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人殉”現象仍然存在,但與古代用戰俘、奴隸為死者殉葬的風俗有所不同。清朝的“人殉”是一種變相的人殉,即“殉父”、“殉母”、“殉節”等,這樣的現象在清朝時有發生,而且清統治者還對殉亡者立“貞節牌坊”以示表彰,更是助長了此風的蔓延。
5.節慶
中國曆朝曆代的節日風俗都是內容豐富、多姿多彩,到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更因民族、宗教的不同,節日風俗也各具特色。
清朝普遍的節令性節日有:正月元旦,一年之歲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要祀神祭祖,拜尊長,走親訪友,而且相互之間請客吃飯,喝春酒。元旦時節,北方人吃水餃,南方人吃湯圓,略顯南北之差異。立春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都有吃春餅的習俗,謂之咬春,但此風俗主要在北方盛行。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舉國上下張燈結彩,吃元宵、逛燈會、放煙火。填倉節為農曆正月二十五,是一個以烹調飲食和祭祀倉神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節日,此節也主要在北方盛行。二月初二龍頭節,也是北方盛行的節日之一,各地的節日風俗也不太相同。大部分北方人在這一天吃太陽糕、龍須麵、油糕等。而吉林地區的人們則吃豬頭,食春餅;陝西穀縣則家家戶戶“食豆麵、菜餅,謂之騎龍頭”。在南方的農曆二月,人們普遍過春社節,在過節時人們祭社祀穀,“群飲為歡”。農曆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傳說為花王的生日。這一天,人們賦詩唱和、賞花、聚宴、飲花朝酒。三月初三為上巳節,人們有出遊、踏青、聚宴的習俗。清明節是一個全國性的民間節日,家家戶戶都要製作“祭食”,掃墓。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為南北共過的一個重要節日,這一天人們喝雄黃酒、吃粽子,同時還參加龍舟大賽。六月初六,清朝民間過天貺節,在這一天人們祀神祭祖,同時做一些消暑的食物,如綠豆湯等。農曆七月初七為乞巧節,這一天民間祭祀牽牛、織女二星。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有“中元祭掃,尤盛清明”的說法。因此,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各類的祭食,以祭奠先人。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合家團聚,吃月餅、賞月等。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登高賞菊、結伴郊遊、飲酒賦詩。十月北方有占風節,到了農曆十月,天氣漸冷,北方的皮貨商人聚宴慶賀,以期待皮革能賣個好的價錢。十一月的冬至節與十二月的臘八節,風俗都與前代相同,基本上沒有差別。
除了普遍性的節令性節日外,各民族、各地區還有許多自己的節日,這些節日更是豐富多彩,差別迥異,顯示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彩與多樣。
內憂外患
清朝的由盛轉衰可以說是從乾隆中期開始的,這位自稱“十全武功”的大清皇帝在執政前期尚能勵精圖治,使清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個方麵都達到極盛。然而從乾隆中期開始,統治階層開始變得追求享受、奢靡無度。從乾隆十六年(1751)到四十九年(1784),他先後6次南巡,每次都勞民傷財無數。所謂上行下效,皇帝的恣意揮霍促使了整個統治階級的腐朽,也使清朝的社會風氣由儉入奢。乾隆晚年重用的和珅,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大貪官。在1799年,被嘉慶帝賜死抄家後的財產竟有8億兩之多,相當於清政府11年的財政收入。因此當時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整個統治階級的揮霍無度都分攤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肩上,剝削日益嚴重,社會矛盾也在逐漸加深。
社會矛盾激化的另一表現是人地矛盾尖銳。清朝初期,戰爭不斷,人口增長緩慢。據記載,在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朝的人口隻有7000萬;乾隆初年,則增長到1億4千萬;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2)人口達到3億。人口的急劇增長,致使耕地不足,糧價大幅度上漲。據記載,康熙四十六年(1707)每升米僅值7文,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0),每升米的價錢高達60文。再加上土地兼並問題嚴重,清朝的貧富分化日趨激烈。除此之外,還有沉重的剝削以及頻發的自然災害,致使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社會動蕩不安。
1.人民的反抗
統治集團的腐敗、沉重的剝削,以及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迫使廣大的人民群眾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最先奮起反抗的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如乾隆三十年(1765)新疆烏什維吾爾族人起義,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肅撒拉族人民起義以及1783年的回民起義。在乾隆統治期間,起義規模最大的是1787年台灣林文爽領導的天地會起義以及1795年發生的湖南苗民起義。這兩次起義規模較大,持續時間也較長,給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