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2)(3 / 3)

“陝西愣娃”們迷戀家鄉的一山一水和家庭的溫暖,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吃麵條。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氣就喝下去了。從表麵上看他們是溫和中庸的,但一火起來強脾氣就犯了,七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當然,“陝西愣娃”還是有地域性差異的,關中愣娃比陝北愣娃要狡猾靈敏一些,而陝北愣娃比關中愣娃更篤實豪爽。

四、百戲之祖是秦腔

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文況味及集體性格,最好的方式就是聽一聽帶著泥土味的音樂。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堪稱百戲之祖。秦腔也稱“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邦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係。

它發祥於陝西關中,流行遍及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晉西、豫東、河北;東北大慶、東南的廣東、福建,寶島台灣等地以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堪稱流行最為廣泛。

《詩經》裏“國風”的不少篇章,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吧。秦、漢時期,長安城中,關西大漢擊節而起,慷慨悲歌,聲震寰宇,吼的就是秦腔。唐時,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陝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蘇東坡曾在關中做過官,如果記載中他善於演唱秦腔的說法屬實的話,宋朝時候秦腔就已經形成了,在發展過程中,它受到昆劇、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的影響。其後曆史記載,明朝時,萬曆年間才子康海在爿東製樂作曲而成散曲,也就是秦腔。可以說,秦腔從內容到形式日臻完美,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秦腔在五十年代末曾經有兩次晉京,一次是1958年三大秦班晉京彙報演出,一次是1959年陝西演出團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當時,中央領導除了毛澤東主席抽不開身,其餘中央領導都來觀看秦腔。別的戲曲隻讓演一場,秦腔一演就是九場。當時北京的觀眾流行一句話,“路再遠也要到長安劇院看秦腔去。”秦腔高雅優美,高亢激越,對於講究涵養而性情又傾向剛烈的關中人來說,這個劇種大大地受用,他們正好以此來一展中庸而又火氣很旺的嗓子。

做為一個三秦之人,不會吼上幾嗓子,那是很丟份兒的事,高亞平在《秦腔》一文中說得極其準確:秦腔境界在於吼……唱它時,要用生命的底音,那是來自洪荒時代的聲音,野獸畏懼,天地震驚,這聲音是帶銅質的,經亮麗陽光打磨的……西伯利亞冷風揉搓過的……發自肺腑,磨爛喉嚨,因有一種悲壯的肅殺之勢。

讓秦人之聲吼劈了嗓子,嘴角流血的感覺是它的靈魂,如泣如訴撕心扯肺像杯烈酒,是秦人的精神呐喊。

其實,秦腔早已滲入了秦人的血脈,負載秦人千年精神的心靈聲音,稍不留神,膚淺化、媚俗化即在眼前,就像秦的歌者的搖滾,激烈樂符裏浸藏的,還是秦腔在發聲。“那就是來自洪荒時代的聲音,野獸畏懼,天地震驚。”

“吼破嗓子掙破脎”,是三秦父老對秦腔藝術特征形象而不失幽默的高度概括。有人說秦腔的本色,是它的直白高腔,那和著黃土高原的風沙聲。“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齊吼秦腔”,正是秦腔影響之廣泛的真實寫照。

秦人飯食少鹽寡醋沒辣子可以湊合,生活中沒有秦腔卻沒法過。生子呱呱墜地,滿月時以秦腔迎接;成人過壽,都要請“自樂班”助興;老者去世,更要唱大戲熱熱鬧鬧送行。喬遷新居,子女升學,也要唱折子祝賀。

生活的艱辛,對幸福的渴望,鑄就了人們唱秦腔的才能。老者能演本戲,少年會唱折戲;男人能吼“亂彈”,女子會來清唱。唱秦腔成了體麵事。大凡在人麵前走動的男女,有誰不曾唱過秦腔?幼時,就跟著爺爺和父親一板一式學唱秦腔;成人,進入社會,就把生活的喜怒哀樂,黃土地上的悲歡離合,傾注於秦腔,現於唱念做打中。人逢喜事精神爽,唱一折“快板”,“忽然間一個突然”,“突然間一個忽然”,歡快愉悅之情竟惹得鳥兒啁啾,驢馬撒歡打滾;肚裏窩火,吼一通“慢板”,道一聲“實可憐”,唱依據“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一切的煩惱和不如意,隨著高吭的吼聲,消失於縹緲的天際,隨之而來的,是血脈的活絡,筋骨的舒展,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