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中印經濟發展的績效、潛力及其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啟示(3)(1 / 2)

當然,隨著時間的發展,以上的一切實際上都是可以改變的,中國可以在以後的時期更多地改善對於私有產權的保護、更好地完善金融體係,印度也可以努力改變其基礎教育落後的狀況、更多地投資基礎設施。而且,這一切事實上也正在發生變化。不過,從兩國的國情以及兩國經濟改革的實踐來看,中國劣勢的改變比印度更為容易。因為印度基礎設施的改變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印度政府動員財力的能力較弱的特點使其很難在短期內籌措到如此巨大的資金。而印度人力資本受製於其基礎教育的落後,這種落後實際上與印度民間、特別是偏遠落後地區根深蒂固的種姓觀念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這一觀念不能改變,印度低種姓人群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就不可能提高。而這種種姓觀念的改變實際上需要的是印度教本身的改革,但在受傳統印度教影響極深的印度民間,這種改革實際上非常困難。印度政府實際上從獨立開始就在努力,但至今收效甚微。而這一問題如果不改變,印度工業化將麵臨巨大的困難,整個印度實現現代化將是一個遙遠的夢。而中國的劣勢從根本上講都是製度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幾乎所有曾實行過計劃經濟體製的發展中國家的通病。但是中國政府的高效率以及從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確立的實事求是、改革創新的精神足以改變這一切。事實上,中國對於私營經濟的政策一直處於不斷的放鬆之中,對於私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對於私有產權的保護也日益增強,這一切的努力最終將不斷增強中國私營企業的競爭力,事實上,中國私營經濟的整體實力也早已超過印度,印度在私營經濟上的優勢也隻是一種相對優勢,隻是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強於中國,而其國際競爭力優勢實際上也在日益縮小。另外,中國政府近年來在金融體係上的改革力度也非常之大,以往銀行信貸對於私營企業的歧視也在逐步消除,再加上中國政治體製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司法體製的健全必將逐步實現,司法最終將能真正維護公正良好的市場秩序。所以,從當前兩國發展的情勢來看,中國劣勢的改變可能性遠遠高於印度,故而,如果不發生影響特別大的意外事件,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潛力應該高於印度。

8.4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啟示

中印是亞洲發展中國家中繼東亞“四小龍”之後再次成功起飛、實現高速增長的兩個大國,通過對這兩個國家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轉型與發展進行全麵的比較,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這兩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這兩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同時,通過這一比較,也為其他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首先,在經濟的市場化轉型中,維持政治局麵的穩定是至關重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很多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計劃性較強的發展中國家紛紛開始市場化轉型。但很多的國家,特別是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數都經曆了較長時間的衰退之後才重新進入經濟增長的軌道,而中國和印度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經濟卻持續高速增長,基本上沒有出現過衰退現象,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印兩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都維持了政治局麵的穩定。而很多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轉型的同時都進行了政治體製的急劇變革,結果都造成了國家較長時期政治局麵的動蕩,政治局麵的不穩定必然大大影響經濟的發展。所以,對於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改革是必要的,同時進行一定的政治改革也是必須的,但是改革的同時必須維持政治局麵的穩定。

其次,經濟轉型關鍵不在於私有化,而在於建立各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的市場秩序以及將國有企業改造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很多國家特別是東歐和獨聯體諸國在經濟市場化轉型中,都把重點放在私有化,有的國家甚至把經濟轉型等同於私有化,這實際上是這些國家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犯的一個重大錯誤。這其實也正是這些國家初期出現社會動蕩、經濟下滑的重要原因。然而中印兩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雖然也采取了一定私有化措施,但並沒有把私有化當作經濟轉型的關鍵,更沒有把經濟轉型等同於私有化。兩國都把經濟轉型的重心放在建立一個各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的市場秩序上,中國從開始的增量改革,創造原有體製之外的經濟主體到後來一步步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的地位,著眼點始終是在建立一個這樣的市場秩序上。印度從拉奧政府的全麵經濟改革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對私營經濟管製的放鬆上,明顯是為了建立一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市場秩序。兩國對於國有企業都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但兩國改革的主要措施都不是簡單的私有化,而是把重點放在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上。這實際上正是中印經濟轉型成功的關鍵所在,其實,私有化絕非拯救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靈丹妙藥,也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最佳選擇,更不是唯一選擇,如何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才是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在這方麵,中國比印度做的更為成功,這實際上也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績效明顯優於印度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