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清朝(7)(1 / 3)

清初,西方醫學的傳入與發展非常緩慢,但到鴉片戰爭後,西方醫學開始在中國迅速傳播開來。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不但在中國建立了眾多的醫院,還興辦學校,翻譯編纂西醫書籍,一些醫院還招收中國學徒,這些都促進了西洋醫學的傳播。另一方麵,中國也開始主動地引進西醫學。1888年,清政府設立天津總醫院,並於次年正式成立。在戊戌變法與晚清新政時期,醫院、醫學堂的設立也逐漸增多,且清政府還鼓勵出國留學。同時,國人也創辦了一些醫學刊物和研究組織。這些舉措都有力地推動了西醫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隨著西醫學在中國的傳播,中國逐漸出現了中醫與西醫融通的局麵。在主張中西醫彙通上,有唐宗海、朱沛文、張壽頤等人。他們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不可偏廢,應共同發展。然而因受到時代的局限,他們這種中西醫融合的思想影響不大。

4.物理與化學

晚清時期,西方近代物理學與化學開始較為係統地傳入我國。1859年,上海墨海書館出版的李善蘭與英國人艾·約瑟合譯的《重學》是中國近代科學史上第一部包括運動學、動力學與流動力學在內的力學譯作,第一次介紹了牛頓運動三大規律和以動量概念討論物體碰撞及其功能原理等內容。1859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的李善蘭與偉烈亞力合譯的《談天》一書,則傳進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並係統地介紹了西方的聲學和電學知識。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開設物理課程,並派遣留學生。雖然近代物理學在中國起步發展緩慢,但仍出現了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鄒伯奇對幾何光學和照相術頗有研究,所著《格術補》一書為晚清幾何光學的重要著作。

在化學方麵,19世紀40年代,近代化學從西方傳入後,中國才開始進入近代化學的階段,但發展緩慢。1855年刊行的《博物新編》,首次向中國介紹了西方近代化學知識,有力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的化學家徐壽對晚清時期近代化學在中國的傳播貢獻很大。1871年出版的徐壽與傅雅蘭合譯的《化學鑒原續編》和《化學鑒原補編》介紹了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知識。此外,徐壽還和傅雅蘭合譯了《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物體遇熱改易記》等。這些譯作使西方近代化學比較係統地傳入我國,推動了中國近代化學的發展。除徐壽外,杜亞泉、徐建寅、丁守存等也都是這一時期中國傑出的化學家,都為推動中國化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民俗

1.飲食

清朝的飲食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民間飲食與宮廷飲食大不相同,各具特色。清朝民間飲食中,特色小吃越來越多,且南北各不相同。北以北京為最,南以蘇州有名。杏仁茶、奶酪、小窩頭、艾窩窩、肉末燒餅、臭豆腐、叫花雞、及第粥等都是當時極其有名的南北小吃。清朝民間節日甚多,每個年節的飲食文化也大不相同。元旦時節,北吃水餃,南吃湯圓。立春時,人們吃春餅,春餅是用麥麵烙製或蒸成的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等炒成的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可以使農苗興旺、家畜茁壯。正月十五吃元宵。農曆二月初二,北方居民吃太陽糕、龍須麵。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吃粽子,喝雄黃酒。八月中秋吃月餅。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飲茱萸酒、菊花酒,吃重陽糕。冬至時節吃餛飩。臘月初八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南方人還要吃“口數粥”。

清朝民間飲食豐富多彩,宮廷飲食更是精美絕倫。在宮中,每逢年節、帝後生辰或是有重大事件都要舉行各種筵宴。在這些筵宴中,所用的宴桌及其式樣、桌上所擺設的點心、果盒、冷膳、熱膳的數量以及餐具的形狀名稱,都有嚴格的規定和區別。參宴的人也都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不得有誤。進餐過程中還有音樂伴奏,儀式十分隆重。平日的宮廷菜肴也極為豐富。清統治者將原有的飲食習慣帶入宮廷,同時又繼承了漢族菜肴的特色,集南北風格之大成,精工細作,品目繁多,形成以“滿點漢菜”為特點的宮廷菜點。在宮廷菜中,較為有名的有:北京烤鴨、扒羊肉、蘇造肘方、金魚鴨掌、百鳥朝鳳、紅娘自配、猴首慶壽等。“滿漢全席”是清宮中規格最高、菜點品種最多的宴席。滿漢風味齊全,種類之多超過任何宴席,同時集天下精品之精華,故稱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最早出現在雍正朝,在乾嘉時期得到長足的發展。據記載,滿漢全席的菜肴主要分五次品:第一份以海鮮為主,有10件;第二份以水陸八珍為主,有10件;第三份是時鮮菜,有10件;第四份是蒸烤類,有20件;第五份是下酒菜,有數十樣之多。整個滿漢全席的每份菜肴都琳琅滿目,且山珍海味、飛禽走獸無所不包。如此豪宴雖耗資無數,但卻是集中華飲食文化之大成,把中國的食俗文化推向了極致。

2.服飾

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強製在全國推行滿族的衣著、發式和服飾習慣,而且等級之間也有著嚴格的區分。清初推行的“薙發令”規定男子將前半腦袋剃光,而後半腦袋蓄發留辮,且禁止使用方巾。而女子的發式較為多樣,清初流行牡丹頭、荷花頭;清中葉則盛行元寶頭;到了清朝末期就更多了,有連環髻、巴巴頭、雙盤髻、圓月、長壽等。女子頭上一般插鮮花、彩絲、珠花、發簪作為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