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血色風暴,漢朝最陰損的女人王娡(2 / 3)

漢景帝的這位大姐,可以說是漢景帝對外溝通的一座橋梁,因為所有後宮的美女,大部分都是這位大姐給牽線搭橋,然後促成好事的。

所以這個女人在栗姬看來是個討厭鬼,所以劉榮被立為太子後,栗姬一直不把這位大姐放在眼裏。

竇太後呢,其實也有一件事情,讓她非常鬱悶,那就是竇太後是個喜歡老兒子的女人,她一直都想讓漢景帝把未來的皇位傳給她的老兒子劉武。

劉榮被冊立為太子後,竇太後對這件事情非常的不滿。

當然,這些都是栗姬不曾考慮過的事情。而這些事情,王娡卻全都看在眼裏,他逐漸捋順了事情的脈絡,關鍵點就在竇太後和長公主這兩個人身上。

栗姬的兒子雖然當了皇太子,卻間接引發了竇太後的不滿和嫉妒,所以在竇太後的心目中,栗姬並不吃香。而很快一件事情,把栗姬徹底送上了絕路。

劉嫖下嫁堂邑侯陳午,生了個女兒叫陳阿嬌,長公主一直想把這個女兒搞成皇後,她實際也是有這個資本的,所以她就有意把女兒許配給太子劉榮。

如果栗姬同意了這門婚事,那麼整個大漢朝的曆史都將改寫,而王娡這個女人也就徹底歇菜了。

可是人心往往是難測的,沒想到栗姬連政治聯姻這種低級的把戲都看不懂,由於她很討厭長公主,便把這門親事硬生生的給推了回去,還告訴來自己宮中提親的人,說劉榮是將來的太子,何必找陳阿嬌來做老婆呢?想想薄後,景帝有多痛苦,栗姬打死也不願意把這麼個討厭的近親再嫁給自己的兒子。

長公主差點沒氣的吐血,恨得牙根癢癢。

此時始終在暗中注視著一切的王娡終於開始出招了,而且是致命的一招,她故意找到長公主聊家常,長公主剛剛熱臉貼在了栗姬的冷屁股上,大感不爽,見到王娡如此親切,頓生好感。於是不假思索,向王娡提親。

王娡開始並不敢答應,因為此時劉彘連個親王還不是呢。長公主見王娡有疑慮,便表示自己的女兒是要當皇後的,別說親王了,皇帝也能給你弄到手。然後長公主大罵栗姬不識抬舉,罵道:“栗氏以為己子立儲,將來定得為皇太後,做她的美夢去巴,有我在,管教她兒子立儲不成!”

此時劉彘恰巧跑了出來,長公主便拉住劉彘問道:“你可願意娶阿嬌當老婆?”這句話一出口,王娡非常緊張,深怕孩子說錯了話,可是沒想到,劉彘說了決定他未來皇帝命運的一句話:“若得阿嬌為婦,當以金屋貯之。”當然這句話並未見於正史中,而是出自晉朝無名氏所作的《漢武故事》。

不過我覺得這確實是孩子純真感情最真實的表露。

劉彘滿口答應“金屋藏嬌”,這讓王娡的心一下子放了下來,“事成矣”。

現在,一切的主動權都到了王娡的手中。

王娡暗笑,是自己出手的時候了,這麼多年的隱忍,終於化作了一套華麗的組合拳。此拳一出,栗姬和太子劉榮立即倒下,永無翻身之日。

步驟是這樣的。

王娡先暗示長公主搞掉栗姬,這個不用明說,長公主也知道該怎麼做。

長公主每天不再給漢景帝找美女了,而是常常跑到漢景帝的眼前去,叨叨栗姬如何不是東西,如何目中無人,當然她沒有說栗姬拒絕讓兒子娶阿嬌的事。

但是,漢景帝還是不願意相信這些“讒言”,因為漢景帝聽說了長公主和栗姬的一些恩怨。可是,沒有影子的事別人多說幾遍,也就變成真的了,況且長公主說的很多話,也沒冤枉栗姬。

