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功行封,封了戰功最大的韓信為楚王,再封其他異性王也就在所難免。
趙政雖然對分封異姓王有所顧慮,但終究沒能抵得住張良的理。他采納了張良的建議,在繼續保持中央集權製和郡縣製的同時,將偏遠的土地分封給有功的將領。
在慶功宴會上,趙政總結了秦軍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他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要數丞相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要數陳平;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要數韓信……
趙政讓張良自己選擇齊地的三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張良覺得自己本是布衣,因有幸得到始皇帝的賞識,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一個布衣能夠得封萬戶,位列侯,他已經很滿足了。他不敢承受齊地的三萬戶食邑,隻求受封他的家鄉潁川城父(現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東南邊陲)就足夠了。
然後,按照功勞大小,趙政依次分封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盧綰為燕王,陳平為戶牖侯,周勃為武威侯,灌嬰為潁陰侯,樊噲為舞陽侯……
張良非常清楚趙政的擔憂和顧慮,他原本希望通過自己的辭讓,讓其他人也跟著效仿,減少朝廷的分封,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竟無一人跟隨。
各位受封的王侯心滿意足,在跪地叩拜,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後,紛紛開始誇耀始皇帝的功德:陛下能做到知人善用,讓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這才是最終取勝的真正原因。
主要功臣的授封問題告一段落,接踵而至還有第二個問題就是其他將領,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早已爭鬥不止,互不服氣。
鹹陽宮內。
“朕聽說那些還沒有封賞的大小將領整天聚在一起議論紛紛,”趙政不忿地向身邊的張良抱怨道,“他們到底想幹啥啊?”
沒想到,張良卻若有其事地反問道:“陛下不知道嗎?他們正打算謀反啊!”
“謀反???”趙政哈哈大笑道,“張丞相,這天下剛剛安定,他們豈有還要謀反的道理呢?”
“陛下有所不知,”張良依然是一副若有其事的樣子,娓娓說道,“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了下來,陛下就厚賞了我和上將軍韓信等有功之臣。如今大小將領都依此盤算著自己的功勞和封賞。這麼一算下來,這些人發現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他們自然就害怕陛下因為不能全部封賞到所有的有功之臣,而亂加罪名在他們的身上,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了。”
這顯然是張良開的小小玩笑。趙政默契地給予配合,他作出一副當真嚴肅,又略帶焦急的神情,道:“那請問丞相該如何是好啊?”
張良當然不敢繼續開玩笑說“你求我呀!你求我呀!”他反問道:“在所有有功之臣中,陛下平生最憎恨,並且大家都知道的人是誰?”
“雍齒,”趙政脫口而出,“沒錯就是他。他這個人蠻橫無理,雖然功勞多,但卻目空一切,太張狂,有時連朕都不放在眼裏。要不是看在他是個優秀的將才,屢立戰功的份上,朕早就將他拉出去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