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大江經驗座談會”在首都賓館隆重舉行: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家體改委企業司司長,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的老總們紛紛出席,相繼肯定大江迅猛發展的業績和“公司+農戶”的創新之路。與之南北呼應的是,上海同時舉行“中國農牧業現代化道路探索暨大江公司合資五周年理論研究會”。下午,另一檔節目應時推出——中央電視台演播大廳,“大江杯”迎亞運體育知識大賽總決賽的實況錄像躍上銀屏,飛往全中國。此時正值亞運會召開在即,不僅世界矚目,而且中國人參與欲極高,人們目睹屏幕上一決勝負之餘,不能不欽佩大江斥資讚助的氣魄和膽識。
8月10日是大江公司合資5周年生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早新聞節目中播發了通訊《大江的成功之路》,充分肯定大江的業績。傍晚,中央電視台的第一套節目慷慨劃出15分鍾,播放專題片《大江的啟示》,再次強調大江的經驗。此種高規格有哪家企業可以望其項背?如此厚愛有誰敢企及?其實,一個企業的周年慶典,充其量是一種文化儀式,然而大江卻憑借局布勢奇謀的精湛實施,實現了企望目標,取得了強化企業形象、確立公司聲譽的極好公關效應。這可是一筆難以估量的無形資產啊。
評析
大江三次借局布勢的成功,似乎告訴人們:“利益轉化”觀念是現代企業有待充實、強化的一種經營意識,不宜偏狹地用於商品流通領域,僅僅解釋為錢與物的互惠互利、善的循環或投桃報李。因為,企業在紛繁複雜的公共關係中生存發展,許多善待公眾、解人之急的分外事,若予妥善處置則不該被誤為不務正業,須知其中卻隱曲徑通幽之妙。“大江”不是在解決首都新聞單位難題,借題發揮之後名揚天下的嗎?沒有因此獲得的相當知名度、美譽度,其後又怎能成為中國最健的上市公司中的一家呢?
2.名人效應,杜寶林笑讀“白金龍”
20世紀20年代,洋煙霸占上海市場,國產煙要打開銷路十分困難,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經理對此一籌莫展。後來,經理請滑稽演員杜寶林幫忙,請他宣傳“白金龍”香煙。當時,杜寶林在上海灘上稱為“一代笑星”、“第一笑嘴”。杜寶林當即表示:“抵製洋貨,提倡國貨,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我一定盡力而為之。”
在一次演出時,杜寶林巧妙地把話題扯到了吸煙,他詼諧風趣地說:“抽香煙其實是世界上頂壞頂壞的事,怎麼這樣說呢?花了錢買尼古丁來吸嘛。有人說,‘吸煙還不如吸屁’,因為屁裏還有三分半氣,而煙裏除了毒,什麼也沒有。我老婆就因為我喜歡抽煙,天天跟我吵著離婚。所以,我奉勸各位千萬不要吸煙。”
聽眾聽了大笑起來,在場的南洋公司經理聽了很是失望,他萬萬沒料到杜寶林會替他作反麵宣傳。
哪知杜寶林講到這裏,話鋒一轉說:“不過,話還要講回來,戒煙是世界上最難最難的事。我16歲起,就天天想戒煙,戒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煙不但沒有戒掉,癮頭反而越來越大了。不是觸自己的黴頭,我老婆天天怕我得肺病,進火葬場。我橫想豎想,最好的辦法是吸尼古丁最少的香煙。大家曉得,洋煙中的尼古丁特別多,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去買。我向各位透露一個秘密,目前市場上的煙,要數‘白金龍’尼古丁最少,信不信由您。我自從抽了‘白金龍’後,咳嗽少了,痰也沒了,老婆也不跟我鬧離婚了……。”
一番話說得觀眾大笑起來,隨即爆發了一陣熱烈的掌聲,經理這時也大喜過望。此後,杜寶林在演出時變著法兒宣傳“白金龍”,果然使“白金龍”名聲大噪,銷量日增。
評析
勢與利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借勢在企業經營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謀略。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和沃爾特·韋斯,對權威人物的作用曾進行過心理實驗。從這個心理實驗可以看出,名人效應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即使是當代國家首腦,也很注重與社會名流的交往,以此來抬高自己的聲望。借助名人效應,為企業做廣告,往往能夠幫助企業起死回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雞生蛋,榮智健向偶象衝擊
1978年6月,榮智健暫時把妻子兒女留在北京的父母家中,自己獨自南下香港。“那是我個人的決定。當時內地的政治比較開放,讓人民出外探親。我有兩個堂兄榮智鑫、榮智謙在香港經營電子生意,就決定出來闖一闖。”
榮智謙、榮智鑫均是榮德生長子、榮智健大伯榮偉仁的兒子。榮智謙生於1931年;榮智鑫生於1934年。當時都寓居香港,共同經營電子業。
正是由於兩位堂兄的盛情邀請,榮智健比較順地到了香港,他開始了新的事業。
這次榮智健赴香港,是短期探親,他持的是“單程探親”簽證,等於是移民香港。不久,便定居下來。
剛到香港時,他的堂兄榮智謙曾經問他:“健弟,你在內地耽誤那麼多,要不要到國外去深造深造?”
