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粘合劑與麻醉劑(2 / 2)

嗚呼!“柴米油鹽”仿佛長了腿,都跑到別人家去,長此以往,人何以堪!我們不免要為詩人擔心,不知道他“看梅花”是否能堅持看上一天。談到高雅的藝事,似乎都離不開粗俗的柴米油鹽,即使文士雅人仿佛對這些不縈於懷,那是他人早已為他想到,不待腸胃空虛,精肴美饌早已呈現於麵前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

中國人在吃飯上、在飲食製作上,特別是在飲酒吃茶上具有特別濃重的審美色彩。書中所選《董小宛烹飪技藝》一篇就是絕好的一個例證。以董小宛這樣一位絕色美人,她親手調製出的秋海棠露、梅英露、野薔薇露、玫瑰露、丹桂露等等真是色彩紛呈,美不勝收,說它們是藝術品,一點也不過分。小宛並非烹飪專家,其製作尚且如此,那些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製作更可以想見。難怪孫中山把中國烹調列入“美術”範疇,他說的“美術”也就是我們說的“藝事”。孫先生說:“夫悅目之畫,悅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是烹調者,亦美術之一道也。”(《建國方略》)可見把圖畫、音樂、肴饌列在一起,皆作為審美對象一一“美術”,並非是我們獨出心裁,而是早有偉人倡之於先了。烹飪如此,講究的吃飯,當然更不能例外。像書中所選張英的《飯有十二合說》,從眾多角度論述了飲食給人們帶來的物質與精神的享受。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從作者的人生態度來說,還是從作者對於飲食生活的巧妙安排來說,都是遠遠超越了實用功能,帶有強烈的審美色彩的。

既然茶酒飲食與藝術相通,自然它們之間會有許多共性,這是不言而喻的。可惜此篇短序不能詳述,這裏僅就其中一兩點做些說明。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審美理想就是中和之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其中又特別重視“和”,苟子在《樂論》就特別強調“和”,因為隻有“和”才能使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親”,鄉裏“和順”。而這個“和”字從“口”,它首先指人的口感,後來才引申為歌唱相和。所謂“和”,就是指食物中的各種滋味皆不過度。春秋時,“晏嬰論和同”指出“宰夫”在烹飪時的調和作用,就是“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曳其過”。用《本味》篇中的具體表述,就是肴饌製成後要保持“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也就是說要掌握好“和”這個度,要做到恰到好處,這才是中和之美。至於古人論及藝術時,不僅用的是同一尺度,而且表述方法也大致相同。春秋吳國季劄在魯國聽到主人為他演奏“頌”時,認為這是音樂的最高境界,為什麼呢?他說“頌”是“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這樣才是做到了“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不用再加詮釋。可見這兩者確有親密的血緣關係。其他如“天人合一說”,“重道輕技說”,以及“乘心以遊物”的超功利說,都在茶酒飲食與琴棋書畫中有所反映。

當然,我們說它們有共同點,但決沒有把兩者等同起來的意思。總的來說,一是屬於物質文化範疇,一是屬於精神文化範疇。前者還是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為主,後者則是在精神領域中遊弋。而且,前者能儕身美的行列的也是指高檔次的茶酒飲食,消費者也必須是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們。至於廣大平民百姓享用的茶酒飲食,離藝術層次何止是十萬八千裏!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曾說:“近年來嚐聽到本國人和外國人頌揚中國菜,說是怎樣可口,怎樣衛生,世界上第一,宇宙間第N。但我實在不知道怎樣的是中國菜。我們有幾處是嚼蔥蒜和雜合麵餅,有幾處是用醋、辣椒、醃菜下飯。還有許多人隻能舔黑鹽,還有許多人是連黑鹽也沒得舔。中外人士以為可口、衛生、第一而第N的,當然不是這些;應該是闊人、上等人所吃的肴饌。但我總覺得不能因為他們這麼吃,便將中國菜考列一等,正如去年雖然出了兩三位‘高等華人’,而別的人們也還是‘下等’的一般。”(《馬上支日記》)這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