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退戰:危中取勝(3 / 3)

3.以逸待勞,三通鼓後曹劌敗齊

公元前684年,齊國派大軍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率軍迎戰。

一個叫曹劌的人聽說魯莊公要與齊軍作戰,便要進宮為莊公出主意。鄉裏人勸曹劌說:“莊公身邊謀臣很多,要你參與幹什麼?”曹劌說:“他們都是一些鄙陋不通之人,沒有遠見卓識。”於是便入宮進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根據什麼決定與齊國作戰,魯莊公說:“我有好衣服好食品,從不敢獨自享受,一定要分給周圍的人。”

曹劌說:“您這是小恩小惠。小恩小惠是不能使全國人得到好處的,所以百姓不會跟從您。”

魯莊公又說:“我在祭祀神靈的時候非常虔誠,祭祀所用的牲畜物品從不敢隨便增加,祭祀時的禱告之詞全都有真實情感。”

曹劌說:“您這是一己之誠,並不能代表一切,神靈也不會庇您。”

魯莊公想了想,又說:“還有一點,對於國內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案件,我雖不能一一洞察清楚,但是,隻要經我處理,我一定要使其結果合情合理。”

曹劌讚許道:“這才是打勝仗靠得住的前提。因為您這樣做,表達了一種為百姓盡力的心意,憑這點,可以與齊國打一下,但我請求您讓我和您一同前往。”

魯莊公答應了。曹劌便與魯莊公同乘一輛戰車,來到前線。齊、魯兩國軍隊在長勺這個地方擺開陣勢,魯莊公便要擊鼓作戰。曹劌勸阻道:“還不到時候,等等再說。”這時,齊國軍隊便開始擂鼓作戰。等齊軍擂擊三遍鼓時,曹劌才說:“是時候了,可以擂鼓迎戰。”結果,魯國軍隊一鼓作氣,將齊軍打敗。

齊軍打了敗仗,向後撤退。魯莊公準備下令追擊。曹劌說:“請等一下。”說完,走下戰車,仔細觀察齊軍的車轍,然後又登上車前的橫板極目遠望,最後說:“可以追。”這一戰,魯軍大獲全勝。

戰鬥結束之後,魯莊公問曹劌為什麼在齊軍三鼓之後才擊鼓迎戰?曹劌說:“作戰是要靠士兵的勇氣的。當齊軍擂第一遍鼓時,其軍勇氣正盛,第二遍鼓,其勇氣就減弱了,到第三遍鼓時,他們的勇氣就沒有了。齊軍勇氣竭盡,而我軍勇氣正盛,所以會一戰而勝。”

魯莊公又問:“為什麼齊軍敗後,你不讓馬上追擊呢?”

曹劌說:“齊國是個大國,大國作戰,難以琢磨。我怕他們退中有詐,設下埋伏。我仔細看過他們撤退時的車轍,發現其車轍雜亂不堪。又登高遠望他們的旗子,發現其戰旗已經倒下。由此斷定他們是真的潰敗了。所以才下令追擊。”

評析

作為古代一次著名的戰役,長勺之戰推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也由此而展現了我國古代閃閃生輝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是較為係統的。民心向背是戰爭勝敗的關鍵所在,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人民就會支持;失“道”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這是從戰爭性質上著眼。“一鼓作氣”是等待敵方三遍鼓之後才出現的,這是“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高度實踐。敵方是真敗或是詐敗,下轍觀察,登高望遠方能了然於胸,在勝利麵前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顯示了一位軍事家的良好素質。曹劌論戰,一氣嗬成,環環相扣。戰爭也是一門藝術,曹劌堪稱是一位軍事藝術家。

4.因勢利導,張齊賢巧計破遼兵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聽信邊臣的情報,認為遼帝剛死,主幼國疑,是伐遼的大好時機,於是他下令兵分三路奪取幽州(今北京市),誌在收夏燕雲十六州。戰爭初期,宋軍勢如破竹,連接奪地克城,可是,由於曹彬率領的攻打幽州的主力部隊沒按宋太宗事先布置的計劃行事,而是在眾將的要求之下,貪功昌進,直取涿州(今河北涿縣),因糧草不濟,不得不退出涿州,結果給遼軍造成可乘之機,10萬大軍在岐溝關(今河北涿縣西南)被遼兵打得大敗,伐遼取燕雲十六州的計劃破產了。中路和西路宋軍也不得不後撤。