漢景帝本來已經想立栗姬為皇後了,一下子這件事被無限期擱置了,這弄得栗姬也很鬱悶。

王娡見雖然漢景帝並沒有將栗姬封為皇後,但是好像漢景帝也並不討厭栗姬,所以這個時侯,王娡決定下一劑猛藥,她暗中透露一件事情給長公主,當然這話說的就像聊閑天一樣,長公主一聽頓時喜笑顏開。

轉天,長公主就向漢景帝說了這麼一句話:“栗姬與諸貴夫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挾邪媚道。”(《史記.外戚列傳》)

意思是說,栗姬對皇帝你如今寵幸的美人們都恨之入骨,不但沒有友愛之心,而且還不停地詛咒,偶爾相遇的時候,她更向諸美人吐唾沫。自己還常常修煉媚術搞得皇上神魂顛倒。

為什麼說這句話,嚴重的影響到了漢景帝對栗姬的印象呢?

邏輯是這樣的,漢景帝因為女色過度,確實身體已經不太好了,《史記》:“景帝嚐體不安,心不樂。”當然這不完全是栗姬的錯,不過漢景帝行幸栗姬的次數確實要比其他美人多。

而漢景帝如果身體真的不行了,不能正常的工作的話,就必須有一個可以團結後宮的人存在,因為漢景帝有很多兒子,必須有一個賢淑的人去照顧這些孩子,因為前邊還有呂後迫害戚夫人和眾皇子的事件在前,所以他不得不考察一下這個準皇後。

景帝特意來到栗姬的宮中,試探她:“聯已立劉榮為太子,愛姬不日也就要成為皇後。我百年之後,以一定要善待孩子們,無論他們是不是你親生的。”(《史記》:“百歲後,善視之。”)

其實,王娡非常幸運,他不知道漢景帝對栗姬會有這麼一次試探,如果當時栗姬答應了景帝,哪怕隻是嘴上說說,皇後都必然是她的了,後麵也就沒有王娡什麼事了,更不會有漢武大帝。

可是栗姬就是這麼個狠毒角色,狠毒的都有點傻了。她硬是不肯,而且怒氣衝衝不肯答應照顧諸姬和兒女,甚至還甩了些不三不四的話出來,雖然曆史上並沒有記錄下這些話,但是我們了可以合理想象一下,就是什麼這幫小雜種幹嘛要我去照顧之類的。

漢景帝聽後,強忍住怒氣,沒有發作,可是曆史在這一刻完全改變了。

王娡雖然嘴上不說話,但是一切她都心裏有數,栗姬要失寵了,但是太子卻還是太子,所以搞掉太子就變成了下一步要幹的事,很明顯這是個技術活。

此時王娡終於走到了前台來,開始展開了她陰謀的第二步。

雖然這次是王娡親自出馬,但她做的這件缺德事卻非常的漂亮,讓外人看不出她的任何惡意。

在這裏要說一件事情,王娡並不是傻瓜,她知道外戚的重要性,所以她在外麵已經開始培植自己娘家勢力,她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已經成為了她對外聯係的重要樞紐。

王娡讓哥哥們早就和朝中重臣們打得火熱,所以這次她暗中要哥哥們聯係了一些鐵杆大臣們,說道:“現在太子有了,可是皇後的位置卻一直空著,這多不好啊。大家一定盡快向皇上進言,立栗姬為皇後。”

這種借花獻佛的事,大臣們是不會放過的。當然最積極的是大行(這裏念heng,二聲),大行是漢朝負責祭司和禮儀的官吏(《史記.索引》:“大行,禮官。”)。他為了向未來的皇太後和皇上買好,向漢景帝進言道:“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號宜為皇後。”(《漢書》)

這句話變成了一道催命靈符,漢景帝聞聽大怒,他以為這是栗姬買通了大行做的事情。漢景帝一陣冷笑,說道:“你知道你說的話有多邪惡嗎?”(是乃所當言邪!)

