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胡蘭文水縣雲周西村人(1932~1947年)8歲時就為八路軍站崗放哨,13歲擔任村婦救會秘書,1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從事地下工作。1947年劉胡蘭為救助群眾遭閻匪軍逮捕。在敵人威逼利誘目睹六位同誌被殘酷屠殺時,給敵人以響亮的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員!”,最後在敵人的鍘刀下壯烈犧牲。毛澤東題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五、酸不溜溜就是我
曾於19世紀幾度來華的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旅行後得出這樣的結論:“越住山區的人越清潔,秩序也越好,隨之而來的性格也越來越善良了。從西安到嘉陵江流域,山中居民舉止平靜,而平原居民絕對不會這樣。”而山西人正是這樣樸質厚道的山民。
山西人的“土”在國內是“有口皆碑”的。穿著上,藍衣黑褲為主色調,頭上紮著的白羊肚毛巾,被看做是陝晉人的象征。
他們在飲食上不講究,不求奢侈,但求溫飽。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土豆、粉條、麵食和雜糧,除了主食刀削麵外,似乎找不到第二個山西名吃。在晉南,家常飯菜是饃饃、豬肉白菜、炒雞蛋、油辣椒,晉北則是蓧麵、麵條、酸飯、大燴菜。節省的錢一為蓋房,二為娶媳婦。“山東人好存糧,山西人好蓋房”,他們有存錢儲糧的傳統。據調查統計,1922年山西城鎮居民和農為人均生活收入分別隻有1302元和493元,在全國排名第28位和22位,而人均儲蓄卻達1200元,在全國排名第八。
究其原因,山西是個十年九旱之地,豐少歉多,經濟來源少,隻有勤儉持家,均衡調劑,方能養家糊口,維持生計,傳宗接代。盡管今天山西農業的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了,但他們仍然保持著儲備兩至三年糧的習慣。
有人調侃說:“山西人能不‘土氣’嗎?能不‘窮酸’、‘細酸’嗎?這恐怕與山西人愛吃醋有關。”
山西人和醋有著深厚友情。山西做醋的曆史大約有3O00年之久。北魏賈思勰在其名著《齊民要術》中總結的22種製醋法,有人考證認為就是山西人的釀造法。其中“作米酢法”便是“山西老陳醋”的釀製方法。到了清初順治年間,介休出了一位“醋仙”,名叫王來福,他在清徐城關開辦了一個“美和居”醋坊,又在白醋的基礎上增加了熏醋工藝,大膽地改革、創新,“冬撈冰,夏伏曬”,終於創出了山西“老陳醋”名牌,使老陳醋一舉名列中國四大名醋之首。
作為醋的故鄉,在民間至今有做醋的遺風。如果您到山西的鄉村僻壤盛夏一遊,你會發現,老鄉們在烈日之下。放一口麻紙悶著的大缸,在用“老醯兒”(製醋的醴子)曬醋,而且醋缸需不斷地搬動,因為醋缸要跟著“爺爺”(太陽)走。看到此情此景,過去山西“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的場景定會躍然眼前。確實山西是製醋的大本營,現在全省有100多家醋廠,每年產醋6萬多噸。國內市場上賣出10瓶醋,其中至少有一瓶是山西生產的。山西不僅醋的產量大,而且品種多,比如有老陳醋、名特醋、雙醋、陳醋、特醋、晉醋、味醋、熏醋等。就是同一品種的醋,根據使用原料和生。產工藝的不同,又可分出各種各樣的品種類別,真可謂琳琅滿目,各具特色。醋還漂洋過海。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一位華裔教授每年回國總要帶幾瓶山西陳醋,並津津樂道地向外國朋友介紹它的迷人之處,結果使許多美國朋友也喜歡上了山西老醋。
人說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醋更香。山西人善製醋,是因為山西人愛吃醋,而山西人愛吃醋也真可稱為全國之最。一個太原人一年吃的醋,夠一個北京人吃兩年的,夠一個天津人吃上三年半的。有人說當年閻錫山的兵打了敗仗,寧肯繳槍也不願交了醋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