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如戰場,競爭如攻堅。所以商戰之中若想獲得競爭優勢,必先運謀施計,方有求勝與實施把握。商戰宜以“兵無常勢”為主導,審時度勢,因敵而製勝。謀算其消長變化,區分其所處態勢,洞察其未來走向。從而采取不同的攻守戰略,料敵於先,製敵於前。商戰製勝者,應隨時根據市場動態實施期分、伺機、趨勢、利用、合作等不同策略,或借勢運謀,或競爭施謀,或機變有謀,以謀應變,以謀取勝。同時將商戰製勝的重心植根在統領全局、從長計議的基點之上。如此,可長治久安,商戰無敵。
理有所至,勢所必然。商戰中的勢,是力量,是趨勢,是發展走向,是致勝要因。經商,自立自強當然重要,但借勢借力絕不可少。天行健,當自強不息。業做大,應借力借勢。這是經營成功的智慧,更是商戰製勝的韜略。
1.借局布勢,“大江”借機成功發展
坐落在上海市西南隅的鬆江縣曆享“魚米之鄉”美稱,盛產的穀物既使城鄉居民果腹有餘,還為畜禽業繁興奠下基石。緣此,國家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累計投資人民幣一億元,要讓鬆江人乃至上海人的餐桌常見雞和蛋。
耗資巨億僅求一地的雞、蛋有餘,本不該成為難事吧?誰知“三個指頭捏田螺”的易事竟然難以成真。錯在哪裏呢?中國人養雞有幾千年曆史,當地農婦的雞舍、集體和國營的養雞場,全部遵循孵蛋生雞、養雞下蛋的傳統辦法,從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國家還在年年追加投資。可是,禽蛋生產非但看不到規模效應,反而眼見市民菜籃子裏的雞、蛋日趨短缺。
其實,原因就出在“養雞下蛋,孵蛋生雞”的怪圈裏!如此循環往返,後果自然是物種退化;那樣連綿繁衍,結局必然是雞弱蛋稀;不要說一個億,就是再多的億投進去,也還是雞飛蛋打。不甘屢遭作弄的縣委書記杜述古偏偏不信廣寒生輝無路通!他殫精竭慮地思索脫身怪圈的辦法,不遺餘力地找尋怪圈的突破口,終於在考察泰國正大集團養雞場時獲得了啟迪——
原來正大集團養雞場日新月異的基點有三:雞種、飼料、管理。取種於美國的AA雞,引進培育後使之養成維持強健的遺傳優勢,以保障連續生產的源頭活水;其飼料以科學配方,生成富有營養的“全價顆粒”,使雞具有很強的免疫力;它實施社會化大生產技法,用集約型、規模型觀念製定管理規程。杜述古對這三大要領耳聽目察、集思廣益,毅然作出決定:采用樹上開花的經營謀略,以鬆江富足的土地、穀物、人力和資金與正大先進的工藝、技術合作,既解雞、蛋短缺之急,又嚐試上海農村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的新途徑。
斯誌壯哉,斯計妙也,頓使泰國正大集團與上海鬆江縣畜禽公司、飼料公司合辦的中外合資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它叫“大江”,取正大的大字、鬆江的江字,由杜述古任董事長。該公司自誕生之日便悉心摘取正大成功之花,精心作出科學選擇,苦心經營;盡管曆受挫折終於獲得迅猛發展。僅舉一例:它的一個養雞場才兩個人,卻掌管12個棚,每棚養雞2000隻,每年養5茬雞,亦即每人每年養雞6萬隻,水平不僅接近美國,還是正大在泰國本土養雞量的兩倍!而整個大江集團的全部員工僅700人,竟生產肉雞5000萬隻,種蛋6240萬枚,銷售額高達5億元,創外彙1600萬美元、稅利7400萬元。
屆時的大江之樹雖已花枝玲瓏,但仍需枝繁花茂的妙計良策。然而,周圍數以萬計的珍視養雞副業的農戶們卻紛紛心態失衡。——如若按大江養雞新法炮製吧,則無力籌措巨萬資金;若墨守祖宗老法吧,又得承擔種苗退化、瘟病流行、飼料斷檔、銷路不暢的風險。他們眼巴巴地看著大江賺錢,既羨慕又嫉妒。有道遠親不如近鄰,麵對父老鄉親的複雜心態,大江集團的領導層陷入深深的沉思:公司業務實際僅含兩大部分:一為技術密集,即種雞繁育、飼料配置,是公司得以生存的基幹;一為勞動密集,即肉雞喂養,是公司獲取高盈利的保證,但隻要記住雞棚最起碼的光照、濕度、通風、溫度和飼料投放量,則農夫、農婦皆可為之。此類勞力資源在廣袤鄉村雖不是取之不盡,卻也是綽綽有餘,為什麼不去設法利用二度樹上開花呢?
