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虛戰:以陰勝陽(3 / 3)

蒙哥馬利由於戰功顯赫被晉升為上將,獲巴思騎士勳章,還被封為阿拉曼子爵。

評析

在阿拉曼戰役中,性情急躁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多次催促剛上任的蒙哥馬利發動反攻,蒙哥馬利卻置首相的意見而不理。盡管丘吉爾對蒙哥馬利表示不滿,他仍是堅持認為,第8集團軍多次受挫,士氣不振,同隆美爾作戰非同小可。隆美爾一路勢如破竹,又富有沙漠作戰的經驗,英軍剛站住腳跟便匆忙進攻會導致嚴重後果。蒙哥馬利正是排除了一切幹擾,認真地分析了隆美爾的沙漠戰術,有計劃地對第8集團軍進行了全麵整頓,並製定了先以柔克剛再以剛製柔的戰略戰術和周密的作戰方案,在作好充分準備的條件下才對隆美爾發起了反擊,從而一舉成功的。即使是丘吉爾也最終不得不承認蒙哥馬利的作法是正確的。

4.隔岸觀火,蔣介石臨危隱退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廣州國民政府於1927年1月北遷武漢,史稱武漢國民政府,以汪精衛為國民政府主席,自稱為正統的國民政府;同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南京另立了一個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為總司令,胡漢民為國民政府主席。南京政府否認武漢政府的合法地位,武漢政府的汪精衛則以國民政府主席的名義宣布撤消蔣介石的總司令職務,武漢方麵準備組織“東征軍”討伐南京政府,逼蔣下台。南京政府內部的新桂係對蔣介石也十分不滿,同樣逼蔣下台,在內外交困之下,蔣介石決定下野。

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離開南京到上海。14日,蔣介石在上海發表了他的“辭職宣言”,同日回到老家奉化溪口。

蔣介石的下野,並不意味著他退出政治舞台,對蔣來說,下野是他采用的是以退為進,隔岸觀火的政治謀略。他要避開汪精衛派、西山會議派對他的攻擊和新桂係對他的逼迫。他要等待時機,靜觀三大派的明爭暗鬥,在適當的時候東山再起。

當時在國民黨內部有四派:一是西山會議派;二是汪精衛派;三是蔣介石派;四是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係。蔣介石不辭職,其他三派都反對他,現在蔣介石激流勇退,處於超然的地位,三派就會火並,蔣介石就可以坐山觀虎鬥,隔岸觀火,等待三派鬧得不可開交時,再以公正者的麵目出現,來收拾殘局。

以後發展的事實是:蔣介石下野後,武漢方麵不再“東征”。西山會議派、汪精衛派南京政府暫時“統一”起來。9月份,三方協商在南京成立了一個32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作為中央臨時機構,行使中央職權。汪精衛本想逼蔣下台後,自己獨攬大權,結果,由於新桂係和西山會議派聯合起來對付汪精衛,使得他的正統地位被否決,汪精衛隻當了特別委員會中的一名委員。

沒有得到權力,汪精衛十分氣憤,9月18日成立特委會,21日他就跑回武漢,與擁有重兵的唐生智合作成立了武漢政治分會。南京政府令汪取消武漢政治分會,服從統一,武漢方麵置之不理。於是,雙方交兵,李宗仁的新桂係打敗了唐生智的軍隊,占領了武漢。

看到雙方交兵火並,蔣介石非常高興,火已燒起來,但他認為還不夠大,還不是他出山的時機,於是就到日本去了。

汪精衛看到唐生智失敗,就跑到了廣州,又成立了一個廣州政府。

11月10日,蔣介石從日本回國。

處在危難中的汪精衛,在蔣介石回國的第二天,就在廣州發表演說,表示願意同蔣介石合作。從逼蔣下台到與蔣合作,汪精衛的如意算盤就是利用蔣介石對付李宗仁的新桂係。

桂係怕汪、蔣聯合,也積極向蔣介石伸出友好之手,建議南京政府、廣州政府與蔣介石三方在上海舉行會議。

由於蔣介石下野,造成國民黨內部混亂,張作霖向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發動攻勢,馮、閻壓力很大,都呼籲請蔣盡快複職。

這樣,蔣介石一下子成了各方麵勢力都需要的“大好人”,除西山會議派不買他的帳以外,國內各派都討好他。無形中西山會議派被孤立了起來,於是,蔣介石就一手策劃了整倒西山會議派的行動。

11月22日,南京舉行“慶祝討唐大會”,會上有人發表“打倒西山會議派”的演說。會後遊行,隊伍行至複成橋時,槍聲大作,死10人,傷20餘人,凶手逃走,事後各地發起反對“一一·二二慘案”運動,指控此次慘案是江蘇省黨部常委、西山會議派葛建時製造的。要求懲辦凶手葛建時,發起了對“西山會議派”的“征討”。

