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和南方的黃梅戲、川劇等相比較,最顯著的特點是用真嗓音演唱,是一種赤裸裸的情感的發泄,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蒼涼豪放。不僅老生、須生、小生、大淨、毛淨、醜角等如此,就是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等也是這樣,絕無其他劇種特別是南方劇種那種陰柔婉約、脂粉氣十足的氣息。
“秦腔唱連台,四季好運來”。秦地最熱火的,秦人最看重的,還是演秦腔大戲。“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秦人欣賞的,是演員唱、作、念、打的功力,一種高亢激昂、粗曠豪放、蒼涼純樸的藝術韻味。戲到高潮時,唱到精彩處,觀眾還是忘情了,感情隨著劇情跌宕起伏,愛憎伴著人物命運興衰而交替,喜、怒、哀、樂皆形於色,悲、愁、歡、笑都現於顏。
秦腔正因為它的獨特底蘊,成為這片土地的靈魂所在。正如日本的能劇也是日本古文化的精髓一樣,如果以當今電視快餐的好看眼光來看,能劇無比難看,光禿禿的舞台,拘謹的動作。但今天,日本仍然有人數不多但是非常熱忱的觀眾繼續支持能樂。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北野武,這些鼎鼎大名的日本導演,皆深受能劇之精魂滋養。黑澤明的《七武士》幹脆就是改編自古能劇劇目。
同樣,在秦腔這種最古老的藝術之樹上,現在還開出了最現代的藝術之花。
陝西有兩個世界級的藝術大腕張藝謀和趙季平,受秦腔恩澤多多。
張藝謀的電影中受秦腔影響頗深,表現了秦人的精神。《紅高粱》中生命力的張揚,高昂、蒼闊、充滿激情,特別是“顛轎”等場麵激然血性,受秦腔藝術風格的影響可謂很大。《秋菊打官司》中,許多地方直接采用秦腔。乃至遭批不少的《英雄》裏,秦兵則高呼“風,風,大風!”。如果沒有秦腔,老謀子會失色不少,這毫無疑問。
秦腔對當代中國音樂的影響也頗大。趙季平竟從秦腔中得出靈感,寫出《紅高粱》的主題歌“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一時竟風靡大江南北,在歌壇上刮起一股“西北風”。
著名作家陳忠實說:秦腔這種形式,它可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形式所確定的,陝西人,尤其是關中人這種口語,他很可能就選擇秦腔這種音樂形式來表述是最恰當的,你讓上海那種,南方那個軟語,你用秦腔這種音樂是無法表述的,旋律的形成可能與這個地域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有人說,秦腔有滅亡的危險。它產生的土壤已經被城市化逐步占領,想一想在林立的大廈間吼一聲秦腔,似乎不倫不類。古老的秦腔,在突圍。秦腔的改革已經進行了20年,改革的最終,是不是隻有和現代融合?
五、秦人魂係古城牆
大凡真正的陝西人,西安人,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古城牆情結。
西安古城牆,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保存最完好的,而且以古城牆為主體,輔之以環城林帶、護城河、環城路構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立體公園。有專家認為,古城牆是這座十三朝古都地麵之上是輝煌的建築遺存,其價值可以說無以倫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猶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項鏈,使這個十三朝古都,更加光彩照人。每到西安,一見這古城牆,便讓人的心登時沉靜下來,渾身內外浸透了古意。也許是這個緣故,古城牆成為這個13朝古都的標誌。
遠眺古城牆,它們猶如一條連綿不絕的長城,其中點綴著座座挺立的城樓……天高雲淡之時,是景色最美的時候,特別是向南暸望,在明淨澄徹的晴空下,遠處深藍色的終南山把城牆襯托得格外美麗。登臨古城牆,都會首先被她綿延達13.912公裏的雄壯深厚、古樸凝重的氣勢所振撼。俯視城下,環城林帶,滴紅流翠;護城河裏,碧波蕩漾,飛舟點點……耳畔,還有風吟唱的聲音,是一種令人沉醉的聲音。因為這樣的聲音,能將人輕易吹入曆史之中,是足以收懾人的心魂的吟唱。曆史刹那間無可言說,惟有敬畏。
據史載:“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可見,早在4500年前,城牆作為傳統的防禦設施,伴隨著城市同時產生。有3100年建城史的長安,曆代都修築城牆。無論周朝的豐鎬,還是秦時的鹹陽,漢代的長安,都曾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畢竟,“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些古城牆大多淪為曆史的塵埃,留下的,也不過是曆史的遺跡,僅供後人於廢都斜陽中憑吊。而現存的這座古城牆,始於隋唐,明時重新修築,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全麵整修。它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穿過曆史的迷霧,向人們訴說著輝煌的過去……
可以說,古城牆上的每一塊城磚,猶如古書函,是解讀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撫摸一塊塊如古書般厚重的古城磚,發思古之悠情,就會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正是有一批仁人誌士,薪火相傳。
克林頓來中國,第一站也到西安,撂下一句話,要了解一個民族就要了解這個民族從哪來的?西安正好夠這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