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晉曆史的源流、發展和延伸、繼承關係看,“關公文化”是“女媧文化”、“三晉文化”精神的升華和結晶,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集中、光輝體現。在中國封建社會廣大民眾的心中,懷有“安黎庶,濟蒼生”政治理想、獻身於“桃園集團”的正義事業、集“忠、義、勇”精神於一身、具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高尚道德的英雄人物關公,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和形象化身。關公的神格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發展的需要的產物;是中國古代社會民眾心理需求的產物;是曆史發展的滾滾洪流大浪淘沙、結晶升華的結果。
在關公身上得到集中體現的“忠、義、勇”光輝精神,對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起到了垂範千秋的重大作用。關公以自己身體力行的光輝行為,把“儒家”的理想、學說體現到自己和人生實踐當中,為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樹立了一個值得敬仰、效法的楷模。
山西商人崇信尚義,名揚四海,晉幫商人中有許多深孚眾望的商家“舞弊情事,百年不遇”。這都是受到了“關公”義勇精神的影響。遍布全國各地的“晉商會館”,幾乎都是“武聖”偶像的“關帝廟”和山西商人同居一宅,在這裏,整年累月流離他鄉的山西商賈,以虔誠的心理供奉關公;以自己的行動力踐“信義”諾言;以正當的手段贏利生財;以光明的手段公平競爭、發展;以手足之情幫助處於困境的同行兄弟……以“關公精神”為楷模的古代山西商賈,創造和發展了獨特的“晉商文化”,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在“晉商文化”的影響下,不少分布在海外各國的“中華會館”,也效法修建成“關帝廟”的形式,成為令世人矚目、讚歎的海外中華文化的一大景觀。也正由於山西商人在經商實踐中奉行崇信重義的職業道德和遵守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成績卓著,而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
可以說:關公廟貌滿天下;信義美德佐晉商;《義勇》悲歌動天地,關公精神壯中華。
四、三晉名人畫廊
山西有燦爛的文化,山西在曆史上出過許多人才。
重耳(前697~前628)初因晉室內亂被迫流亡19年。62歲返晉,銳意改革,晉國實力大增。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後,會盟諸侯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為春秋五霸第二位霸主。
李悝魏國人(前455~前395年)戰國法家之始祖。魏文侯時為相,在魏推行變法,創立封建法製,使魏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所著《法經》成為秦以後法律的藍本。韓國人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始祖,慎到是“勢”派始祖,韓非子(韓國人)綜合三家集法家大成。
張儀魏國人(今山西萬榮縣)(?~前310年)縱橫家,初期遊說諸國,後入秦。曾以獻商於(今陝西商縣至河南內鄉一帶)之地六百裏為誘餌,破壞齊楚聯盟,使秦乘機奪楚漢中(今陝西南部漢中盆地)之地。秦武王即位,入魏為相,不久病死。
荀況趙國人(約前313~前238年)即荀子,儒家八派首領之一,主性惡說。曾在齊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講學,三任祭酒。到燕遊曆,去秦考察政治,晚年任楚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終老於此。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其學術源於儒家,但又吸取各家之長,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
關羽河東解州人(?~219年)三國時蜀漢名將,受封漢壽亭侯。為劉備鎮守荊州,兵敗被殺。為人忠義,事跡為後人推崇神化,影響民俗至深。
王勃絳州龍門人(650~676年)初唐四傑之冠。在他27年的短暫生命中,遭遇坎坷,懷才不遇,但其即席所賦的《滕王閣序》曆代傳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千百年一直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