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並州文水人(624~705年)中國惟一的女皇帝。14歲入宮,初事唐太宗為才人。31歲時為高宗皇後,66歲時稱帝改唐建周。實際執政的近半個世紀中,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對祖國統一也做出了積極貢獻。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
王維山西永濟人(701~761年)別號“詩佛”。唐開元進士,曾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因對李林甫擅權不滿,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安史之亂後,避世隱居,拜佛念經。其作品主要是田園山水詩,大多吟詠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藝術上頗見功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兼通音樂、繪畫。有《王右丞集》。
柳宗元山西永濟人(773~81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永貞革新時積極參與,失敗後貶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曾提出“文以載道”、“輔物及時”,提倡文章為刷新政治、補救時弊服務,與韓愈同倡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他存世的400多篇散文,文筆生動,思想性強,說理透徹,有很高的成就,又工詩,風格清峭。學問廣博,儒、道、佛不研究,哲學上屬樸素唯物主義,有《天說》、《天對》等論著。
白居易祖籍太原(772~846年)年晚唐著名詩人。晚年寓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其詩大多反映社會現實,在藝術上具有形象生動、純樸自然、通俗曉暢的獨特風格。與元稹同倡新樂府運動,並稱“元白”。其作品以組詩《新樂府》和《秦中吟》為代表,《長恨歌》和《琵琶行》為傳世名篇。
楊業河曲一帶人(?~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曾以輕兵擊敗遼十萬大軍於雁門,被遼軍譽為“楊無敵”。宋二次北伐時,任西路軍副統師,曾收複雲、應、寰、朔四州,後因東路軍兵敗,被迫撤退。由於統帥潘美指揮錯誤,他陷於孤軍作戰,重傷被俘,拒不降遼,絕食三日亡。其夫人及子孫在以後的抗遼戰爭中都立下赫赫戰功,後人把他們的事跡演義成故事、評書等,廣為傳唱。
司馬光山西聞喜縣涑水鄉人(1019~1086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退居洛陽,奉命設居專事修史,邀集範圍禹、劉恕、劉侵入等主要助手,曆時19年書成,神宗賜名《資治通鑒》,為我國第一部分編年體通史。哲宗繼位後,入朝掌政,廢新法、複舊製,任相八年病死,封溫國公,諡文正。
關漢卿山西解州人生於金末,卒於元傑出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他長期生活在大都(今北京)下層人民中間,一生從事戲劇創作,而且有豐富的舞台經驗。比莎士比亞早兩個世紀,作品比莎氏多一倍。留傳下來的《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195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羅貫中太原清徐人(約1330~約1440年)元末明初傑出的戲曲、小說作家。成年後離鄉外出漫遊,曾入張士誠幕府。一生創作了《三國誌通俗演義》、《水滸全傳》、《隋唐兩朝全傳》、《殘唐五代史演傳》、《粉妝樓全傳》等長篇小說,《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劇本。他的小說作品,開拓和確立了中國古代白話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體製,使“小說”登上大雅之堂,成為與詩、詞、散文等雅文學形式並駕齊驅的重要一翼。
楊深秀山西聞喜縣人(1849~1898年)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光緒進士。博學多識。梁啟超稱他為“山西通儒”。其為官剛正清廉。甲午之恥,促使他走上變法維新之路。發起關學會,以言官身份屢請變法。新法失敗的前夕拒絕出走,在獄中寫道:“久拚生死一毛輕,臣罪偏由積毀成”,“縲絏到今終不怒,未知誰複請長纓”,慷慨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