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作戰,如果我軍實力薄弱,就要善於偽裝成兵力強盛的模樣,示俘於敵,迷惑對手,使敵人摸不清底細,不敢輕率進攻我軍,我軍可免遭損失,保存兵力。虛戰所要達到的效果就是:敵人不敢同我軍交戰,那是我們善於偽裝,使敵人無法確認主攻目標。這是戰場中常用的作戰謀略。
1.布疑惑敵,李孝恭順水放船
河間王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淵堂兄的兒子。高祖攻克京城長安,拜李孝恭為左光祿大夫,不久又任命他為山南道招慰大使。他頗善用智,到了巴、蜀兩地,以禮招撫,有三十多個州相繼降附。擊敗並俘獲朱粲之後,眾將都說:“這是個吃人肉的賊寇,害人極多,請把他活埋。”李孝恭勸阻眾將說:“從此處往東,都是賊寇控製區,他們若聽說處死了朱粲,誰還肯來投降呢?”李孝恭將捉到的人全都赦免不殺,因此,勸降公文所至的州縣,官吏相繼投降。
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授予李孝恭信州總管。當時蕭銑占據江陵,李孝恭向高祖獻平定蕭銑的計策,高祖很讚賞並采納了他的計策。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進爵為王。信州改名為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縣東),李孝恭仍任該州總管。李孝恭命令部下大規模地建造戰船,演習水戰,以便在條件具備時謀取蕭銑。李孝恭召集巴(治所在今四川重慶)、蜀(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兩郡行政長官的子弟,量才而用,授給官職,把他們安排在自己部下,表麵上是提拔他們,實際上是把他們當作人質。
不久,朝廷任命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統領水軍、陸軍的12個總管,從硤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出發,向江陵(今湖北江陵縣)進軍,攻打江陵的水城。攻破江陵水城之後,李孝恭命令把所繳獲的船隻散放在長江中,任其順水漂流而下。眾將都說:“敵人得到這些船,必定取來使用。我們為什麼把這些船拋棄?這不是幫助敵人了嗎?”李孝恭說:“不是這樣。蕭銑所管轄的地域,南到嶺外(五嶺以南),東到洞庭湖。如果我們攻城未克,敵人的援兵又到,我們就是腹背受敵,進退無路。到那時,即使有船隻又有什麼用呢?現在蕭銑所轄的沿江的州鎮,忽見戰船亂紛紛地順流而下,必定認為蕭銑已經戰敗,不敢冒然進兵。他們派人往來偵察情況,一耽擱就是十天、半月,用這種方法拖延敵人救兵到來的時間,到那時,我們必定已打敗蕭銑了。”果然不出李孝恭所料,蕭銑的救兵到了巴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嶽陽),見到戰船紛亂地順水漂流而下,果然深懷疑慮,不敢輕易進兵。當時蕭銑已經處在與外界隔絕的境地,不得已而出城投降。
高祖聞訊,非常高興,拜李孝恭為荊州大總管,派畫工給他畫像,送回京城長安讓高祖看,以解思念之情。
評析
布疑惑敵,首先要知道對方的企圖,再順著對方的企圖將計就計,布下疑陣,才能牽製對方,取得預期效果。如不能則慎用之,以免玩火自焚。
2.兵以詐主,納爾遜大勝法西聯軍