於是,“用大江料,養大江雞”的經營模式在鬆江大地紅紅火火地展開:公司向農戶提供雞苗、飼料和養雞貸款,農戶按大江方式喂養肉雞;交大江屠宰上市;公司保證農戶每隻雞淨賺1.3~1.5元,農戶保障公司足量上市、按時出口,獲得競爭優勢。如此“善的循環”一麵使公司周圍的農村頻出發家致富的專業戶、兼養戶、帶養戶和數以千計的年收入超萬元戶,並使周邊江、浙兩省的大批農戶也獲得飼養大江雞的豐厚收益;一麵更令大江公司博得了長足發展,在公司成立5個年頭的1990年,它的肉雞不僅占領了上海市場的大部分,並奪取了中國出口凍雞的半壁河山,而且還擁有了“滬地善處公眾關係”、“推動市郊農村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促進中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種種美名。
當時,大江公司盡管享譽長江口,但大江雞的知名度在長江腹地、神州四方還是鮮為人知。有句商戰箴言叫“酒香也怕巷子深”,大江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深知其中精微,早已打算利用公司成立5周年的1990年8月,策動一場聲勢浩大的“大江雞”廣告攻勢;同時借助公關宣傳使公眾了解並關愛大江公司。這些都需要用錢,但財大氣粗花錢似流水也得聽到回報聲呀!杜述古在苦苦思索公關謀略。
恰在此刻,一封求助信不請自來。寫信人是《中國經濟新聞報》副總編田長生,訴說該報與《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中國體育報》、新華社體育部和中央電視台體育部等8家新聞單位聯合籌辦“迎亞運體育知識大賽”,曾與香港某集團簽下“資助協議”。眼下大賽已基本準備就緒,香港某集團突然中止協議,拒絕資助;大賽籌委會被釜底抽薪之後措手不及,首都八大新聞單位正為此四處告急,切望大江集團慷慨解囊,援助人民幣25萬元,促成這件已為海內外矚目的好事。
中國實業家大多信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古訓,可25萬元堆成的桃子不謂不小,此時投出,得到一些回報,增強點企業知名度已不成問題。但豆蔻年華的大江,已不單需要在頭上插朵鮮花,顯得楚楚動人;還需要花冠、花環,變得花枝招展,光彩耀人。於是,杜董事長不由故技重演,又在商務公關領域精彩絕妙地亮出了借局布勢的看家本領——
他首先確定大政方針,即迎亞運體育知識大賽要冠之以“大江杯”。其意不言自明,就是大賽的龍頭老大隻能是大江,至於籌辦的8家新聞單位的位置應定在執事上,全為“大江杯”而操勞。這無須多做解釋,“有錢能使鬼推磨”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中固然行不通,但“誰出錢誰說了算”通常是順理成章的,何況有求於人者總不好意思過分突出自己的座次呀!
資助者給大賽正名,籌辦者迅捷行動。6月4日,北京八大新聞單位連同國家體委宣傳司、亞運會宣傳部在北京賓館召開“大江杯”迎亞運體育大賽的新聞發布會。報道這次盛會、發布“大江杯”消息,北京8家新聞單位自然責無旁貸,即日刊之報端。但亞運會已為全球關注,與之相關的活動當然要被各家報紙公布於眾;於是,《人民日報》、《國際商報》、《消息時報》、《工商時報》紛紛刊出報道,家鄉報界自然不甘落後,《解放日報》發了消息,《文彙報》特發專稿。這樣,“大江”兩字隨1000多萬份報紙飛向南北東西,走進城居農舍,正好為大江公司提高知名度興起第一場洪波巨瀾。
6月14日,大賽籌辦單位中的6個國家級大報同一天刊出“大江杯”迎亞運體育知識大賽試題80道,這在中國是第一次。須知,6個國家級大報的發行量是800餘萬份,而參賽者更是遠遠超出這個數字,他們拿到試題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江”兩字,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圖案是大江公司的徽標。這樣鮮明、深刻的首印效應,可絕不是花25萬元買得來的。當初有誰能料到借局布勢竟會如此神奇?
報紙行動之後,中央電視台跟著運作起來:先是審閱20多萬份有效答卷;然後從中篩選出參加決賽的10名佼佼者,當即確定由著名體育播音員宋世雄擔任大賽的電視轉播主持人;繼而落實現場演播所有實務,接著就一氣嗬成地錄製了決賽錄像;最後是等待大江公司發話,以便“適時播出”。
至此,“大江杯”的文章似乎應已做足,投下的資金早使公司的名字在傳媒中不斷出現,並反複潛入公眾的記憶。然而大江公司不僅需要知名度的提高,還需要美譽度的增添——對大江的經營績效和模式,新聞界是可以也能夠說點什麼的。杜董事長知道:傳媒既是大江的特殊公眾,還是大江聯係廣泛社會公眾的中介;其高頻率的快速傳遞,正是大江塑造良好形象、建立美好信譽的神奇手段,它所產生的特異功效絕非其他機構、社團可以替代;至於攜手合作的首都八大新聞單位,由於地位特殊而尤具權威性,其言論的導向作用在公眾中更富強度,可以影響甚至製約社會輿論、公眾心理;凡此種種,有必要提醒合作夥伴關愛一下大江本身。
施動者有意,接收者有心,心領神會之後,三大計劃迅捷釀成並付之實施。其一是“大江經驗”高層次座談會的籌辦,由各報全力籲請著名經濟專家和高級官員出席,以利於大江經驗的全麵總結、高度概括和深入宣傳、廣泛推廣。
座談會剛準備就緒,第二項計劃就立見眉目,由國家科委發展研究中心、中央電視台和《科技日報》聯合組成的“大江的啟示”電視專題片攝製組即赴鬆江,實地拍攝大江風貌。為了增強該片的感染力,解說詞的朗讀特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邢質斌擔任。
專題片還未剪輯完畢,來自北京的記者團一行9人已飛抵上海,對大江公司作專項采訪,以完成第三項計劃。國人皆知大報記者自有神來之筆,果然,一批稱頌大江的文字,頃刻躍上報端。如此紅火的報章宣傳,足令神州各大企業的老總們眼熱,但它還僅僅是大江公司營造美譽的序曲,而高潮則在1990年的8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