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三晉文化——酸不溜溜就是我(3)(3 / 3)

在民間荷包中,占相當比重的是香包,香包裏裝有香草之類的藥品,包麵上繡製著“五毒”,即蠍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它原是五月端午的節令物品,為了防止各種毒蟲猖獗,侵害人體,人們相互饋贈,掛在衣襟或帳勾上,以避除“五毒”。就形狀來看,有虎形的,雞形的、如意形的、壽桃形的、蝙蝠形的,以取意於福、祿、壽、禧、吉祥、如意等。富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礎的繡荷包,在民間文化中,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3.山西婚俗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兩姓之好,人生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壞,對於當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關重要的。在山西民間,尤把婚俗看得重要,而且也有諸多禁忌。

晉南聞喜在結婚的當日,男女雙方在飲食中忌帶葷、不準吃豬肉,據說如果吃葷兩人便不能白頭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帶卻與此恰恰相反,結婚當天必須殺豬並以豬頭祭祖宗,供奉於祖宗牌位前。同時,還要用掃帚蘸著豬的熱血在洞房的牆上劃幾個“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晉中一帶,新郎到嶽父家迎接新娘時,一定要“偷”一個茶杯,所謂偷,就是女方看見也不能說,茶杯是一定要讓新郎帶上的,且必須完整帶回,不得破損。否則,對於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種不祥的預兆。這裏似乎是說日後待新娘要象對待這個杯子一樣,小心愛護,好好照顧,珍惜珍愛。

在汾陽,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輸兩個水碗,當地俗語叫做ZhunZhun,因為有“偷兩zhunzhun,快抱孫孫”之說,所以偷碗被賦予了抱孫子的含義。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時,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鏡給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紅布蓋頭。而新人來回最忌走自己已走過的路,以避走回頭路之嫌,當然也不能走辦喪事人走過的路。

蓋頭與墨鏡的作用都是避免與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麵向。婚禮隊伍也怕中途餘上如狗群打架,瘋人病人等,怕衝了“花套”與喜慶,是不吉利的征兆。碰上了是要倒黴的,以後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災多難。這是任何一個結婚人家所不願意看到的。結婚這一天也忌諱談論什麼與死、病有關的事情,也忌天氣時陰時晴,人們總是把這些事情聯想到婚姻的命運。

在一個村子裏如果有兩家辦喜事,人們都忌落在後麵。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稱後婚,所以不願意落個“後”字。而且也忌兩結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則要交換所戴的鮮花或者手絹,這樣才算吉利。

晉南一帶,對於相同時間裏村裏同時舉行婚事和喪事是極力回避的,辦喜事者尤為不悅。迎親的隊伍也忌途中遇上諸如十字路口、水井、碾子、石頭等物,如果避猶不及,則須用紅布蓋住,或用白石灰劃線圈住。

而在呂梁、汾陽一帶,迎親隊伍如果在半路與送葬隊伍相遇,對於結婚者來說還是個好兆頭,是吉利祥和的。也許是紅白喜事都是喜吧,人們並無此忌,雙方互扔鋼嘣兒以示招呼。

民俗文化隻是一個側麵,一個窗口,但我們卻能從這個窗口看到很多很多。

4.晉劇

晉劇,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於它的活動地區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而且這一劇種曆來受到山西中部廣大群眾的歡迎、喜愛,因稱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鬱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動在太原周圍,很容易吸收兄弟劇種的長處,融會貫通。因此,這一劇種演出範圍也隨之逐步擴大。抗日戰爭以前,已經擴展到河北西部、陝西北部、內蒙地區。在以上地區,相繼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劇團,演唱晉劇。抗日戰爭中,許多中路梆子藝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鬥爭,在晉察冀、晉綏、太行等革命根據地演出。他們不僅演傳統戲,而且還演現代戲、新編劇目。在前方和根據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讚揚,對鼓舞人民的士氣,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