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就是這樣的人。在一個加速度變化的時代,企業家如何才能避免因行動遲緩而帶來的損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應對方式顯然過於被動。董明珠似乎給出了答案:要有一種主導和改變市場的能力。她的商業智慧和變革思維讓業界為這朵美麗的奇葩而動容,是企業管理者學習的榜樣。
87.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
戴著碩大眼鏡、高高瘦瘦的尹明善原本應該以一個退休書商的身份頤養天年,但是,尹明善偏信我命由我不由天,進入摩托車行業。尹明善這個外行用了10年的時間,成為這個行業的翹楚,進入了富豪排行榜。
當時的情況是,在20世紀90年代號稱“摩托車之王”的“嘉陵”和全國名列第二“建設”的眼皮底下,“連摩托車輪子怎麼轉都搞不清”的尹明善卻一心要做摩托車。
1992年,尹明善不顧眾多親友的反對,用東拚西湊的20萬元資金,帶著僅有的9名員工,創辦了重慶轟達車輛配件研究所。
依靠技術創新,2001年全年,力帆集團出口創彙(包括間接出口)2.02億美元,在全國摩托車企業中首家出口創彙突破1億美元,成為全國當之無愧的摩托車出口老大。2002年又被外貿部評為中國進出口500強、全國自營出口企業第23名。此時,力帆的產品已遠銷東南亞、西亞、歐洲、非洲、南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民營企業“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普遍看法。
力帆在摩托車行業已是第一,但摩托車市場已無發展空間。力帆必須尋找新的產業支點。老尹找到了汽車業作為突破口。
2005年,尹明善的力帆集團宣布進入汽車行業。他拿出了24億元,砸出了一款力帆520。“不信神州無此時,家家買得香車歸。”老尹以詩言誌,要拿全部身家進入汽車行業。
此前,向汽車行業大舉進軍的民營企業奧克斯,黯然退出了這一炙手可熱的行業,涉足汽車業的波導也低調退出。然而尹明善在民企造車轉入低潮的關頭,率力帆果敢殺入,既令人欽佩其勇氣,又令人擔心其前途。對此,尹明善顯得很從容。他表示,其他企業退出汽車行業,有其自身發展策略的考慮,力帆的企業性格、產業資源決定了進入汽車行業會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尹明善稱力帆造車之路為第三條造車之路。他說,合資造轎車是第一條路,其成就有目共睹。但合資造車沒有給國家和民族留下什麼技術、品牌積累。合資之路給國外品牌積累了知名度,淡化了上汽、一汽、長安。此外,合資之路還給外資創造了高額利潤。外資用30%的資本,占了50%的股本,獲得了70%的利潤。當然,以合資為主導的第一條道路也有成績,比如它解決了眾多人口的就業問題,為國家創造了巨額稅金,增加了中國的GDP,也使中國有了百分之十幾的造車技術。
尹明善稱第二條造車之路以吉利為代表:“一切從零開始,初期絕大多數甚至全部國產化,是自主知識產權,做民族品牌。”但是,尹明善同時聲稱:“這條路無疑將為國家民族積累技術、積累品牌,但方向正確,道路曲折。”
顯然,第三條路不同於“合資”之路,也不同於“從零開始”之路。起點在高、低之間,技術在全開放和全封閉之間。第三條造車之路,即核心為堅持自主知識產權,做大民族品牌的“開門造車”之路。他說,力帆將盡一切可能,通過采用世界先進的軟硬件技術,采用世界先進零部件,聚集全世界造車人才,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力帆之路和第二條路的吉利、奇瑞等是同盟軍,都是著力打造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既著眼於國內市場,又瞄準國外市場。然而這第二、第三條路都是漫長、曲折的,為此尹明善呼籲:民族品牌需要民族市場孵化,中國技術需要中國社會扶持。尹明善對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汽車新政大加讚賞,認為這給民企造車打開了一扇門。
在尹明善看來,自己就是那伺機而動的貓。在外人看來,這隻貓有些固執和偏執,而尹明善讓我們看到的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創業精神。一個人的成功是不分年齡的,隻要找對了,一直堅持走下去,終會到達目的地。
可見,“胸中有了大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小草有根才能發芽,野心越大,動力也越大。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成功的前提就是先立誌,先有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