大行根本沒聽明白漢景帝的話,也不用他明白了,其實除了漢景帝和少數人之外,誰都不知道,栗姬已經失寵了。結果大行被漢景帝誅殺,這位倒黴的老兄到死都不知道他為什麼被殺。

漢景帝也終於找到了廢掉太子和栗姬的理由,“內宮私結外臣”,這和造反差不多。

漢景帝終於狠下心來,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栗姬壓根都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本來就愛生悶氣的她開始重病不起。丈夫、兒子都見不到麵,宮女和太監們看到主子失寵,再加上平日栗姬對下人非常惡毒,動不動就連打帶罵,所以她生病了,連個端茶送水的人都沒有。栗姬的打擊是突然的,她很快就支持不住、病入膏盲了,不久便死去了。

漢景帝、太子劉榮、栗姬甚至是長公主,這些人都被王娡玩弄於鼓掌之間。

漢朝最陰險的女人終於露出了她最陰森的一絲微笑。

扳倒最強大的對手

栗姬死了,太子廢了,不過這些隻不過是個複雜遊戲的第一關罷了。

因為栗姬被廢和這個女人太傻太笨有著直接關係,這就好像是擺在拳擊手麵前的沙袋,你隻打她就行了,它根本不會還擊。

可是王娡後邊的對手可就不簡單了。

比如說魏其侯竇嬰,這個人有兩個身份,第一他是太子劉榮的老師,第二他是竇太後的親侄子。這個人絕不是憑什麼裙帶關係上來的,他是漢景帝一朝的著名軍事家,幾乎所有的重大戰爭他都立過戰功,被封為魏其侯,後來官至大漢丞相。

竇嬰和太子劉榮的關係非常好,當漢景帝還沒有冊立劉榮為太子時,有一天,漢景帝和弟弟梁王劉武喝酒,喝多了,便口無遮攔說道:“我死後,把王位傳給你。”(千秋之後傳梁王)

這句話說的竇太後很高興,但是一個人突然站了起來,說道:“父子相傳,這是大漢從高祖傳下來的規矩,您怎麼能把皇位傳給梁王呢?”

漢景帝才知自己酒後失言,而竇太後看了一眼這個敢於直言的大臣,差點沒把她氣死,沒想到壞了自己好事的竟然是自己的親侄子竇嬰。

竇太後大怒,把火都撒在了這個侄子的身上,竟然把他趕出了竇家,並且不讓他在入朝為官,直到吳楚七王叛亂的時候,竇嬰才重新以其軍才被啟用。

而此時,唯一看透王娡陰險的就是竇嬰。

竇嬰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鬥爭,在他的心中其實還是向著廢太子劉榮的。但是事情再向不利於他的方向發展著,在漢景帝和袁盎等十幾位親信大臣的共同策劃下,王娡終於得償所願,七歲的劉徹(已經改名)被確定為太子。因為王娡的賢淑知禮,被冊立為皇後。

而非常幸運的是,給予王娡最大威脅的兩大勢力,也先後土崩瓦解。

先是梁王劉武因為一件事情倒了大黴。被竇太後寵壞了的梁王劉武,派人去殺掉以袁盎為首的十幾位參與議嗣大臣,因為就是他們從中作梗,梁王作為繼承人的事情再次被凍結了。

雖然沒有證據,但是漢景帝非常明白,能做這件事情的隻有劉武。很明顯劉武對皇位有著覬覦之心,這是漢景帝無法容忍的。

劉武知道漢景帝恨上了自己,也知道自己再無當上儲君的可能,所以索性安分守己起來,再無他念了。

而第二個威脅者是廢太子劉榮,雖然他已經非常可憐,但是可別指望“賢淑”的王娡會忘掉這個威脅。

劉榮充分繼承了他母親沒有大腦的傳統,從這點上看,他沒有繼承大位倒也是一件幸事,因為後來在漢武帝一朝發生的事情,遠遠不是他這樣智商的人能夠把握的。

劉榮黜居的臨江王宮比較狹小,起居不便,想要擴建。你不動人家還找你事呢,別說你還要大興土木。

王娡很快在劉榮的這個要求中,發現了一個足以致劉榮以死地的理由,因為劉榮的王宮旁邊就是他爺爺漢文帝的祭廟。隻要是劉榮開動了工程,就可以給他扣上一頂侵占廟地的忤逆大帽。

