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虛戰:以陰勝陽(2 / 3)

智慧的花朵開放在對抗的激流中,而謀略的創造則往往需要一個平靜的心境。經過冥思苦想,納爾遜大膽地提出了一個與傳統戰術大相徑庭的新戰術。他預料,在不久的將來,他所麵對的可能是一支依照傳統作戰隊形排列的、在數量上略占優勢的法國艦隊。為了力求全殲對方,他決定將自己的艦隊分為三個編隊。一個編隊由他親自率領突擊敵艦隊中央,切斷其前後聯係,以近戰打亂敵隊形,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另一編隊由科林伍德率領突擊敵後衛,這主要是因為,帆船掉頭極為困難,在敵前衛掉頭駛援前,將可以贏得一段極為寶貴的時間;還有一個是預備隊,它將在發現敵旗艦後,才發起進攻,一舉打垮其指揮機關,使敵人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最後逐個殲滅被分割的敵軍艦船。

評析

成功地運用詐謀,可給自己爭取時間,尋找敵人弱點,突然出擊,以少勝多。

然而,運用詐謀,沒有一定的規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虛中有實,以戰勝敵人為最終目的。納爾遜大勝特拉法爾加海線,就是運用了這種戰術。為了不喪失戰場上稍縱即逝的機會,納爾遜還要求各個艦長應充分發揮勇敢頑強、主動進攻、敢於近戰的精神,在不破壞總體意圖的前提下,在攻擊方式上享有極大的自由。

3.剛柔互動,英軍重創隆美爾

蒙哥馬利作為部隊的一名高級指揮官,首次全麵表現他的指揮天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戰役——阿拉曼之戰。在這次戰役中,他成功地指揮了英第八集團軍打敗了被譽為“沙漠之狐”的德國元帥——隆美爾指揮的“非洲軍團”,扭轉了“二戰”開始以來英軍在戰場上屢遭失敗的不利局麵。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軍在各條戰線上均有突出的進展。按照希特勒的戰略構想。他打算盡快在印度洋海岸與日本人會師。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德軍極想占領具有大量軍需儲備的北非及中東地區,1941年初,意大利在北非戰場上連連失敗,希特勒應墨索裏尼的請求,指派雄心勃勃的隆美爾帶領兩個師增援北非戰場。

隆美爾是希特勒非常器重的戰將。他跟隨希特勒多年,天資聰明,胸有謀略,作戰經驗豐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就屢建戰功。“二戰”以來在歐洲戰場上更是鋒芒畢露,銳不可當。他所指揮的第7裝甲師,采用閃電戰所向披靡,獲得了“魔鬼之師”的綽號。1941年初,隆美爾來到利比亞前線,在他指揮下,德意軍隊很快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局勢。他利用英國調整兵力的機會,連連發起攻擊。4月8日攻占德爾納,10日包圍了托卡魯克,10月15日攻占了埃及西部邊境上的塞盧姆。僅數月就使英軍的所有戰果喪失殆盡。此時的隆美爾名聲大噪,被人稱為“沙漠之狐”。1942年初,地中海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德軍奪得了製海權,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可以直接從海上得到大量軍事援助。1月21日非洲軍團再次發起攻擊,一舉擊潰英軍前沿陣地,28日占領了班加西,2月7日抵達加紮拉,6月21日攻占重要軍港達托卡魯克,再次獲得大量軍需物資。接著隆美爾揮戈挺進埃及,6月28日占領麥特魯港,7月抵達阿拉曼地區。

1942年7月1日,一直遭受隆美爾非洲軍團攻擊的英國第八集團軍,自北非沙漠撤至距尼羅河三角洲100公裏的阿拉曼一線,雖然全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仍麵臨全線潰敗的危險。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正在華盛頓與羅斯福總統會談,聞訊大為震驚。自英軍參戰以來,盡管英軍遭受過多次打擊,但從未像這次這樣使他坐立不安。他看到,如果德軍再次突破防線,衝入埃及,推進到蘇伊士運河,然後打通伊朗、巴基斯坦,俄國人的南翼就會受到威脅,意大利和德國的艦隊就可以自由出入紅海,控製南非航線,滲入印度洋。這樣一來,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德國與日本的會師了。8月4日丘吉爾飛抵開羅,解除了第八集團軍奧金萊克的指揮權,任命蒙哥馬利為該軍團司令,並指令亞曆山大將軍為中東戰場總指揮。他命令,要不惜任何代價打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

8月13日蒙哥馬利飛抵開羅,建議亞曆山大組建一支機動後備軍以利全線反擊。8月15日他前往沙漠前線接管第8集團軍司令部。撤消了原第8集團軍準備撤退的一切命令,同時解除了一批意誌軟弱的指揮官的職務。他命令部隊,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不準撤退一步;他號召指戰員,“向敵人進攻,殲滅他們”。為了打有把握之仗,蒙哥馬利認真研究了隆美爾的一貫戰術,他發現隆美爾慣用的手法是先讓英軍坦克打頭陣發動攻擊,而他則把坦克集結於後方。他先以反坦克火力打垮英軍坦克後,才把其裝甲部隊投入戰鬥,這樣就達到了先以柔克剛再以剛製柔的戰略效果。蒙哥馬利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一方麵命令部隊加強防禦工事,另一方麵積極準備空中力量,打擊和破壞德軍裝甲部隊。他命令前沿陣地,隻要發現德軍坦克企圖突破就給以痛擊,英軍還配備了許多新式反坦克武器。這樣,蒙哥馬利根據對各種情報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對隆美爾進攻可能性的判斷,有針對性地布設了陣地,決心給“沙漠之狐”以重創。

