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國在人力資本、基礎設施以及主導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在自然資源稟賦方麵,中印雖然各具優劣,但中國總體上也占有一定的優勢。當然,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自然資源稟賦雖然對於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中印之間這種自然資源稟賦上的差異,實際上對於兩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在市場需求方麵,中國在規模上的優勢仍然非常明顯,這無論是在國際市場需求還是國內市場。但是,中國市場需求的結構不如印度。中國國內市場需求、特別是國內消費需求占GDP的比重明顯小於印度,而外貿依存度明顯高於印度,過分依賴國際市場使中國更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
再次,在軟環境方麵,也並非如很多學者所認為的印度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軟環境主要為一種製度環境,製度環境既包括經濟製度環境也包括政治製度環境。就經濟製度環境而言,主要對於產權政策、金融體係等。政治製度主要包括行政製度和司法製度。綜合來看,在軟環境方麵,中印實際上各具優勢,印度對於私有產權的保護好於中國,印度金融體係較中國健全,特別是印度銀行對於私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明顯高於中國,從而使印度私營企業的競爭力高於中國。此外,印度的司法的相對獨立也為維護良好公正的市場秩序提供了條件,但另一方麵,中國政府的效率卻遠高於印度,這不僅使中國的各項改革能夠及時有效的貫徹,而且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更為高效的商業環境。如在創辦企業所需要的時間上,中國隻需要花41天,而印度則要花89天;財產登記注冊在中國隻需要32天,而在印度則需要67天;在履行合同方麵,法院執行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在中國為241天,而在印度則需要425天;此外,在中國,處理破產企業所需要的時間平均為2.4年,而在印度則需要花去整整10年的時間。
最後,印度在某些產業方麵的優勢實際上都隻是一種相對的優勢,而非絕對的優勢。如世人一再提到的印度軟件業上的優勢。印度軟件業實際上並不具備對中國的絕對優勢,它的優勢隻在於在歐美市場的競爭力上。在歐美市場上印度的競爭力強於中國的主要原因一方麵是由於印度的軟件業發展較早,另一方麵是由於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使印度軟件設計人員英語水平普遍高於中國。但是,並不能以此認為印度軟件業在技術上與中國相比有多大的優勢,更不能以印度主導產業為軟件業而認為印度處於國際分工的高端。實際上,印度的軟件業和中國的製造業一樣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真正的核心技術都沒掌握。而且,當前中國軟件業在技術含量上與印度同行並不存在明顯的差距,而在產值上則已經明顯超過印度。另外,在製藥業領域,中國產業的規模仍然高於印度,隻是印度主要為藥品製劑,而中國主要為原料藥,印度藥企的國際競爭力高於中國。
當然,經濟發展的潛力,不僅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對於當前經濟發展的影響,而且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對於經濟長遠發展的影響,此外還需要考慮了從長遠來看,各自的優勢能否長久地維持以及兩者的劣勢方麵能否改變。應該說,如果以上這些因素長久不變的話,至少在兩國趕超發達國家時期,也就是在兩國成為發達經濟體之前,中國的優勢還是可以維持的。因為在這一時期,兩國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經濟結構的轉化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因為經濟結構轉化方麵,中國製造業、人力資本和市場規模方麵的優勢將使中國在拉力和推力上的優勢都能夠持續,而在產業結構的升級方麵,中國基礎設施和政府效率上的優勢使這種升級可能更為順利。也就是說,倘若以上因素不變,中國更早完成工業化、更早成為發達國家是必然的。但在兩國工業化完成後以及最終成為發達國家後,印度金融體係、私有產權的保護以及司法獨立上的優勢則可能使印度能夠更好地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從而使印度經濟最終更具備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