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亞聖,吳起在各個國家,都能發現該國的弊端,並迅速思考出解決方案,作為致士基礎,在國家危亡之間為國君平事,由此而壯大。
比如魯國重儒,用兵不行,吳起就棄儒從兵,指揮交戰,大敗齊國。
後來受到猜忌而前往魏國,為魏文侯練兵魏武卒,正是根據三晉之地民風習俗,選取天下強兵,以一等一的勵士鍛煉法,打造出了一支精銳的重裝步兵部隊,借此實現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不敗戰績,名動一時。
周安王十三年的陰晉之戰中,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的著名以少勝多戰役,魏武卒聲名震動天下,成為當時天下最精銳和彪悍的士兵代表。
但,魏國雖為戰國七雄,卻終究隻是三晉分出的國土小國,一方麵無力負擔數量眾多的魏武卒的給養,二來吳起練兵之法過於苛刻,魏武卒選拔條件艱難,這支精銳掌握在吳起手中,終於引來了新君魏武侯的猜疑。
吳起轉投楚國,一年後就被楚悼王任命為令伊,作為楚國最高權限長官,吳起動用改革之法打擊、限製舊貴族勢力,加強軍隊建設,於是大刀闊斧改革之下,短時間內就大幅度增強了楚國國力,楚國強盛,天下震動。
可惜,吳起的政治生態位從來都是如此,以戰法著稱,戰功尊貴,但是這些都是從舊貴族勢力身上奪取來,轉化為他的實力的,他有超然的軍事洞察力,戰場之上隻勝不敗,但是政治層麵因此薄弱,總是為政敵所乘,於是屢易其主。
楚悼王逝世時,吳起因嚴厲變法而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魏文侯與楚悼王都是吳起的伯樂,作為千裏馬的吳起難得如此主君,因此楚悼王二十一年時去世,楚軍於前線屢戰屢勝之際,吳起前往治喪。
心懷不滿的舊貴族們抱團起來射殺吳起,而吳起自知必死便靠近楚悼王的屍體。
麵對這位過往雄才大略的王者,吳起心中不僅有敬佩,也有感懷,如今能與知己善用的君主同死,也算死得其所。
貴族必殺吳起,於是亂箭射中楚悼王屍體,而依據楚國律法“麗兵於王者”,誅滅三族。
於是新繼位的楚肅王把射殺吳起時參與的人全部處死,牽連滅族者有七十多家,至於吳起屍身也被處以車裂之刑。
自他死後,楚國變法終於失敗。
雖然如此,但後世人們銘記吳起這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廟十哲。
後世人提及兵家,都稱“孫吳”!
若非吳起沒有多少作品傳世,而且總是被韓非子與一眾儒家、法家黑了幾百年,也不至於隻是亞聖了。
而這碧遊天中,範蠡竟然藏有吳起骨骸,又是何原因?
夏爾將目光放在矩子令上,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看來還得依靠往生相神通……”
夏爾本來不打算對矩子令使用此法,畢竟這東西可能要交還給雙河國墨家,如果這一路上對其做了手腳,說不得會被那些精於工巧的墨師看出來。
但是,吳起屍骨的出現改變了夏爾的想法。
他像是貓一樣好奇,想要知道這道範蠡給出的謎題的最終解。
往生相神通是作弊利器,不用白不用。
隻是一日之內連用神通,這新得的身體又虛弱了許多。
重生之後,一直苦心經營蒲水村,出外解決大淮城之圍,本來想找個熊大作為護法,讓自己輕鬆一點,卻又主動攪入了安信城的事情,來去之間,因果糾纏越來越大,往生相神通的施展阻力也越來越大。
但是好奇害死貓,這種求得而未得的感覺加劇了夏爾的心動,他舔了舔嘴唇,就像是熬夜守看電視劇大結局一樣,一定要堅持下來看到最後一刻。
“夫君,你還安好!”
“安好,勿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