西路大軍由潘美、楊業率領。在後撤時,宋太宗下令將遼境內的百姓遷入內地,在掩護百姓後撤過程中,主帥潘美不明形勢,聽信諂言,臨陣逃走,致使楊業兵敗戰死。楊業作戰英勇,人稱楊無敵。遼兵對他十分害怕。楊業的死,使得北部邊防缺少了一員大將,由誰來填補這一空缺,令宋太宗頗為費神,於是他向近臣尋訪合適的人選,這時,左諫議大夫張齊賢主動請求鎮守北邊,宋太宗便任命張齊賢為代州(今山西代縣〕知州,同潘美一道統領兵馬抗擊遼兵。

張齊賢從小便勤學苦讀,頗有遠大誌向。宋太祖到西京洛陽(今河南洛陽)巡幸時,張齊賢以布衣百姓的身份,攔住宋太祖的馬,向宋太祖獻上10條治國之策。宋太祖回到京城後,對宋太宗說;“我去洛陽,惟一的收獲便是得到了一個張齊賢,我不打算給他封官,還是讓他以後來為相輔佐你吧。”

宋太宗繼位後廣開料舉,張齊賢中進士。入朝為官後,張齊賢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看法,對北征伐遼,他認為人民為本,疆土為未,宜先本而後未,安內養外。

張齊賢到代州上任後不久,遼兵便自湖穀(今山西崞縣西北)入寇,大軍直抵代州城下。代州城中的神衛都校馬正率所部在城南門外列陣迎敵,但是人數太少,而副部署盧漢斌貝又畏懦不戰,躲在城中自保,張齊賢見到這種情況,便在從事勞作的廂軍中挑選2000人,慷慨誓師,然後親自率領,從馬正的右側殺出,遼兵見宋軍來勢凶猛,於是便從城下退走。

當初遼兵來犯時,張齊賢便派人給潘美送信,讓他發兵,以便聯手將遼兵擊退。但是,張齊賢派出送信的人在回來的路上被遼兵俘虜,張齊賢因此很擔心潘美出兵的事已泄露,萬一潘美率軍前來、就會遭遼兵伏擊。正在張齊賢擔心的時候,潘美派人來送信,說大軍從並州(今山西太原市)出發,剛到柏井(今山西阻曲縣東北)便接到了宋太宗的密詔;宋軍在君子館(今河北廣縣西北)同遼軍的會戰中大敗,數萬人戰死、並州的兵馬不準出戰,所以潘美率大軍已退回並州。張齊賢得知潘美的大軍不再前來,心中鬆了一口氣,但如何擊退眼前的遼兵,張齊賢又開始了思考。當他問明目前遼軍的分布和四周的山川形勢之後,一個破敵計劃在心中形成了。

張齊賢先將潘美派來的送信的密使軟禁起來,嚴密封鎖潘美退兵的消息,然後對眾將說:“遼兵知道潘美要率兵前來會戰,卻不知道潘美已退兵,這正是我們破敵的大好時機。”於是半夜時分,張齊賢派出200人,每人手持一麵旗幟,肩背一捆柴草,到距代州西南3O裏的大山中,遍地插旗,燃燒柴草,虛張聲勢,然後又派出2000步兵,在土寨(今山西寧武縣東)設伏。遼兵遠遠望見代州城西南有火光,火光中還有旗幟飄動,以為潘美的大軍已然到達代州城外,便慌忙向北逃走,這正讓土寨設伏的宋軍候個正著,宋軍一通掩殺,打得遼軍大敗。這一仗,宋軍俘獲了北大王的兒子和一名帳前舍利,斬首數百級,繳獲了2000匹戰馬,還有許多兵器、鎧甲,後人在評論宋軍歧溝關大戰失利後的對遼作戰時說:大小幾十餘戰,唯有張齊賢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評析

張齊賢克敵製勝之法,采用了“因勢利導”、“虛張聲勢、“巧設埋伏”等戰術。當宋軍新敗,士氣低落之時,張齊賢卻能夠穩住代州兵馬之軍心,虛張聲勢,佯稱宋軍援兵前來會戰,以詐謀亂敵士氣,並於地形險要之處,巧設伏兵,遂將遼軍殺得大敗,正所謂是“知兵之將,民之司令,國家安危之主也。”

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主張作戰時要講究“詐術”及分合之術”。他在《孫子兵法·軍爭篇》中說:“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並在《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意思是說:作戰要用詭詐的方法隱蔽自己的意圖,要根據有利的情況決定自己的行動,以分散和集中兵力作為自己戰略戰術變化的方法。所以善於進攻敵人,要使敵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於防禦敵人,要使敵人不知道如何進攻。張齊賢以詐術亂敵,陷敵於死路,集中兵力聚殲之,實為孫子兵法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