8月31日,趾高氣揚的隆美爾開始攻擊了。德軍前麵的部隊開始排雷,以期能使坦克長驅直人。蒙哥馬利事先就看清了德軍的企圖,他首先命令皇家空軍對德軍坦克施行破壞性轟炸,而後對排雷步兵進行了密集掃射。德軍很快陷入了死亡的陷阱。第21裝甲師師長陣亡,“非洲軍”軍長負傷。隆美爾被迫修改計劃,推遲了向亞曆山大港和開羅的進軍,轉而把阿拉姆勒法地區作為直接的攻擊目標,在這一狹窄的戰線上,隆美爾投入了第65、21裝甲師及第19和第20軍的全軍人馬。盡管突破了英軍的兩道布雷區,前進了7裏,但卻被第三道布雷區擋住,使大部分坦克陷入沙灘之中,結果遭到了英軍炮火和空軍的轟擊。黃昏時,遭受重創的德軍被迫撤退。

9月1日,德軍的坦克部隊再次向英第22裝甲旅進攻,在遭到重大傷亡之後被迫撤退。下午的進攻又被隱蔽在工事裏的第十裝甲師痛擊。這時蒙哥馬利集中兵力,收緊了對非洲軍團的坦克部隊及炮兵的包圍圈。夜幕降臨後,英軍出動了大量夜航轟炸機實施了無間歇的長時間轟炸。隆美爾再也支撐不住了,被迫轉入戰略防禦。蒙哥馬利決定在阿拉曼一線對敵實施大規模的殲滅性進攻。

為了牽製住德軍主力,不使其溜掉,蒙哥馬利較長時間沒有發動攻擊。他堅持不打無把握之仗,他認為第八集團軍的將士們雖重創了德軍,但整個軍團的士氣還需認真整頓,他選定了在下一個上弦月之夜對敵發動總攻。在這期間,蒙哥馬利施展了一係列惑敵行動,使隆美爾錯誤地判斷了局勢,以為英軍要從南部發起突擊,於是將德軍主力集中到南部陣地。蒙哥馬利決定分三路同時出擊,主攻部位在德軍北部陣地。由第三軍擔任主攻任務,目的是突破其防線,打開兩條通道。南路有兩路進攻地點,由第13軍擔任佯攻,吸引德軍主要裝甲部隊。蒙哥馬利一改傳統打法,采用了一種新的沙漠戰術,即“粉碎性程序”。進攻初期,先從空中和地麵發起大規模的轟炸和炮擊,以此打垮德軍炮兵陣地,繼而再打擊步兵部隊陣地,最後投入強大的裝甲群,將德軍裝甲部隊與非裝甲部隊切斷,分而殲之。

10月23日晚9時40分,總攻開始了。整個英軍在阿拉曼防線上的一千門大炮同時向德軍陣地開火,德軍大炮遭到重創。接著炮火轉向德軍前沿陣地,隨後英第30軍向敵人發起猛攻。上午5點30分,英軍進攻的第一階段目標基本實現,打通了兩條走廊。英軍坦克順利通過了布雷區,發起了猛攻。按照蒙哥馬利的部署,一支支部隊接連不斷地出擊。戰場上人山人海、飛機、大炮、坦克群一齊撲向德軍陣地。盡管德意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終因損失慘重,不得不邊打邊撤。11月初,英軍的裝甲部隊巳經衝入被撕開的德軍陣地缺口,並以扇形展開,對分割的德軍形成了包圍態勢。為了避免被全殲,隆美爾決定把部隊撤至富卡一線。然而,11月3日,希特勒下了一道命令:形勢要求你們死守阿拉曼陣地到一兵一卒。不準後退,哪怕1毫米也不準退,不勝利,毋寧死!”隆美爾知道這是一道讓部隊無辜送死的荒唐命令,然而,他服從了。非洲軍團司令馮·托馬將軍憤然表示:“我不能忍受希特勒的這道命令!”隨後他將僅剩的30輛坦克及非洲軍團殘部向西撤去。隆美爾對此眼開眼閉,聽之任之,隆美爾自知大勢已去。戰場上堆積著被焚毀的坦克,殘破的裝甲車,炸毀的大炮,整個沙漠成了曾不可一世的非洲軍團的葬身之地。經過十二天激戰,軸心國部隊終於全線潰退了。蒙哥馬利實現了他戰前動員令的預想,“我們將徹底擊潰隆美爾和他的軍隊,並把他們一舉逐出非洲”。

阿拉曼戰役勝利了!這次戰役不僅使德意軍隊遭受到了近6萬人、350輛坦克及數百門大炮的重大損失,而且他征服了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就整個戰爭的趨勢來說,阿拉曼戰役是西線盟軍對德宣戰以來的轉折點。丘吉爾指出:“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是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是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