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逃離(1 / 2)

原來上次伯邑考在上陽宮與孫惜文告別之後,便開始在外暗中集結舊部,準備再次發動兵變,因為隻有那樣他才能救孫惜文離宮。難怪當日他說會離開一段時間,又說什麼一定會有重逢之日,原來他竟打算兵變,而這一切不過是為了救孫惜文離宮。

太妃身為伯邑考姑姑,自然不願見他再次犯險,她也深深地清楚帝辛的實力雄厚,就算伯邑考集結了太平公主的餘黨和自己的舊部,也絕不是帝辛的對手。殷商江山已經穩穩地掌握在殷商大王帝辛的手中。伯邑考兵變無疑是以卵擊石。之前伯邑考隨太平公主兵變,帝辛念在兄弟情深已經放過他一次,絕不會再放過他第二次。太妃不願見到親生外甥謀反,更不願見他被擒慘死。而她知道伯邑考兵變不過是為了救孫惜文,所以她不惜在伯邑考兵變前犧牲自己,給孫惜文製造一個逃出去的機會。她希望孫惜文能留在伯邑考身邊,阻止他發動兵變,與他天涯海角無論哪裏,好好活著就好。

看著太妃句句懇切,孫惜文卻為伯邑考的打算心虛。曆史上並沒有記載這幾年商朝有什麼重大的兵變。也就是說伯邑考最後並沒有發動兵變,但是曆史上似乎也並沒有靜親王伯邑考這個人的記載。這又是怎麼回事?太多疑惑解不開,思緒混亂,幾乎快要暈過去。

還沒等孫惜文暈過去,聖旨已經到了。

帝辛還是很尊重的太妃的,追封容仁太妃為端靜容仁太妃,下葬皇陵。還遵照太妃的遺願,特地批準孫惜文這個被打入冷宮的妃子為太妃守靈送葬。

宮中沒有太後,太妃是撫養大王帝辛長大的,深得帝辛敬重。生前在宮中就是太後的待遇,死後雖然沒有加封太後,卻一切按照太後的禮儀辦理。停屍靈前,王公大臣、內外命婦都要前來哭靈。白色的靈堂內,全身孝衣的一眾王公大臣跪在外間,內外命婦則在裏邊哭靈。雪白的一片,正好與外界白雪皚皚的世界相得益彰,顯得更加冷冽和淒涼。

許久不見的後宮眾妃依舊風采照人。華妃已經生產,如今正在月子期間,但她還是在宮女的攙扶下前來吊唁一番。惠妃依舊一副泰然的模樣,如今的她儼然是後宮的主母,眉宇間更多幾分莊重。還有溫婉如故的皇甫容,甚至還有錢妃、蘇芳儀、郭順儀、王美人,還有幾個孫惜文沒見過的帝辛的新歡,她們全都穿著素服跪在靈前。如斯美人昔日的一顰一笑仿佛還在昨天,卻又恍如前世,那麼飄渺,似乎與她無關,和她不曾有過交集。也許這就是孫惜文在上陽宮待了這幾個月心境的變化吧。

跪在靈前的伯邑考,仿佛老了好幾歲,麵無血色,目光呆滯,往日飄然欲仙的風采少了幾分,平添了幾分寂然神色。這段時間又要為我擔心,暗中匆匆集結舊部,已經夠勞力傷神,如今他的生身母親容仁太妃又突然離世。諸多事情驟然出現,也難為他還這麼淡然。

跪在地上,悄悄抬頭,穿過層層的白衣,遠遠望著神色黯然的伯邑考,心裏說不出的心疼和難受。太妃前兩日的微笑和話語又出現在腦海中,她讓自己一有機會就逃出王宮,替她好好照顧伯邑考。為了讓自己逃走,她不惜服毒自盡。那麼,自己又怎能辜負她呢?所以自己必須想出一個辦法逃走!要逃走,隻能在送葬的時候,一眾人將太妃靈柩送到郊區皇陵,自己便趁亂逃走,與伯邑考遠走天涯,再不問世間事。

隻是雖然孫惜文得特許能夠送葬,但又該如何逃走呢?伯邑考知不知道太妃的計劃?看著遠處默然的伯邑考,她不確定。

不過不用著急,太妃的靈柩還要在宮中停留五日才運出王宮,送往皇陵安葬。所以她還有五天時間好好製定逃跑計劃。

明天就是送太妃到皇陵安葬的日子,孫惜文在上陽宮的臥室裏不安地徘徊,明天她會隨送葬的隊伍一起出城,明天也是她逃離王宮的唯一機會。想到即將在天子腳下偷偷溜走,而且不管逃到哪裏都是王土,她心內不安和恐懼夾雜。但她不能退縮,事已至此,孫惜文必須快刀斬亂麻做好決定。

手裏握緊太妃臨死前送來的一封銀子,終於漸漸睡去。

大王帝辛由於政務太忙,並沒有親自送葬,一切安葬事宜都是交給太妃的親生兒子伯邑考。一支隊伍浩浩蕩蕩出了洛陽城往郊區皇陵行去,白色的孝服與厚厚的積雪相互輝映,天地間白茫茫一片。

皇陵裏,太妃的墓地早已準備妥當,隻等著安葬即可。安葬儀式持續了整整一天,到了傍晚時分,除了伯邑考和一眾善後的工匠外,其餘送葬的人都回了洛陽。孫惜文也跟著大部隊前往洛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