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鉗在世界各地都被列為“夕陽產業”,即使在指甲鉗生產量最大的韓國。梁伯強在別人的放棄中看到了品牌的希望。整個行業處於品牌的混沌狀態,正是大有可為的時候。
梁伯強馬不停蹄地考察了世界上五十多個國家,其間,他的一條腿在一次車禍中受傷,但這沒有阻止他前進的腳步。當他一瘸一拐地完成了全球長征後,得出結論: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德國、美國、墨西哥、日本、印度……從最發達的國家到最落後的國家,他都去過。在德國,他見過世界上最好的指甲鉗,這是一把德國“雙立人”指甲鉗,但就是這樣一家企業,也隻是把指甲鉗當作一個附屬產品來生產。“雙立人”的主業是做廚房用品,由此拉動了指甲鉗。日本的綠鍾、玉立等品牌,也是貼附在卡通產品上,進行代理生產。
在指甲鉗生產力最強的韓國,真正做指甲鉗的企業也沒有認識到指甲鉗的品牌價值。韓國年銷售額在1個億以上的企業有5家,2個億以上的有2家。這些企業的老板年紀多在60~70歲,而且他們太有錢,已經沒有了創業的壓力和衝動,有的老板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毫無鬥誌,在業務操作、產品分銷渠道等方麵全無品牌意識。縱觀全球,世界上沒有一家企業想到要做指甲鉗品牌,這也是至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指甲鉗品牌的原因。
品牌的空白正是大顯身手之時。梁伯強想,吉列不就是把一個小小的剃須刀片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品牌而獲得成功的嗎?自己為什麼不下決心做全球最大的指甲鉗品牌?
全球指甲鉗一年的銷售額有60個億,韓國有超過20億,中國接近20億,這兩個國家基本壟斷指甲鉗市場,剩下的分布在一些零星的國家。而高檔指甲鉗也是以中國、韓國為主。因此做好這兩個國家的市場,指甲鉗市場就基本完成。中國與韓國的生產力水平差距並不大,關鍵是體製和資本的積累有差距。中國企業意識不及韓國,資本沒有韓國強,同等條件下,技術層麵和人的理念不比韓國差。而勞動力工資中國是韓國的10%,中國製造綜合成本隻是韓國的60%左右,包括原材料、廠房、租金等。因此,中國的指甲鉗要與韓國產品競爭並不是太難的事情,因為成本低廉,自己的產品隻賣到韓國產品六成的價格,有了價格優勢,也就有了打敗對手的把握。
如今,擺在我們麵前的是各種款式的“非常小器·聖雅倫”產品,有手指甲鉗、腳指甲鉗,還有小孩子專用的平指甲鉗,非常精致。“聖雅倫”已經成為該行業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品牌。
隨著韓國產業能力的提高,產業必然會有一次新的更新換代,韓國的指甲鉗行業將會進行一次產業轉移。梁伯強分析,韓國20億生產力肯定會流向中國,不可能流向東南亞等其他國家。因為從製造能力來看,從勞動力成本來看,中國比其他地區具有更大的優勢。如果不放在中國,就要冒成本增加和品質下降的風險。因此,從世界產業發展來看,中國必將成為指甲鉗生產的一個中心,關鍵是中國如何做好準備來迎接這次產業轉移。為了迎接世界指甲鉗生產力的轉移,梁伯強在小欖征了300畝地,欲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指甲鉗生產基地。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進入一個不受重視的行業拚搏是一種一流的競爭策略。貌似賺錢的行業不一定賺錢,而貌似很多人都嫌其小的行業,卻賺到了很多錢。行業不在大小,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賺到錢。本著這個原則,即使在很不起眼的行業,也會因為競爭不太激烈而成為行業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