事實上,這起慘案是由蔣介石指使陳果夫一手製造的。

經過這個事件,西山會議派處於受審的地位,失去了一切發言權。

在蔣介石下野的這段時間裏,汪精衛派倒了,西山會議派倒了,隻剩下了桂係。

12月3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的預備會在上海召開,桂係南京政府、汪係廣州政府和西山會議派參加。三派吵吵嚷嚷,鬧得不可開交,桂係指責汪精衛,汪精衛為了保護自己就首先提出:“惟有請預備會議即日催促蔣介石同誌繼續執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才是解決黨務、政務、軍事問題的當務之急”。李宗仁急忙向報界發表聲明,稱汪精衛擁蔣反蔣反複無常,而他自己則一貫擁蔣。

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通過了蔣介石複職的決議。並決定,1928年1月在南京召開的二屆四中全會,公推蔣介石籌備。就這樣,蔣介石又登上了政治舞台。

汪精衛為蔣介石上台出了力,但蔣介石並不領情,而以好意“勸告”逼迫他離開上海,汪精衛沒辦法,隻得亡命法國,這是汪精衛萬萬沒有想到的。

蔣介石在關鍵時刻以退為進,使國內三派互相拆台,甚至動武,而他自己則坐收漁人之利,不僅使他重新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趕走了汪精衛,可以說老謀深算,狠毒狡猾。

評析

蔣介石的隔岸觀火之計在運用上:一是坐觀敵方因內部衝突而出現的相互攻擊和殘殺的混亂局麵,然後選擇有利時機,對敵人實施毀滅性的打擊;二是坐待汪精衛和李宗仁、唐生智的內部出現矛盾和衝突,利用一方消滅另一方,然後消滅或收複剩下的一方。隔岸觀火在運用上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敵方內部的一切矛盾和衝突,這就要求用計者必須非常熟悉敵方內部的情況,並對其發展趨勢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5.聲東擊西,曹操解白馬之圍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準備南渡黃河進攻許都,消滅曹操,派上將顏良為先鋒率軍攻打駐在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

當時,袁紹已吞並了公孫瓚,擁有青州、冀州、幽州、並州四州的地盤和數十萬軍隊,勢力強大。

曹操手下的將領聽說袁紹要來攻打許都的消息後,都認為難以抵擋。曹操卻說:

“我了解袁紹這個人,誌向大而才智低,外表強而膽量小,嫉妒刻薄而缺乏威嚴,兵士多而部署不明,將領驕橫而政令不一。所以,他的土地雖然廣大,糧食雖然豐富,卻正好用來奉送給我們。”

話是這樣說,但軍情來報,白馬已被顏良軍隊團團圍住,情況十分危急。一旦白馬失守,形勢將極為不利。所以,曹操決定先解白馬之圍。

謀士荀攸對曹操說:

“現在我們兵力不如袁紹,如果直接去救白馬,必然敵他不過。所以,應當分散他的兵力。”

曹操說:

“先生說得對!但是,怎麼來分散他的兵力呢?”

荀攸說:

“丞相可率軍西去延津,聲稱要渡過黃河攻打袁紹的後方,這樣,袁紹必然會分兵來同我軍對抗。然後我們派出輕騎部隊突然回救白馬,打他個措手不及,顏良的軍隊就可以被攻破了。”

曹操聽後大喜,立即采納了荀攸的計謀。揮師西進延津,一路虛張聲勢。袁紹聽說曹操西進渡河,果然也率領大軍到延津阻截,決心與曹操決一死戰。

曹操見袁紹已經中計,便率領輕騎部隊日夜兼程回救白馬。到離白馬還有十多裏的地方,顏良才知道,一時驚慌失措,匆忙迎戰。

那時,劉備剛被曹操打敗,關羽為尋找劉備,也為了保護劉備的二位夫人,暫且投降在曹操軍中,曹操派他與張遼做前鋒。關羽一馬當先與顏良對陣,曹操在山頭上觀看。隻見那關羽奮然躍上嘶風赤兔馬,倒提著青龍偃月刀,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敵陣。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手起刀落,竟然斬於萬馬軍中。袁軍沒了首領,頓時大亂,曹軍乘勢掩殺,白馬之圍就這樣被迅速解除了。

評析

佯裝渡延津,其實救白馬;聲稱擊東,其實擊西。這就是聲東擊西之計。

說起來,暗渡陳倉不也正是這樣一種聲東擊西嗎?隻不過是一種特例罷了。

聲東擊西的實質還是在於以假隱真,使敵人產生錯覺,從而出其不意,攻擊不備。

所以,保守機密,不讓對方看出自己的意圖是施行此計最關鍵的一點。不然的話,被敵人識破,在你“擊西”的地方張開口袋等著,那你就不是“擊西”,而是送貨上門,自投羅網了。

其次是要行動迅速,讓“西”邊的敵人措手不及,讓“東”邊的敵人來不及回救,這樣才能速戰速快,一舉成功。否則,“西”邊的敵人尚未擊垮,“東”邊的敵人又聞訊趕來,那就不僅要前功盡棄,恐怕還會有難以脫身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