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嘉慶朝,人民起義的規模就更大了。在嘉慶元年(1796)就爆發了清中葉以來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這次起義遍及川、陝、楚、豫、甘五省,曆時九年半,一直到嘉慶十年(1805)才被鎮壓下去。嘉慶七年(1802)在東南沿海又爆發了蔡牽領導的東南沿海漁民起義。這次起義持續14年之久。嘉慶十八年(1813)在直隸、山東、河南三省交界處又爆發了林清、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起義。這次起義軍的隊伍衝進了紫禁城內,史稱“癸酉之變”。當時在避暑山莊的嘉慶帝得知此事後極為震驚,迅速派兵鎮壓,1814年起義被鎮壓下去。1820年嘉慶帝死,其子旻寧即位,是為道光帝。農民起義曆經乾、嘉兩朝後,由於損失慘重,在道光朝時轉入低潮。這一時期。規模較大的有趙金龍領導的瑤民起義以及1835年曹順領導的先天教起義,但這兩次起義的規模及影響都不如之前。
道光皇帝在位時,雖然農民起義整體上處於一個低潮狀態,但整個清王朝的統治已是江河日下,西方列強也在這個時候叩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的曆史進入一個不堪回首的時期。
2.太平天國運動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清政府的統治危機更加嚴重。在外國殖民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人民群眾的反抗也日益頻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爆發了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起義的領導者洪秀全在幾次科舉失敗後,從基督教中受到啟發,創拜上帝教。他把基督教義與儒家大同思想相結合,先後寫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向民眾宣傳“擊滅”“閻羅妖”,建立一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會。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廣西桂平的紫荊山地區組成了一支反清武裝力量。
且以洪秀全、馮雲山、肖朝貴、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為領導骨幹。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眾在金田宣布起義,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9月,起義軍攻克永安,並在永安進行修整編製。此前,洪秀全已登基稱天王。在永安他封楊秀清為東王,肖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分別為西、南、北、翼王。東、西、南、北、翼王中以東王楊秀清為尊。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在攻取泉州時,馮雲山不幸犧牲。當太平軍進入湖南攻取長沙時,肖朝貴又負傷身亡。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太平軍於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太平天國政權。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清軍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在定都後,為了鞏固和擴大勝利,於1853年5月同時進行北伐和西征。北伐由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由揚州出發,轉戰數省,最終因孤軍深入、後援不繼慘遭失敗。北伐雖然失敗了,但卻牽製了大量的清軍,為太平軍的西征創造了有利條件。1856年,太平軍打垮江南、江北兩營,控製了長江中下遊上至武漢下至鎮江的沿江重鎮,占領了安徽、江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江蘇的部分地區。此時的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極盛。
太平天國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同時,還著手政權建設。1853年冬頒布《天朝田畝製度》作為施政綱領。在這個綱領裏,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提出要平分土地,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在分配製度上,太平天國實行“聖庫製度”;在政權組織形式上,采取軍政合一的“鄉官製度”。
正當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其統治階層開始變得腐敗奢靡,追求享受,內部還爭權奪利。隨著天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楊秀清的權力越來越大。1856年8月,楊秀清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對此極為不滿,密召韋昌輝和石達開返京商量對策。韋昌輝回京後殺死楊秀清並血洗東王府及其部將兩萬餘人。石達開斥責韋昌輝的濫殺無辜,結果其家眷都被韋昌輝所殺。韋昌輝的行徑引起眾將士的不滿。鑒於此,洪秀全下令將韋昌輝處死。韋昌輝死後,洪秀全對石達開滿懷戒心,封自己的兩個兄弟洪仁發和洪仁達為王,以監視、牽製石達開。1857年5月石達開被迫率10萬餘精兵離開天京,在西南一帶活動。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畔被清軍包圍,全軍覆沒。石達開也被淩遲處死。此即天京事變。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次事變不僅使太平軍喪失了領導核心,還使清軍得以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圍攻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