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劉永行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了解到他們也在中國投資辦過廠。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二百五十噸,員工人數卻高達一百五十五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生產效率居然相差十倍之遙,效益自然也不會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將工廠關閉了。
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設備的行進程度不同還是管理方法有差別?當然都不是,韓國本土工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與中國的合資廠卻在90年代建設起來的,設備比原廠還先進。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異呢?有人給出答案:因為中國人傳統的“大鍋飯”意識在作祟,中國的企業和員工還沒有完全融入市場經濟的環境中。
認真分析起來,“大鍋飯”意識的背後是責任的缺失問題。在很多人眼裏,大家都不認為提升工作效率是自己的分內責任。要想不甘於平庸,就需要員工們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大多數情況下,即使你沒有被正式告知要對某事負責,你也應該努力做好它。勇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你會發現,“大鍋飯”並不好吃。
海南省新中農場的膠工徐蘭香,十多年來她一心撲在膠園,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徐蘭香用自己的行動和不平凡的業績證明自己不愧為是一名農墾愛崗敬業的好職工。
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中農場決定進行五天一刀割製試驗,並決定由徐蘭香等幾位膠工承擔這一任務。當時有人對徐蘭香說:你原來的工作,幹好幹壞都不會影響你的收入,現在搞五天一刀試驗,難度大,冒風險,搞不好一年的收入都泡湯了。麵對這份重擔,她想,割製改革是關係橡膠事業發展的大事,成功了,利國利民,不成功頂多是我個人的收入受些損失,不算什麼。於是她迎難而上,勇挑重擔,毅然接受任務。
為了搞好試驗,徐蘭香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試驗,以十二分的精力投入工作,以“三高一優”的標準建設膠園。她早出晚歸,一天到晚都待在膠園裏,砍芭、除草、壓青、施肥、維修環山行,別人幹八小時,她幹十幾小時,即使是節假日,也經常工作在膠園裏。在七年時間裏,徐蘭香除了春節外,共有300多個節假日在她的膠園崗位上度過的。
為了使試驗更具科學性,她從未讓人代過一刀,經常帶病堅持上崗。有一次,她正在割膠,突然烏雲密布,一場大雨就要來臨,此時別人都往回跑,可她想,我割的是試驗樹,每一刀都必須提供塗藥、刀數、產量等方麵的試驗數據,如果回去避雨,膠水被雨衝,勢必對試驗造成不良影響。於是,她堅持收完膠水,結果在回去的路上,被雨淋透了,晚上感冒發燒,四肢無力,但第二天她怎麼也躺不住,又出現在膠園裏。
徐蘭香憑著嚴謹的態度和實幹的精神,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改變了膠園的麵貌,“五天一刀”割製試驗達到預期的效果,並且在墾區許多農場得到推廣。徐蘭香也因為自己的出色表現,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職工技術創新能手。
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突破自己的“大鍋飯”意識,也才能為自己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不願意承擔責任,隻想著吃“大鍋飯”,這樣的人必定會走向平庸,這樣的企業必定會遭到市場的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