9月2日,維爾納夫進入加的斯的消息傳到倫敦。納爾遜預感到一場大戰即將爆發。因此,他一麵向海軍部呈送了求戰報告,一麵安排了後事。他吩咐家人把霍爾威艦長送給他的棺木準備好,並刻上了他決心為國捐軀的誓詞。海軍部同意的批文很快就下來了,納爾遜隨即起程前往他的旗艦“勝利”號。9月28日,納爾遜到達加的斯海域與科林伍德會合,並接管了艦隊指揮權。為了不讓維爾納夫知道他已回來,他命令不懸旗,不鳴炮,直布羅陀也不刊登有關新聞。納爾遜悄聲無息地返回到了自己的艦隊並受到官兵們的熱烈歡迎。第二天,他把所有艦長都召到“勝利”號旗艦的軍官艙中,向他們透露了他已考慮很久的作戰方案。他所提出的縱隊直角穿插,近戰殲敵的新戰術使所有艦長興奮不己,異口同聲地稱讚納爾遜給予他們一個新奇、特殊而又簡單的贏得勝利的秘訣。10月9日,納爾遜正式下達了作戰命令。他重申:在未來的決戰中,艦長們可隨機行事,盡量接近敵人,實施決戰,即使沒有信號也可以采取行動,隻要如此就必然會贏得勝利。在作戰命令的最後一條,他特別提到必須將每一個陣亡官兵及其家屬名字盡快報告他,以便能使這些殉職官兵的遺屬得到撫恤和照顧。
納爾遜不愧為一個優秀的指揮者。
優秀的指揮者,常能給士兵帶來勝利的希望,給部隊必勝的信心。因而他本人就是一種鼓舞的力量。優秀的指揮者,能夠科學地分析形勢,向部下講清勝利的前途,提出進擊的目標方法,這樣就可以掃除籠罩在官兵腦海裏的陰霾,增添取勝的勇氣;優秀的指揮者,在士兵即將奔赴疆場之際,總是以慈父的心腸愛兵勵士,並使他們感到後事無掛、雖死猶榮……
1805年10月20日上午,納爾遜發現了維爾納夫的艦隊,為了引蛇出洞,納爾遜除了派遣一艘巡洋艦嚴密監視外,未采取其它行動。此時,納爾遜巳對原定作戰方案作了些調整。由於33艘艦船中有6艘戰列艦在為一個運輸船隊護航未歸隊,他就取消了預備隊,進攻敵旗艦的任務由他親自率領的第一編隊完成。第二編隊由科林伍德率領,任務不變。
第二天拂曉,法西聯合艦隊33艘排列成戰鬥隊形,駛抵西班牙特拉法爾加海域。納爾遜不動聲色,一直靜觀事態的發展,直到6時10分才下令艦隊開始行動,“成兩列縱隊依次前進”。12分鍾後,納爾遜發出備戰的信號,整個艦隊緩慢地向法西聯合艦隊逼近。兩個小時後,維爾納夫看出戰鬥迫在眉睫,遂發出轉變航向的命令,企圖返回加的斯,但是已經晚了。這個庸將在最後一分鍾改變了原計劃行動,犯了兵家之大忌,使其整個艦隊陷入了混亂。一直到戰鬥打響,法西聯合艦隊仍然沒有全部完成戰鬥隊列。
11時45分,納爾遜認為攻擊的時機到了,於是在旗艦上發出了他的著名信號:“英國期待著每個軍人盡其職責!”所有的英艦立即升旗答複,全軍鬥誌昂揚,熱血沸騰。
科林伍德編隊首先投入戰鬥。然而,科林伍德的編隊並未保持預想的隊形,攻擊進行得相當混亂。科林伍德的旗艦“王權”號有一段時間不得不經受7艘敵艦的猛烈攻擊,但它仍然突破了法艦“奮激”號和西班牙“聖安娜”號的防線,並重創了“聖安娜”號。不久,緊隨其後的另外8艘英艦完成穿插,切斷了法西聯合艦隊前後的聯係。雙方戰艦交織在一起。一場激烈的近戰開始了。戰鬥中,科林伍德編隊受到很大損失,“主權”號失去控製後幸被救出,死傷慘重。但英軍水兵訓練有素,英勇頑強;火炮射速快,命中率高,並充分發揮了兩舷火炮可以同時射擊的優勢,給法西聯合艦隊的後衛以沉重打擊。下午3點鍾,當科林伍德的最後一艘軍艦投入作戰時,整個戰鬥已接近尾聲。10艘敵軍艦投降,1般沉沒,隻有4艘逃脫,其中有一艘載著身負重傷奄奄一息的西班牙主將格拉維拉。
納爾遜編隊投入戰鬥較晚。他的編隊一直與敵前鋒編隊保待著一定距離並排行駛。12點15分,納爾遜率先頭的3艘戰列艦突然向右轉舵,插入敵前鋒編隊和中央編隊的結合部。納爾遜的新式戰列艦裝備了許多適於近戰的大口徑近程炮,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納爾遜率艦迅速抵近敵艦。法國人也不示弱,以凶猛的炮火回擊英國人的進攻。最激烈的戰鬥在這裏爆發了。
