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國對外貿易的龐大使中國成為了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外貿依存度極大,2007年高達66.9%,而內需對經濟的拉動力明顯不足,而印度的外貿依存度遠遠小於中國,卻主要依靠的是內需,當前印度私人消費占GDP的比重接近60%,而中國甚至不足40%,這實際上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更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如在本次金融危機中,由於外需萎縮,中國出口持續下滑,結果導致了中國沿海大量的外向型企業特別是出口加工型企業的經營困境,大量企業出現了虧損甚至破產,使中國失業率明顯提高,這實際上不僅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穩定。相對而言,由於印度外貿依存度明顯低於中國,2007年僅為16.2%,所以,印度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衝擊到目前為止小於中國。不過,由於印度的優勢產業——軟件業依賴的也是外需,而且印度軟件業對於外需的依賴比中國製造業更強,達到80%以上,這種軟件服務外包貿易的方式與中國的製造業的加工貿易方式又極端相似,一旦外需減少,同樣會立即陷入困境。另外,中國的製造業陷入困境還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來解決,印度軟件業陷入困境則根本不可能通過擴大內需來解決,所以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對印度經濟的衝擊也可能非常大。
第四,中國的基礎設施遠強於印度,但印度的金融係統更加健全。
當前中國的基礎設施強於印度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印度經濟環境中也有一個重要的優勢,這就是它的金融體係比中國更為健全。印度獨立以後繼承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製度,擁有130年曆史的銀行體係和100年以上曆史的股票市場。印度的銀行比較成熟,犯下的錯誤要遠遠少於中國,其不良貸款率遠低於中國。據麥肯錫谘詢公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到2001年,印度的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而同期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率達到25%以上。另外,印度的證券業也比中國更加成熟,企業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都比中國發達,這使印度企業的融資比中國企業更加方便。據世界銀行200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80.21%的企業把融資作為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相比之下印度隻有52.1%。不過這一現象在近幾年也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金融體係特別是銀行係統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已經明顯較以前更加健全,銀行係統的不良資產已經大大減少。至於中國這種國家控製的金融體係模式,是否不如那種完全市場化的金融體係,經過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之後,恐怕也需要重新思考。
最後,中國政府的效率明顯高於印度,而印度的司法體製更為健全。
中國政府是典型的強政府,一黨執政,再加上國家結構上總體上屬於單一製,所以政府的動員能力極強,政策的貫徹往往較為迅速而徹底,這一點和印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印度由於實行多黨政治,特別是90年代拉奧政府開始經濟改革之時,印度原有的國大黨一黨獨大的局麵已經被打破,各政黨之間的製衡能力日益增強,再加上印度的國家結構是聯邦製,所以印度政府執行力遠不及中國政府,往往很多政策很難貫徹。中國的每一項改革措施幾乎都能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貫徹,而印度中央政府的決策卻往往需要數年才能落實到基層,也就是說,對於推動經濟的發展而言,印度政府的效率明顯不如中國。但在政治製度上,印度也有一個優勢,這就是印度的司法體製,由於基本上全麵繼承了英國殖民當局留下的政治製度,印度的司法較為獨立,較少受到行政的幹預,而且印度人對於司法也比較尊重,基本上養成了尊重司法,尊重法律的習慣,這與中國司法相比,更為健全。中國盡管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也提出了依法治國,但由於政治體製的原因,司法受行政的幹預至今仍比較大,這對於維護良好公正的經濟秩序、特別是維護非公有製經濟企業以及職工的權益是極為不利的。
8.3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比較
通過以上對於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所形成的中印經濟發展模式優劣勢的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在經濟規模、基礎設施、國企實力、對外經濟規模、製造業、以及政府效率等方麵占有明顯的優勢,而印度則在私營企業的競爭力與管理水平、軟件業與製藥業等特定產業、外貿與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製以及司法獨立性上占據了相對的優勢。至於那一種發展模式更具備發展的潛力和前景,還是應該從影響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去考慮。根據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劉易斯模型為核心的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化理論、轉型經濟理論以及製度經濟學等相關理論,在參照二戰以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出,影響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麵:其一為自然資源稟賦;其二為人力資本;其三為主導產業;其四為市場需求;其五為以基礎設施為核心的硬環境;其六為以製度為核心的軟環境。在這幾個方麵中,通過前麵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就當前而言,中國大多數方麵都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