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3)(3 / 3)

要真正認識陝西人,還得看陝西人吃麵,陝西人可謂是堅定的麵條主義者!陝西人吃麵,端的是當地人叫做老碗的大海碗。這種大老碗,尤以耀州做的最有名,大得就是南方人盛湯用的盆。中午飯時,走進西安大街小巷任何一家飯館,隻要是老陝,肯定端著堆得崗尖崗尖的撈麵條的大老碗,埋頭苦幹。隻聽見滿堂吸吸溜溜、呼呼嚕嚕的進食聲。這種旁若無人,汪洋恣肆的場麵,用豪壯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這讓初到西安的南方人,驚得連連搖頭。陝西人喜歡吃麵食,可以說聞名全國,但陝西人吃麵有一個基本講究,即堅定不移地拒吃機製麵,吃麵條必須是手擀刀切,現吃現煮。陝西人不僅愛吃麵,陝西也是麵條大展會,僅僅是麵條,陝西人可變出許多的花樣來。西安箸頭麵、岐山臊子麵、乾縣雞麵、楊陵蘸水麵、武功誕水麵、大荔爐齒麵、永壽禮麵、合陽頁麵、三原疙瘩麵、麟遊血麵、戶縣擺湯麵,還有猴頭麵、漿水麵、飆飆麵、翡翠麵、鹵麵、燴麵、削麵、米兒麵、涼麵、扯麵、犁麵、龍須麵、棍棍麵、角角麵、棋花麵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說,到了關中,就像到了麵條的世界,一天三頓吃麵條,保證樣樣不重複,眼觀鼻聞都是麵條的燦爛與馨香。雲南人有十八怪,陝西人有十大怪——麵條似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也是一道菜、房子一邊蓋、大姑娘不對外、板凳不坐蹲起來、羊肉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子不裝頭上帶、唱戲大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是“麵條像腰帶”,這說的是飆飆麵。飆飆麵讀音應為“biang-biang麵”,確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賣飆飆麵的麵館門頭,都有一個偌大的牌匾,上書一個鬥大的字,筆畫多達五十幾畫。

關於這個字,有個傳說,在唐時,有一位秀才,來到長安趕考,饑腸轆轆之際,路過一家麵館,聽見裏麵biang-biang之聲不絕,踱了進去,隻見裏麵白案上擺滿了長條狀麵快,大師傅提過一塊,扯住兩頭,在案板上甩成褲帶般寬厚,扔進鍋裏,煮了幾滾,撈進墊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灑點幹麵辣椒、蒜末等,再澆上熱油,隻見茲拉一聲,店裏香氣一片。端上來,秀才風卷殘雲喋得一幹二淨,滿頭大汗。吃飽喝足,秀才問道,這麵何名?老板答道:biang-biang麵。秀才從未聽過,又問:咋寫?這家麵店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其做的麵全憑揉的功夫,至於寫法,店主從未想過,更何況字典裏也沒有。秀才讀破五車書,尋思一陣,在桌上寫到:“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二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裏麵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子遊鹹陽。”硬是生造了一個字,寫盡了關中的山川地理,這便是“biang”字的寫法。

關中民謠曰:“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高唱秦腔,吃一老碗飆飆麵喜氣洋洋,油潑辣子少了嘟嘟囔囔。”飆飆麵多少年多少代延襲下來,做法吃法始終一成不變,形如關中男子漢,其間折射出的秦人世風民俗、性格操守,確實耐人尋味。秦地的麵條正如秦人一樣,也有精致的風格。其中莫過於岐山臊子麵,恰似秦人性格另一麵,表麵看似平淡,但一接觸就發現渾厚雍容、深沉雄奇。岐山臊子麵是關中最有代表性的禮儀麵,最能體現秦地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麵。每當遇到婚喪嫁娶,逢年過節,關中人總以岐山麵饗客。“舉箸食湯餅(麵條),祝辭添麒麟。”尤其娶媳婦嫁女生了兒子過滿月,更要大肆張揚得做臊子麵待客。這可是當年周文王傳下的美食呢!傳統的臊子麵“薄、筋、光、香、酸、辣、煎、稀、旺”的種種特點一樣都不缺,會令你吃的心服口服。

陝西人將麵食推向極致的,則有餃子宴。好看的餃子,忍心下口麼?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大眾化的食品之一。不僅北方人喜歡吃,南方人也愛吃。農曆新年,家家戶戶包餃子吃,成了大多數中國人歡慶節日的一個組成部分。陝西的餃子特別有名。這其中,當推餃子宴。餃子宴,雖說名稱仍是餃子,但那形、色、味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原材料選用、製作工藝,到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可以說,這一傳統的大眾化食品,一躍而變成為招待海內外佳賓的高檔現代宴席。餃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絕,乃至“神州一絕”。有人說: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馬俑,不算真到西安;不吃餃子宴,也不算真到西安。餃子宴研創推出後迅速風靡全國,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之集大成者,被譽為“千古風味”、“天下一鮮”。這正如陝西人,看起來其貌不揚,但真正的雄渾雍容,其操守品行深沉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