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曾經太磅礴,滄海桑田,白雲蒼狗,也難掩其昔日的風采。正如大唐芙蓉園那出《夢回大唐》,演繹的是這個民族壓抑太久的血象雄心。西安的城牆,從來就不僅僅是西安的。
與古長安3100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相比,特別是漢唐長安城的輝煌相比,西安有一種沉重的失落;與元、明清建都北京相比,西安有一種被冷落的惆悵;而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上海等東南沿海城市重新崛起,西安更有一種重振雄風的夢想。
“重修絲綢之路,重振漢唐雄風!”
西安人發出了呐喊。西安人把夢想寄托在古城牆、護城河、環城林、環城路四位一體的環立體公園上,這就是西安人難以割舍的古城牆情結。
法國總統希拉克曾說過:“西安——古長安是中國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以前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現在以及今後仍然應該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西部大開發啟動後,西安的古城牆得以修複,成為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幾乎每年都要在上麵舉辦燈會之類的活動。不僅西安市的市徽圖案以古城牆為主體,甚至尊貴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光臨,也要舉行隆重的仿唐入城儀式,更不用說,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首次大陸之行來西安,都舉行入城儀式;中外遊人來西安,大都要登臨古城牆。西安人策劃仿古迎賓入城式,是挖掘其文化內涵,將一個靜態的文物“活”起來的極好的嚐試。看過仿古迎賓儀式的人,領略到一個時代文化的風采。
確實,古城牆在陝西人的心目中,其位置是無可替代的,甚至以至高無上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長安自古帝王都。在這座文化氣息濃鬱的古都裏,值得向外人展示的文物委實很多。在這裏,也許隨便挖一鋤下去就能碰上什麼寶貝,也許田間地頭的一介草民就是一個《易經》研習者。這裏的文人送禮喜用漢代孔當拓片,或是一方秦磚之硯。鍾樓、大雁塔、古城牆……說起這些,,西安人就像提到了自己的家什一樣自豪。但如何讓這些靜態的古文物“活”起來,西安人一直在探索。日本有仿古迎賓舞,它汲取的是唐文化的養份,把燦爛的唐文化與傳統的日本歌舞相融合,從而在日本聲名遠播。西安仿古迎賓入城式,將古老的皇家禮規與民間傳統禮儀相融合,成為最具特色的旅遊產品,體現一個旅遊名城最具特色化的一麵。
站在西安保存完好的城牆下,看著那洞開的城門,巍峨的角樓,整齊的垛口,你仍會感到一股豪雄之氣從歲月的穀底升起,霎時間便沸騰了你的熱血。是啊,麵對西安,你會覺得是和一位老英雄對話,並深深感到那是我們民族的魂魄的所係。
六、吃在三秦
童年時代開始形成的飲食習慣,可以說沁入骨髓。成年後,無論他身居何處,有些飲食習慣和生命同在,永遠難以忘懷。這種口味緣地域而形成群體,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內容,並影響著群體性格。
如果要問陝西人最喜歡吃的地方風味食品是什麼?十個人有九個肯定回答的是:“羊肉泡”。羊肉泡全稱羊肉泡饃,但老西安隻管叫“羊肉泡”。關於羊肉泡的來曆,說法很多。據史料記載,古時的秦、隴之地,草肥水美,適合牛羊生長,百姓有食牛羊肉的習俗。西周時,既有羊羹,“牛羊羹”曾被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競封為太官史,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宋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大概是對羊肉泡的讚美。大唐帝國時,長安城裏,古大食,即今阿拉伯人非常多,輸入的不僅有西域的葡萄、石榴,當然還有阿拉伯客商隨身攜帶的經久耐儲的麵食“見餅”,今稱飥飥饃。其時,阿拉伯人以擅長做生意,有人將“見餅”入“牛羊羹”,幾經摸索,吸收了關中各小吃的煮法並逐漸改進,終成今日為秦地百姓喜愛的小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羊肉泡實際是融合了中國的傳統牛羊肉的烹調技藝和阿拉伯特製“見餅”的產物。
羊肉泡以其獨特的風味,聞名中外,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牛羊肉泡饃大碗賣”,也成為陝西一景,名列“八大怪”中。西安大街小巷,到處有羊肉泡館。每一家春夏秋冬都是顧客盈門。香噴噴的羊肉泡,西安人百吃不厭。外地朋友到西安,第一餐接風時,秦人總要說“額(我)請你吃泡饃”。省市政府接待中央領導和外賓,首先吃的就是羊肉泡。可以說,羊肉泡成了陝西的省宴了。早在五十年代,北京新街口開過一家西安飯館,經營羊肉泡。還有民族飯店,也曾經營羊肉泡。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元帥,都曾前往品嚐。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以及李達將軍,還曾分別以羊肉泡宴請過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越南主席胡誌明、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老孫家牛羊肉泡饃分別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和著名畫家黃胄譽為“天下第一碗”,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朱鎔基等都不止一次品嚐過這一美味。羊肉泡饃對於秦人來說,不僅是日常吃食,更是沉澱了秦人生活的曆史,一種古老悠遠的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