十二月,太子申生自殺於新城。

當然這場陰謀隻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因為此時公子重耳和夷吾回到了朝中,這時有人告訴驪姬二位公子回朝就是衝著她誣殺太子的事情來的,驪姬非常害怕,繼續向晉獻公誣告重耳和夷吾,說太子投毒的事情兩位公子也知道,也就是說他們也是同謀。晉獻公還沒來的及查問,兩位公子早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兩位公子的不辭而別,晉獻公反倒以為他們確實參與了此事(這個懷疑確實合理),下令到他們的封地去捉拿他們,重耳越牆而逃,宦官隻砍下了他一塊衣袖(《史記.晉世家》:“重耳逾垣,宦者追斬其衣袪”),重耳逃往了翟國,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流亡之旅。

夷吾也逃到了梁國。夷吾逃往梁國不是像重耳一樣沒有目標的瞎跑,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他接受了大臣冀芮的建議,梁國雖然不大,但和秦國關係很好,這就有機會向秦國借兵複位。

此時晉國的局勢已經完全掌握在了驪姬這個女人的手上。

晉獻公趕走了在京城的其他公子,立奚齊為太子。

五年後,晉獻公死了,奚齊即位了,眼看著一場陰謀就這樣成功了,可是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正是這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晉國的局勢。

這個人就是裏克。

裏克在當時放棄了申生是因為他覺得申生這個人優柔寡斷且過於迂腐,不是做國君的材料。現在裏克現身是因為他知道奚齊和驪姬也不是晉國統治者的材料,因為陰謀家和政治家是兩回事,陰謀家隻會陰人,而政治家不隻會陰人,還會治國安邦。

晉獻公病重時將自己的寶貝兒子奚齊交給了“兩個凡是”的堅定擁護者荀息。晉獻公托孤後,就死了。怎麼說呢,這是一個為了一個女人糊塗了一輩子的男人,對他我真的無話好說了。

在晉獻公的葬禮上,沒有肅穆的氣氛,也沒有沉重的哀思,有的隻是下一場血雨腥風的開始。裏克聯合三公子的黨羽突然發難逼荀息廢掉奚齊,荀息自然是不答應,不答應就來硬的了,裏克殺死了奚齊,荀息又立了奚齊的弟弟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做了君王,不久之後,也被裏克殺掉,荀息也殉節而死。荀息的死使驪姬集團徹底瓦解。

驪姬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其實自己麵對的最大敵人並不是三位公子,而是晉國士大夫集團。

這就是陰謀家和政治家的差距。

驪姬苦心經營多年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驪姬的死法非常恐怖。《列女傳》記載:“乃戮驪姬,鞭而殺之。”

她是被鞭子活活抽死的(也有人說這是死後鞭屍)。

其實我感覺給她的刑法應該是割掉她的舌頭,不是我殘忍,實在是這個女人太能說會道,她最壞的就是她這張嘴,為了自己的利益,到處挑撥是非,誣陷好人,白白賠上別人的性命,自己卻還能坦然視之,我對她的評價是曆史第一“長舌婦”。當然她最終倒黴也倒黴在這張嘴上了。

餘波未平

裏克一開始想立重耳為下一任君主,而重耳辭謝說:“違背父親的命令跑了出來,又在父親的喪事上回國即位,這不合適,大夫還是另立他人吧。”如果重耳回國即位的話,我並不好判斷是福是禍,但是重耳的這個決定造就了一段傳奇的曆史,很多故事就在他這個決定下產生了,這些故事裏涉及了很多有趣的女性故事,我會在後邊的章節裏講到,這裏就不多說了。

裏克隻好又找到了梁國的夷吾,夷吾想回國,但是,一幕幕殺戮就在眼前,他不敢就這麼輕率地回去。

說實話,晉國國內這麼多公子,國外還有重耳,輪也輪不到夷吾即位的,但是有一種東西叫做命運,這種命運用在君王身上就叫做天命,他的謀士呂省和冀芮都認為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過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但是他們又覺得夷吾的考慮也是有道理的,所以他們決定向秦國借兵,傭兵回到晉國即位。當然條件是把汾陽割讓給秦穆公。

夷吾即位,就是晉惠公。

晉惠公即位後,晉國陷入了短暫的和平階段。

驪姬之亂,我感覺驪姬是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絕對的罪魁禍首,但是曆史對她的記載我感覺多少有些演義的性質,特別是《國語》上的記載,把驪姬和戲子之間的陰謀詭計的話記錄的如此清楚,難道史官就在他倆旁邊,還是事後抓住了兩個人之後審問所得的口供?這件事情很明顯是後世的史家做出的合理的推測。

晉國的第二次變亂是由驪姬而起,這毋庸置疑,但是把這次變亂的全部責任都歸於這個女人身上,我感覺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晉獻公不這麼色迷心竅,老邁昏庸,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如果太子申生顯得強勢一些,給驪姬以最強的壓迫感,這種事情也很有可能不會發生。所以說,驪姬之亂是有多方麵的原因的,不能隻把這個責任推給一個女人來承擔。這也並不是一個女人能夠完全左右的事情。

但是,我們看到的驪姬也確實是一個心狠手辣讓我們感到不寒而栗的角色。她的花言巧語,惺惺作態,對於語言把握的準確,對於事態發展方向的良好感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女人雖然是個反麵角色,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回味。

尹劍翔獨家心理分析:驪姬她在曆史上的表演酷似一出成功的話劇,她人生的謝幕就好像一出精彩戲劇的完結,我要說驪姬不但是個好演員也是一個好導演。

可以說驪姬的心態起初就像一個剛剛出道的小明星,他必須靠各種各樣的炒作捧紅自己,所以在開始的時段,驪姬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製造著新聞,讓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她。

而當她順利的得到萬眾矚目之後,一切變得複雜起來。

從小明星變成大明星後,演員的心態肯定會發生變化,一開始演員靠各種方法讓觀眾注意到自己。

當自己成名後,每個演員的心願就是讓觀眾記住自己。這就不能靠歪門邪道了,靠的是演技。

很明顯,作為大明星的驪姬做到了,為了讓世界記住她,一切演出都變得精彩,隻可惜驪姬不善於演喜劇,她演的大部分都是悲劇。

可是曆史和戲劇是有不同的,曆史上人死了不能複生,而舞台上人死了卻還能站起來。驪姬在真實和虛幻中混淆著自己,迷失著自己,最終把舞台變為了真實,道具變為了凶器。讓許多人在曆史中血腥謝幕。

當然,就演技來說驪姬是沒的說的,很多大明星都是靠演反派人物出名的,如果你是一個一心想做大明星,要報考電影學院之類的年輕漂亮的女孩,我建議你把驪姬作為你模仿的對象,如果最後你能把驪姬模仿的惟妙惟肖了,那你肯定會成為好萊塢首屈一指的女影星。

當然我隻說你的表演隻限於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