工程開動了,“賢淑皇後”王娡照樣是非常端莊,啥都不說,可是突然彈劾的奏折如雪片般向漢景帝飛來,當然這都是王娡暗中指使的。

漢景帝大怒,把劉榮捉來問罪,劉榮心中明白,自己已經落入了別人的圈套之中,再無生還的可能,所以在獄中自盡。

王娡聞知此事,終於長舒了一口氣,因為不久前薄皇後已經死於冷宮,現在劉榮也死了,劉武被漢景帝看嚴了,能夠威脅到兒子和自己的人已經全都死了,隻剩下個垂垂老矣的竇太後,已經不能在對自己構成任何威脅了。

可是,王娡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敵人已經出現在了眼前,他正用憤怒的雙眼目視著這一切,目送著自己徒兒的靈柩下葬。

竇嬰對自己發誓,榮兒啊,我要為你討回公道。

危機重重

太子劉榮自盡的消息,也同樣觸動了一個人,這就是竇太後,這個老太太晚年的時候眼睛已經瞎了,這並不是電視劇裏虛構的情節,這是史料中記載的。但是竇太後眼瞎心明,她通過認真的分析之後,根據命案發生後的最佳受益人就是凶手的理論,她明白這是王娡使得壞。

這招斬草除根玩的實在是漂亮,差點讓王娡蒙混過去,竇太後雖然偏愛劉武,但是長輩對於對隔輩人的那種疼愛是不變的,劉榮的死深深刺痛了她。

伴隨著竇太後和竇嬰對於王娡的警覺,一場外戚大戰即將展開。

而此時,王娡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她有漢景帝的寵愛,有牢靠的姻親長公主,她的兒子是皇位繼承人。

更為重要的是,王娡的外圍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也就是她的同母異父的弟弟田蚡,他也已經堅定地站在了姐姐的身後,成為了漢朝曆史上著名的外戚。

但是率先發起進攻的卻是竇太後,她一直對劉徹這個外孫不懷好意,當然這時竇嬰已經和太後恢複了關係,所以,竇太後發動的這次進攻也很有可能和竇嬰有著直接的關係。

竇太後也沒傻到直接朝王娡母子下手,而是把火撒在了當年抓捕廢太子劉榮的酷吏郅都身上,郅都被漢景帝貶到了邊關去打匈奴,仍舊沒有逃過竇太後的毒手,漢景帝萬般無奈斬了郅都。

當然這一切都是給王娡看的,別以為我什麼都不知道,下一個就是你了。

王娡看到郅都被殺,確實是打了一個寒戰,因為她知道留在外邊的證據實在是不少,很多事情就是弟弟田蚡做的,而竇太後在外邊也有竇嬰這樣的強人在,自己的形勢確實是不妙。

但是,後來想想,她突然變得踏實了,因為她有著太多的優勢,隻要能把握住這些優勢,即便不能打敗竇家,自保是沒問題的。

王娡率先找到了長公主,此時劉徹已經舉行了成人禮(當時十六歲)。所以,陳阿嬌如約嫁給了太子劉徹。

劉徹大婚後不久,漢景帝劉啟就病故了,可就在他病故前,竇太後悄悄找到了兒子,給兒子做了一番生動的曆史學教育,告訴他什麼叫子少母壯,容易造成外戚專權。劉啟實際非常明白母親的意思,但是此時他的身體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再做任何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