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元中的60%是120萬元,增加了40倍,所得至少4800萬美元,折合港元3.74億。再加上他出售愛卡所得的5000多萬港元,總共已超過4億港元。這是一筆數目不小的資產。從1978年到1984年,在僅有的6年時間,榮智健從不到100萬起家,發展到擁有4億巨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說他是商界天才,絲毫也沒有誇張。
初戰告捷,榮智健稍事修整,自我充電。在這期間,他還在香港做些房地產生意,用他的話說:“買進賣出,賺了一點,但都不成規模。”
短暫休整是為了更大的搏擊,胸懷遠大誌向的榮智健,躊躇滿誌,準備向著新的更高的目標邁進。
評析
《兵經百篇》中雲:艱於力則借敵之力,難與誅則借敵之刃,乏於財則借敵之財,缺於物則借敵之物。榮智健正是這樣做的。借雞下蛋,以蛋孵雞;善借財勢,巧妙經營,同樣是企業成功的一把鑰匙。
4.借勢經營,華商林建中財產超億
林建中,1950年出生於廣東,1961年他還在讀小學時,隨父親遷到香港謀生。由於家境較差,他隻好在父親開設的皮包廠裏幫忙,那時他年僅12歲,負責廠裏的接待客人和接單工作。在工作中稍有空閑,他就看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1969年,林氏父子賣掉了香港的小工廠,舉家移居美國紐約。初到美國時,他們什麼資本也沒有,隻好寄居在親戚家裏。經過一番尋找後,林建中在紐約華埠一家成衣廠找到一份雜工,月薪隻有95美元。長期住在親戚家總不是辦法,林氏父子到紐約幾個月後,自租了一個地方居住。由於他們收入甚少,經濟拮據,所租的地方是在布魯克林(Brooklyn)的黑人區,那裏的租金是最便宜的。但是,那裏是紐約市最髒最亂的地方,他家住在那裏常常受到別人的欺侮和白眼。林建中是個從小就有壯誌的人,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更激發了他的奮鬥決心。
怎樣奮發圖強呢?從少年時期就涉足商場的林建中反複思考這個問題。他想,勤奮是起碼的條件,巧幹是一條捷徑。他曾聽父親講過一個故事,講的是硫化橡膠發明者查理斯·魏道亞勤奮創業的過程。這位青年人從小就有自己的抱負,要在科學發明上幹出一番事業。他選擇了硫化橡膠這個攻克目標。他整整花了8年時間閱讀各種有關書籍和進行科學試驗,忍饑挨凍,受盡了親戚朋友的冷嘲熱諷。他不惜舉債搞試驗,結果因無力償還債務而入獄。但他在監獄裏仍在研究這項目。出獄後,他又全力投入研究試驗中,後來他終於成功了。硫化橡膠的發明不僅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查理斯·魏道亞也因此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這顯然是勤奮栽出的勞動成果。
林建中認為,僅有勤奮還不夠,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裏,必須實幹加巧幹,才能獲得迅速而顯著效果,這就是“事半功倍”的含義。所謂巧幹,在科學發明上是靠知識和技術,在經商上則靠謀略。他想,自己沒有發明創造的基礎,但卻有勤奮的思想和經商的經驗,隻要將這二者再提升到更高的位置,成功的機會一定會來臨。
林建中本著這種認識和信心,默默地在華埠成衣廠工作。在做好雜工的同時,他時刻注意著工廠的經營動作和成衣市場的情況。
3年後,他不但學會了成衣的剪裁縫及設計,而且掌握了營銷的規律。1972年,他用自己一點一滴節省下來的錢(這包括他所有星期六、星期天加班的費用),及向姐姐籌借的一點資金,辦起一間隻有20多個車位的小型製衣廠。由於他經營得法,該製衣廠迅速擴展。到1980年,他的製衣廠已有1000多工人,傲視紐約同行業之中。
林建中早就注重抓產品質量和樹立名牌形象。他深知猶太人是經商高手。隨著業務量的擴大,他不惜重金聘請了大批猶太人當公司成衣的推銷員,還聘請了一些著名的時裝設計師為其設計。結果,他的產品全部打入了美國的高級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像Silk Club等10多種名牌禮服、絲巾在美國市場已廣為流行。到1980年,他的營業額已達7000萬美元。
林建中的巧幹主要表現在他的乘時借勢策略。他乘著中美兩國關係的改善和中美經濟貿易的發展,從中國大陸大量進口絲綢織物回美國加工,後來幹脆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加工,利用中國的廉價原料、勞動力及廠房,把加工後的成衣運回美國銷售,所賺的利潤遠比在美國高,其財富因而迅速增多。