納爾遜的“勝利”號像往常一樣,在主桅上懸掛著幾麵引人注目的司令旗。由於目標明顯,它成了敵人炮擊的主要目標。12時57分,納爾遜終於發現一艘雙層甲板艦的前桅上懸掛著法西聯合艦隊司令維爾納夫的將旗,它就是“布森陶爾”號。狹路相鋒,勇者勝。納爾遜立即直插敵旗艦,許多炮彈穿過“布森陶爾”號的舷窗在艦體內爆炸,使該艦損失慘重。於此同時,納爾遜的其他各艦正按照他的命令,各自為戰。午後2時零5分,在另外3艘英艦的夾擊下,維爾納夫終於堅持不住,命令“布森陶爾”號下旗投降。
“英國期待著每個軍人盡其職責”的信念使納爾遜在整個戰鬥中,置生死於度外。盡管彈雨橫飛,硝煙彌漫,但他為了激勵自己的官兵,始終堅持在艦麵指揮。他身著常禮服,左胸佩帶著他的4枚勳章。艦上的醫生、牧師和他的隨員,幾次勸他更衣以免被敵艦槍手發現,但他都堅決地拒絕了。他說:“我在戰鬥中贏得了它們,也要在戰鬥中與它們同命運,”
戰爭死神一直在納爾遜身邊纏繞。下午1時15分。一名法國步槍手從戰艦的後桅頂上發現了納爾遜,接著一發子彈準確地射中了納爾遜的左肩。彈丸穿透他的左肩肩章,射入胸部。他不願讓官兵們看到自己受傷,就用手巾掩蓋著自己的臉和勳章。人們馬上把他抬到艙下搶救。納爾遜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吩咐了後事,並堅持要醫生去照顧其他傷員。他強忍劇痛使臉上保持著往常那樣的神色,並不時要求人們報告戰況。每當艙麵傳來士兵們擊中敵艦的歡呼聲,他的眉宇間就展露出縷縷快意。下午4時30分納爾遜停止了呼吸。他死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感謝上帝,我已經盡到了我的職責!”此時,法西聯合艦隊前衛編隊的反撲剛好被粉碎,炮聲終於停下來了。
夜幕將臨時,海上大風驟起,一連刮了4天,海戰中負傷的法西艦船多數都沉沒了,隻有4艘幸免於難。英國艦隊卻經受了海戰和風暴的考驗,未損失一艘軍艦。據戰後統計,在整個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軍陣亡449人,傷1214人,法西聯合艦隊的33艘戰列艦中,有12艘被英軍俘獲,8艘被摧毀,13艘逃脫,陣亡4395人,傷2538人。
費富在《現代歐洲史》一書中寫道:“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取得的不僅是海上最偉大的勝利,而旦也是整個革命戰爭時期,在陸上和海上所取得的所有勝利中最著名和最偉大的一次勝利。”特拉法爾加海戰是帆船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漂亮的殲滅戰,也是整個19世紀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這次海戰以英國艦隊的徹底勝利而告結束。由於法國海軍主力在這次海戰中被殲,拿破侖想要占領英國本上的計劃也就徹底被粉碎了。這次海戰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從此完全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並使這種海上優勢持續了一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