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尊稱“老二”
外地一般以“老大”為尊稱,而河北省清河縣、臨西縣這一帶則不然。這一帶習慣以“老二”為尊稱。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對男性的稱呼上,如二哥、二叔、二兄弟、二大爺等等。如果稱呼別人“大哥”、“大叔”等,不免會招人白眼,甚至惹人生氣。
這種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呢?說起來話長。原來,水滸故事在這一帶流傳得既深又廣。清河是武鬆的誕生地,境內的武家村,全村皆姓武,據說是武鬆的故居。而與一縣之隔的山東陽穀縣的景陽岡,則是他“精拳打死山中虎,從此威名天下揚”的地方,至今遺跡尚存。武鬆身材魁偉,武藝高強,見義勇為,勇猛無比。他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夜走蜈蚣嶺,智取二龍山等等,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因為他排行老二,所以人們習慣稱他“英雄好漢武二郎”。而武鬆的哥哥武大郎,則是一個世間少有的窩囊廢。他身材矮小,懦弱無能,膽小怕事,終日受氣。關於武大郎,民間流傳著許多歇後語,諸如:“武大郎玩夜貓子——什麼人玩什麼鳥”,“武大郎坐天下——沒人敢保”,“武大郎耍杠子——上下夠不著”,“武大郎放風箏——出手不高”……久而久之,武大郎和武二郎的典型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紮下了根:一個是無所作為的人物,一個是英雄好漢。所以,一些爭勝好強的人都自比“老二”,即使一般低能的人也不願與“老大”為伍。與陌生人搭話,稱“二哥”、“二叔”一類被認為是尊重,而叫“大哥”這樣的稱呼,則被認為是受汙辱。
現代,“同誌”這個新語彙時興起來。不過,在年歲稍大的人們中間,特別是在鄉下,大都還是喜歡別人把自己喚作“二哥”、“二大爺”的。
3.婚俗
河北省幅員遼闊,居住著漢、滿、回、蒙、朝等多種民族。由於地理、曆史條件的不同,各地舊有的婚姻嫁娶的風俗也不盡相同。張家口地區的婚習與山西接近,承德地區和唐山地區東半部的一些縣份,與遼寧差不多。就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廣大平原地帶的漢族來說,其婚俗也頗具特色。這一帶的漢族群眾,舊時的婚姻多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兒女們一般是沒有選擇配偶權力的。雙方訂婚時,經媒人“丟訂物”,訂物多為錢財,女方向男方索“彩禮”。結婚時講究所謂“催裝禮”。男方送龍鳳餅、肉、衣物等禮品,由媒人陪同送到女方家裏。女方要將嫁妝交媒人一同帶回家。當晚,請一位父母雙全、丈夫健在的婦女到新房中安放被褥。娶親時以“紅”示“喜”,放鞭炮,打紅燈籠,還請儀仗隊和吹鼓手奏樂,新郎乘轎或騎馬,或坐車,到了嶽父門前,新郎被引至客房吃茶點。女方以插花戴到新郎帽子上,將披紅掛在新郎身上或轎前。新娘多穿紅綢衣服,頭戴紅花,臉敷香粉,唇抹口紅,在迎親曲中上轎。有的轎後還係把水壺,不斷滴水,謂“長流水”,取兩家往來不斷之意。新娘娶回,要繞村串莊,不準走原路,謂不走回頭路。新娘以紅綢蓋頭,下轎後同新郎拜天地。此日,親友都來致賀送禮。這時請德高望重者念喜歌,歌詞都是吉慶的,諸如“新房一閃紅花開,家裏有金黃色鬥供龍牌”、“相府門上掛彩綢,千金小姐配王侯”一類。新婚之夜鬧洞房。入洞房之前,堂屋桌上放置核桃、棗、花生、栗子,取夫婦合投到老、早生貴子之意。解放後,隨著時代的前進,這些舊的風俗禮儀,逐漸消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步被自由戀愛所代替。大講排場,索要彩禮等現象日益減少。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隻要誌同道合,就由其所在單位開證明信,到當地政府登記,結為夫婦。特別是近幾年,不少城鎮出現了集體婚禮,當地黨政府負責人作證婚人,既熱鬧,又節儉。在農村,則提倡“男到女家”,時興了“女娶男”,為廣大幹部群眾所讚賞。
盡管時代在變,人們的風俗習慣也在慢慢地改變,但我們仍能從這些遙遠的遺風遺俗裏,尋著燕趙文化獨立的特色與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