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是企業的血脈,很多企業就是倒在了資金鏈失血上麵。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融資顯得尤其重要。這個時候引進外資,是實現產業突圍最重要的路徑。
79.牢牢掌握控股權,才能抓住企業根本
史玉柱認為,對於公司的股權,隻有牢牢掌控,才能抓住企業的根本,不至於陷入被動的境地。史玉柱說:“我從此再也不搞股份製了。母公司一定是我個人所有,下麵的分公司我可以考慮控股。中國人合作精神本來就很差,一旦有了股份,就有了和你鬥的資本,會造成公司結構不穩定。”
之所以如此堅決,源自於他的前車之鑒。1989年8月底至9月初,經朋友介紹,史玉柱招聘了三名員工。到10月份,其中一名員工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持有股份。大家應該將賺到的錢分掉。”史玉柱不同意,主張繼續打廣告。他對員工說:“股份的事情可以商量,但每個人25%不可能。軟件是我開發的,啟動資金是我出的。我至少應該控股。可以給每人10%~25%。”但是,這兩位員工嫌太少,鬧僵之後,史玉柱非常憤怒,將電腦摔在地上。管財務的員工不參與,另外兩名員工隻好抱著剩下的幾台電腦和打印機,掃興地奪門而去。
這次經曆對史玉柱的影響很大,他堅持認為,以後所有的“根公司”必須自己一人獨資。對高管,他采用高薪加獎金的形式,從不許諾股權。他說:“後來我就給我的高管高薪水和獎金,就是給比他們應該得到的股份分紅還要多的錢。我認為,這個模式是正確的,從此以後,我的公司就再沒發生過內鬥。”
股權集中的重要性在史玉柱心中的地位始終是不容動搖的。2001年,他複出之後,在央視《對話》節目中談道:“民營企業,開創初期不能股權分散,凡股權分散的企業,最後隻要這個公司稍微一有起色,從賺了第一筆錢開始,馬上就不穩定,就要開始鬧分裂,很多企業垮掉,不是因為它長期不賺錢,而是因為它賺錢,馬上就垮掉了。”
萬通董事長馮侖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企業第一階段都是排座次問題,第二階段是分經營問題,第三階段是論榮辱問題,所以我同意史總的意見,一開始產權相對集中,有利於企業的穩定。”
事實上,股權集中並非百利而無一害。史玉柱也意識到股權過分集中,在企業穩定發展的階段對企業發展會有不利的影響。他表示:“珠海巨人沒有及早進行股份化,直接的損失是最優秀的人才流失,更嚴重的後果是,在決策時沒人能製約我,以致形成家長製的絕對權威,導致我的一係列重大決策失誤。珠海巨人的決策機製難以適應企業的發展。巨人集團也設立董事會,但那是空的。我個人的股份占90%以上,具體數字自己也說不清,財務部門也算不清。其他幾位老總都沒有股份,也無法幹預我的決策。總裁辦公會議雖然可以影響我的決策,但拍板的事基本由我來定。現在想起來,製約我決策的機製是不存在的,這種高度集中的決策機製,在創業初期充分體現了決策的高效率,但當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個人的綜合素質還不全麵時,缺乏一種集中決策的體製,特別是幹預一個人的錯誤決策乏力,那麼企業的運行就相當危險。”
雖然史玉柱看到了股權集中的弊端,但他認為股權的過分分散,對於企業的發展也有很多壞處。對於新浪較為分散的股權,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太分散了對企業長期發展不好,我覺得新浪現在需要一個大股東,就像張朝陽、丁磊那樣,但它現在形成大股東難了。那些很有錢的,比如說基金,進來對它幫助並不大,我覺得它需要一個靈魂人物,這個靈魂人物是個大股東。它現在盤太大了做不到。”
史玉柱進一步總結了股權在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的作用,他說:“企業小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決策。企業中等規模的時候,它就要靠一個小的集體來決策。企業再大了,就按上市公司的規則來做。最終一個企業真要做大,它必須要把這個公司社會化了,就是上市了,讓社會成千上萬的人持有它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