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的“商業精神”不同,董明珠所理解的“工業精神”,是指少說空話、多幹實事,全心全意關注消費者需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用企業的力量推動社會發展,所有行為都必須勇敢、自覺地承擔起對未來的責任。簡單地說,就是要發揚“吃虧精神”。有了這種“工業精神”,就可以把人的力量和智慧無限地聚合起來,實現最大程度的自主創新,創立民族品牌,推動中國的製造業和經濟向前發展,並與世界接軌。
在空調行業習慣於靠價格戰來占領市場份額的喧囂時期,格力卻默默無聞地潛心於工業製造,每年都拿出巨資進行產品的研發試驗,並且在原材料上漲、空調利潤微薄的情況下,毅然采用名牌壓縮機、電機以及優質鍍鋅鋼板、螺紋銅管,絲毫不在材料上偷工減料,這就是“工業精神”的表現。可以說,“工業精神”不僅僅是一種“吃虧精神”,它還包含鍥而不舍的創新精神。
董明珠說,過於強調商業精神容易使企業變得懶惰,這句話很有道理。為了賺錢,人們用盡各種方法,喜歡靠“捷徑”賺錢的企業自然也就忽視了產品的研製開發,最後養成了依賴他人的習慣,往往受製於人。總想著在短時間內賺取暴利,時間久了,產品的技術跟不上市場的需求,最終還是要被市場淘汰。
從短期效益來看,“工業精神”確實是一種“吃虧精神”,因為企業要耐得住寂寞,要投入巨資潛心進行技術開發,這一切,在短時間內都看不到效益。長時間來看,這種做法都是非常值得的,不管是做企業還是做人、做事,都不是短期行為。格力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它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2007年1月20日晚,“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首次出現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冠軍”。董明珠這位“工業精神”的提出者與倡導者,捧走了經濟年度人物桂冠。正如頒獎辭所說的那樣:“十年磨一劍,她永不妥協,專注如一,用‘中國製造’創造世界紀錄。她讓全球為東方明珠喝彩:好產品,中國造。”
清華紫光老總李誌強說,企業常常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鮮有餓死的,多為撐死的。他說,做企業如做人,如果把企業的規模比作一個人的個兒,把企業的利潤比做一個人的勁兒,那麼健康的人應該是高大而有力的。但在成長過程中,是先長勁兒還是先長個兒?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健康,心態要好。作為企業舵手的企業家,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態,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穩紮穩打,進退有度,將企業這條大船穩穩當當地停靠到安全的港灣。
55.製定準確的發展戰略,才能形成有效突破
到2002年年底,經過10多年的經營與市場競爭,李寧公司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業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因此請來IBM的戰略谘詢服務團隊。
IBM分析道,李寧品牌是體育用品行業內第一家中國品牌,“李寧”借中國改革開放、振興民族產業的曆史性契機,完成了“第一衝擊波造牌”,先發優勢明顯:品牌認知度遠高於國內其他品牌,甚至高於耐克和阿迪達斯;產品的綜合表現得到廣泛認可;溝通成本相對低;以“中國第一家民族品牌”身份搶先建立了與政府和公眾的良好關係;專業運動屬性有良好基礎:創業者本人是專業運動員(自然品牌聯想),國家專業運動隊讚助活動起步早,國內唯一有潛力以專業屬性(單項運動)帶動綜合性經營的品牌。這在理論上來說,“李寧”有了先發優勢,搶占市場後,後繼競爭者要以成倍的投入來追趕,才能取得“李寧”今天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