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將“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與俞敏洪的運作模式進行比較,李陽的煽動能力比俞敏洪強,但是後者的產業化思路比前者好。產業化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是指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形成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通行法則,並在全社會範圍內達到通變,從而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語培訓是教育行業中具有明顯產業化特征的組成部分,它具備充分條件:從20世紀90年代的出國熱,到後來人們在職稱、晉升、學習中對英語的多樣化需求,以及中國加入WTO等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為英語培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環境。據統計,2007年我國有5萬多家外語培訓機構,他們演化出屈出不窮的教學手段,讓傳統英語教育產生分工,產品鏈逐漸建立,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產業。
俞敏洪認識到,培訓學校雖然很多,但是普遍沒有做大,主要原因就是對個別教師過分倚重,依賴性太強,而每個教師又可以開一個公司,但是公司卻沒有做大。所以,俞敏洪需要找更多的合作夥伴,幫他提高英語培訓各個環節的質量。這些人不僅專業知識和能力要過硬,而且要和俞敏洪本人有共同的辦學理念。他首先想到加拿大的徐小平、美國的王強等同學或者好友。他相信這些人在思維和能力上能夠擔當起辦好新東方的使命,合作也會堅固和長久。
後來,徐小平、王強、包凡一、錢永強等人陸續加盟新東方,他們分別在出國谘詢、基礎英語、出版、網絡等方麵各盡所能,為新東方學生搭起了一整條順暢的英語領域的通道。比如,有學員報了俞敏洪的出國考試培訓班,他可以領取由包凡一出版的學習教材,還可以就出國相關事宜谘詢徐小平。同時可以參加錢永強負責的“在線教育”進行學習。方法和途徑幾乎考慮到出國的方方麵麵,這既迎合了學生的多樣化要求,也反映了新東方的產業鏈模式。
隨著俞敏洪和他的團隊不懈的努力,新東方取得了很大的發展。2000年,俞敏洪及領導團隊成立了東方人投資有限公司,向教育產業化運作邁出了一大步。同年,新東方與聯想合作,由聯想注資5 000萬元,新東方出品牌資源,各占50%股份,成立了聯東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新東方遠程教學。這是新東方與外界第一次正規合作,新東方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精神通過現代化科技以更快的速度滲透到社會中的各個角落。
此後,新東方逐步完善對英語培訓市場的細化,它在幾乎每一塊市場都占有一定份額,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專業人士負責。到2001年,新東方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出國培訓、基礎外語培訓、出國留學服務教學體係和其他相關產業體係,市場拓展到中國20多座主要中心城市,奠定了自己在中國外語培訓市場的霸主地位。
俞敏洪這條產業化發展之路,走得坎坷、曲折,但是沒有失去方向。中國有不少新興行業,身處其中的企業可參考這種產業化思路。
57.賣指甲鉗也要賣到全國第一
1998年4月的一天,聖雅倫創始人梁伯強順手從茶幾上拿起一張用來包東西的舊報紙,一則名為《話說指甲鉗》的文章中提到朱鎔基以指甲鉗為例,要求輕工企業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的講話。他突然有了一個念頭——做一個響當當的中國品牌指甲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