隨著資本的增多,林建中乘前蘇聯於1989年嚴重缺糧之機,組織向該國出口糧食及餅幹等,幫助解決前蘇聯之急,因此獲得了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發給的美元自由買賣專利。林建中抓著這一時機,獲得了較大的經營成功。
1991年,前蘇聯政局發生劇變,林建中認為葉利欽勝數較大,他再向獨聯體供應糧食及醫藥等,結果當地政府給予林建中不少優惠,為其在俄羅斯投資和貿易往來大開方便之門。如他在1993年獲得俄羅斯全國飛行及降落優惠權,他乘時乘勢成立了“航空發展公司”,承包當地貨運及客運業務,獲得了較好的利潤。林建中正計劃把該航空公司的業務拓展至獨聯體各成員國及亞洲一些地區,林氏已成為獨聯體內最活躍的美國商人之一。
經過20來年的乘時借勢經營,林建中的實力大大增強。目前他擁有14家製衣廠、2家成衣公司、4個時裝展覽廳,並擁有數幢商業大廈及大東銀行的主要股權,是曼哈頓最大的製衣廠商。據《福布斯》雜誌資料估計,林氏夫婦現有財富已超億美元。
評析
當今商場,競者如雲;商場局勢千變萬化。可以說是時而平湖秋月,雲淡風輕,時而又電閃雷鳴,風雲突變。任何一個商家要在商場中立於不敗之地,首先要能審時度勢和善於借勢。因為現今商場的內外環境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永遠變化”是現今商家麵臨的一條永遠不變的規律。事實有力地說明:拘泥不變、安於守成,不善借勢是商家競爭的大忌;先知先變、審時度勢,善於借勢是商家製勝的法寶。
5.借樹開花:絲綢廠造勢超常發展
1989年,吉林市絲綢廠一度積壓了大量的迎賓緞、錦花緞及其他麵料,資金大量被占用,原料進不來,新項目又無法上馬,工廠處於半癱瘓狀態。廠長多次派推銷員上下打通,八方叫賣,又不惜花重金,連篇累牘地在電視、廣播、報刊上做廣告,稍有收效。
後來,廠領導請來了一位舞蹈專家,要對挑選出來的廠裏30名男女青年工人進行為期一周的舞蹈培訓,廠裏的人對此迷惑不解,猜測紛紛,怨聲四起。
舞蹈班終於亮相了。男著筆挺的西裝,女著優美的旗袍,男女服裝色調,相配適宜。尤其是15位女士的旗袍,是廠裏請了服裝設計師精心設計製做的,花色款式各不相同,個個楚楚動人。
舞蹈隊隨著舞曲跳了起來,美妙的舞姿,使在場的人都看呆了。
原來他們是帶著特殊使命的舞蹈隊,即將帶著全廠的厚望,為提高絲綢廠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奔赴“白天鵝舞廳”、“銀雪賓館”、“天河大廈”開拓絲綢廠的事業。
兩天後,幾家賓館的舞廳門前,車水馬龍,人們摩肩接踵,排著長隊買舞票。看來,絲綢廠的舞蹈隊著實吸引了一大批人。
絲綢廠的客車,一邊廣播,一邊免費贈送《新款式旗袍、西裝裁剪法》和《不同膚色、不同體形選用麵料的藝術》說明。這更增添了舞廳前的熱鬧氣氛。
有些舞廳經理主動上門來邀請絲綢廠舞蹈隊光臨。
信息在街頭巷尾傳遞,新聞記者也來采訪,一時間報刊、廣播、電視屏幕上頻頻出現《絲綢廠的旗袍、西裝,征服了俊俏女郎,風流小夥》,《你想楚楚動人嗎,請到絲綢廠》等新聞報道,刮起了一股絲綢熱風。
絲綢廠銷售科、銷售門市都忙起來了,市內各服裝廠、百貨商店、個體商戶蜂擁而至。甚至外地商場、服裝廠也紛紛來函、來電、來人洽談訂貨。大宗主顧,廠長親自接待,簽訂了許多長期的合同。廠裏還負責送貨上門,絲綢廠的產品一下子成了搶手貨。
從此,吉林市絲綢廠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衝出江城,飛向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
在企業經營和促銷活動中,像吉林市絲綢廠領導那樣高明的企業家往往善於運用“樹上開花”之計來處理公共關係,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名牌產品的暢銷氣勢。
資助吸引觀眾的舞蹈隊和時裝表演,是以“樹上開花”之計搞好公共關係的一種手法。盡管觀眾實際感興趣的隻是舞蹈和時裝,但是形形色色的廣告不時撲入觀眾的眼簾或傳入觀眾的耳鼓,讓觀眾不知不覺留下潛印象。待到觀眾需要購買選擇時,這些潛印象就會提醒他們購買廣告商品。
附靠於人們欽仰的事物,使自己得到人們的欽仰,便是“樹上開花”之計的收益。
評析
“樹上開花”之計,軍事上是指借別人的局麵布成有利的陣勢,即使原來的兵力弱小,也會顯示出強大的陣容。“樹上開花”是借別人的力量來懾服敵人的一種謀略。
在現代企業的經營中,有見識的競爭者都善於借著媒體大造聲勢,以適時、準確、廣泛、生動的宣傳,提高本企業的知名度,增強企業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達到搶占市場、擴大銷售的目的。此外,借助產品規格、型號、式樣、包裝等等,或借裝潢商店、修飾門麵,形成龐大、豐富的陣容,也可以吸引消費者,提高競爭能力。這些都是“樹上開花”在商戰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