榮智健思考了一會,回答說:“我已經是30多歲的人了,學問本來就不好,英文又蹩腳,還去讀什麼書?幹脆做生意好了。”
另一位堂兄榮智鑫在旁邊聽了,插話說:“這樣也好。健弟既然有意從商,那就和我們一塊幹好了。依我看,健弟也和四叔一樣,有經商的天賦。我們幾兄弟聯手來幹,再加上健弟和四叔在內地的關係,肯定會幹出一番大事業的。
轉了一大圈後,榮智健接過他父親的接力棒,開始了榮氏家庭的再度創業,這對於榮智健來說,無疑又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
要與人合作,僅有智慧還遠遠不夠,必須同時具備足夠經濟實力。這一點榮智健比誰都明白。
這個經濟實力就是父親在香港留下的老底,即榮毅仁解放前在香港的一些資產,主要是一些紡織廠的股份,如九龍紗廠、南洋紗廠在榮毅仁名下的股份。因為有30多年沒有動過股息和分紅了,如今一算,居然有一大筆錢,以此來做投資,還是綽綽有餘的。
1978年,榮智謙、榮智鑫在新界大埔開辦了愛卡(Elcap)電子廠,榮智健應兩位堂兄之邀,帶著父親留下的那筆資本,友情加盟。電子廠主要生產電容器、電子手表和玩具。後來隨著電腦業的發達,開始轉向以電腦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為主。起初合夥時,兄弟三人各占三分之一股份。後來工廠賺了錢,榮智健把他分到的利潤再投資進去,逐年增加,最後他的股份占到60%,據估算,榮智健前前後後總共投資了一百多萬港元。
工廠開辦時,董事長、總經理分別由榮智謙、榮智鑫擔任,榮智健隻是一個高級打工仔。隨著榮智健股份的增多,他開始接替堂兄,出任總經理。榮智健上任以後,經常深入工廠車間第一線,仔細了解各個方麵的生產和銷售情況,真正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對於搞過電力工程的我來說,一家電子廠的生產程序並不複雜,機器都是死的嘛!產品生產都沒什麼,當時感覺最困難的倒是市場的開拓、財務的安排,同時還有人際關係的處理,比較棘手一些。”
經過一番詳細地調查研究,加上他在內地的廣泛聯係,榮智健決定將內地市場作為主要推銷市場。銷售渠道一定,愛卡的業務直線上升,產品供不應求,效益成倍提高。同時,不斷加大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其中,2微米64K的隨機存機存儲器,以性能良好、價格低廉而受到用戶的廣泛好評,市場占有率極高。
愛卡的成功,被國外好多同行看好,爭相收購。1982年,經過多次協商,美國Fitelec公司以1200萬美元的不菲價格收購了愛卡電子工廠,現在是一家頗有名氣的美、台合資企業。
因為榮智健占有愛卡60%的股份,所以,出售該公司後,他個人得到720萬美元,按照當時美元與港幣的彙率折算,榮智健獲得5600多萬港萬,是他當年100萬港元投資的56倍之多,獲利遠遠超過了股票收益。
對此,榮智健並不滿足,認為不過是小試牛刀。是他闖蕩香港的預演。
他說:“作為一個生意人,我當年最大的成功不是愛卡,而是1982年用從愛卡賺來的錢在美國搞的一項創業的投資(Venture capital)。”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1982年,榮智健在得到出賣愛卡所得的5600多萬港元後,並沒有見好就收,坐享其成。在他心目中,李嘉誠、霍英東等是他崇拜的偶像和英雄。他要像他們那樣,做出讓世人震驚的偉業出來,讓榮氏家庭重新煥發青春,並發揚光大,更上一層樓。
理想和信念往往是行動的力量和先導。1982年,榮智健與幾位原來在IBM公司工作的高級工程師合作,在美國加州的聖荷西(Sanjose)合資創辦了加州自動設計公司,簡稱CADI。這是全美第一家專門從事電腦輔助設計軟件的公司。榮智健的搭檔Michael Feuer、林銘博士,都是全美著名的軟件專家,主要負責公司的軟件開發和產品生產,榮智健本人具體負責開拓香港和內地的市場。最初投資大約是200萬美元,榮智健個人占有60%的股份。
由於CADI公司產品新穎,質量優良,加上管理有方,市場前景看好,盈利豐厚。創建不到一年,即被美國一家生產電腦設計硬件的Mentor Gaphics公司收購了28%的股份。1984年合並上市,成為美國第一家上市的電腦輔助設計設備廠商。股票上市以後,股民踴躍認購,價格一路狂漲,翻了40多番。榮智健感慨地說:“這家公司能在成立兩年以後上市,或多或少是靠運氣。不過話說回來,在美國經營一家上市公司並不簡單,而且我當時還是看好香港,於是就把我的名下的股份賣掉,套回現金,準備在香港進行其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