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勢如破竹的韓信大軍,在渡過黃河後,卻遲遲沒有深入楚地後方,也沒有迂回到滎陽一帶合擊楚軍。
莫非是自己太大意了。以為自己讓韓信一夜之間從一介平民成為了上將軍,他就一定會對自己死心塌地。
現在想想,自己確實是過於草率了。韓信既不是秦國的名門望族,甚至連秦人也稱不上,更確切地說是一個楚國人,在鹹陽也沒有一親半故,自己竟然那麼輕易將帝國的數十萬大軍由他統領出征。
都怪自己求才若渴,一發現韓信有天賦異稟的軍事才能,就高興得不顧一切後果。現在,自己手上根本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要挾和鉗製他。
難道就任由他為所欲為,自己隻能聽天由命嗎?
趙政當然不會允許這樣。雖然自命為天之子,但在趙政的字典裏從來都沒有“聽天由命”這個詞。一切都必須在他的控製之下。
趙政心中盤算著:韓信如果決定背叛朝廷,由於手握帝國的重兵,投靠楚國的可能性不高,那就隻能自立為王。
要自立為王,就必須得到其他各軍將領的支持。將領中除了劉季和樊噲說不準外,蒙魁、周勃、章邯等人都不可能支持他。
實際上,由於副將周勃的存在,韓信甚至連中軍都沒法完全控製得了,更別說左、右兩軍了。
或許,他滯留在齊地遲遲沒有采取明確的行動,正是因為這些顧慮。
盤算一番後,趙政料定韓信不可能造反,也造反不起來,但又覺得如果不能立刻馬上讓韓信徹底打消自立為王的念頭,讓他死心塌地為朝廷效力,恐怕會嚴重影響整個戰局。
至於如何才能完全穩住韓信的心,讓他心無旁騖地進伐楚地,趙政一時也沒有想到什麼好辦法,隻能命人宣來張良一起商議。
張良跟趙政的想法完全一樣,也在時刻關注著前方韓信渡過黃河之後的戰況,心中早有所盤算。
見趙政心急不安,他立即獻出了自己的計策,“陛下,臣有一計,就是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什麼好計策,盡管講就是。”趙政眼露一絲期待,高興道。
仿佛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似的。在趙政看來,張良的才能絕對在李斯之上,甚至不亞於舉薦他的尉繚。張良說有一計,那還愁問題得不到解決。
“臣以為韓信不可能會反,但心中卻是顧慮重重。一方麵,韓信想多打勝仗,報陛下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麵,卻又擔心自己的功勞過於大,陛下會對他心有疑慮。”張良道。
“嗯!那該如何是好?請張愛卿繼續講。”趙政點頭道。趙政跟張良的看法一致,他也認為韓信是不會反的。
“臣認為一個人有多大的功勳,就應給予多大的爵祿,這樣才能讓他心安理得。”張良不緊不慢道。
“可是……韓信已是上將軍,還能給予他什麼呢?”趙政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