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剖宮產者的呼吸與咳嗽。要深呼吸,而其重點是在於呼氣。在吐氣的時候,用雙手或枕頭護住傷口。維持膝蓋的彎曲,同時試著在吐氣的時候,做一個輕咳的動作,而不是做一個正常的咳嗽,否則會引起疼痛。
產後腹痛的護理
產後腹痛是子宮收縮所致。子宮收縮時,引起血管缺血,組織缺氧,神經纖維受壓,所以產婦感到腹痛。當子宮收縮停止時,血液流通、血管暢通,組織有血氧供給,神經纖維解除擠壓,疼痛消失,這個過程一般在1~2天內完成。
初產婦因子宮肌纖維較為緊密,子宮收縮不甚強烈,易複原,且複原所需時間也較短,疼痛不明顯。經產婦由於多次妊娠,子宮肌纖維經多次牽拉較為鬆弛,複原較難,疼痛時間相對延長,且疼痛也較初產婦劇烈些。
以上所述,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疼痛時間超過1周,並為連續性腹痛,或伴有惡露量多、色暗紅、多血塊、有臭穢氣味,多屬於盆腔有炎症,應請醫生檢查治療。
產後多汗的原因
不管天熱還是天涼,甚至在冬天,準媽媽分娩後總是比正常人汗多,有的大汗淋漓,如果稍微活動或進食時,更是汗流滿麵,全身汗出,黏濕難受。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準媽媽在妊娠期間,體內水分積蓄,僅是血液就比孕前增加30%左右。一個正常人的血液量約占體重的1/10,為4000~5000毫升,而妊娠期準媽媽則要增加1000毫升之多。分娩之後,這些體液在體內就成為多餘的東西,不排出甚至會增加心髒負擔。
體內的水分排泄有3個主要途徑:一是通過腎髒由尿液排出;二是通過肺的呼吸排出;三是通過汗腺由皮膚表麵的毛孔蒸發。這就是產後汗多的原因之一。此外,新媽媽甲狀腺功能亢盛,尚未恢複,脂肪、糖、蛋白質代謝旺盛,故多出汗。
另外,產後進食較多的高能量食物,又多喝湯水,這也是產後出汗多的原因。總之,產後出汗是一種生理調節現象,不必擔憂。
但是,新媽媽也必須注意,有一種病理性出汗,表現為汗出濕衣,持續不斷,常兼氣短懶言、倦怠嗜睡,或見睡中多汗、醒來即止、五心煩熱、口幹咽燥、頭暈耳鳴等症狀,這是病理性出汗,需要請醫生診治。
正確對待惡露
胎兒娩出後,在一定時間內新媽媽陰道仍有血樣分泌物流出,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惡露。正常的惡露有血腥氣味而不臭。它包括從宮腔排出的血液、壞死的蛻膜組織、黏液及產道的細菌。在產後的不同時間裏,惡露的情況各不相同,可以通過不同時期惡露的情況來觀察是否有異常現象。一般惡露有3種不同的情況。
(1)血腥惡露
又名紅色惡露,這是產後第1~4天內排出的分泌物,呈鮮紅色,含有較多的血液,量也比較多,一般與平時月經相似,或稍多於月經量,有時還帶有血塊。
(2)漿液性惡露
呈淡紅色,其中含有少量血液、黏液和較多的陰道分泌物,還有細菌生長。在產後4~6天排出。
(3)白色惡露
是在產後1周後排出的呈白色或淡黃色的惡露。其中含有白細胞、蛻膜細胞、表皮細胞和細菌等成分,形狀如白帶,但是較平時的白帶多些。
雖然每個新媽媽都有惡露,但每人排出的量是不同的,平均總量為500~1000毫升。各新媽媽持續排露的時間也不同,正常的新媽媽一般需要2~4周,少數新媽媽可以持續1~2個月。
孩子吃奶時,吸吮奶頭,可引起反射性子宮收縮,有利於子宮腔內的惡露排出。
少數新媽媽,即使在正常情況下,惡露也可以延續到產後1~2個月,大部分新媽媽惡露在1個月時可停止。如果產後3個月惡露仍淋漓不淨,屬於惡露不淨,肯定有病理因素存在。常見的原因有子宮腔感染、子宮腔內有妊娠產物如胎盤、蛻膜、胎膜等組織遺留,子宮恢複不良,最嚴重的並發症是絨毛膜癌。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病理現象。因而,如遇到產後惡露持續不淨時,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如果在1個月後惡露不淨,同時伴有臭穢氣味或腐臭氣味,或伴有腹痛、發熱,也可能是子宮、附件(輸卵管、卵巢)、陰道有感染;如果排除惡露量逐日增多,顏色逐日變紅變深,或出現淤塊,都屬於異常現象,或有子宮出血、陰道創傷,或有感染發生情況。這些情況應及時引起注意,並到醫院檢查治療。
產後惡露不下的護理
產後惡露不下,是指胎兒娩出後,惡露不自然排出體外或排出甚少。“惡露不下”可以誘發產後腹痛、產後發熱等病。
產後惡露不下,主要是因為傷於七情或風冷所感,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臨床常見的有氣滯、血淤兩種:
(1)氣滯
主要原因是產時或產後,情誌不暢,肝氣鬱結,失於疏泄,氣機不利,血行受阻。氣機不利,血行不暢,小腹多脹甚於痛;氣滯則血阻,惡露不下;氣鬱不宣,胸脅脹滿;肝鬱氣滯脈弦;舌質正常,苔薄白。
(2)血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