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無與倫比的黑陶文化是齊魯人民創造的第一個輝煌的文化高峰。其後,百家爭鳴,首倡稷下,六藝流芳,播自魯中。孔子創立的儒學,主導中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兩千多年。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一體化,儒家思想在世界範圍內影響越來越深遠。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齊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曆史文化發展史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可以說齊魯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巨大寶藏,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不研究齊魯文化。
一、齊魯文化的源流
齊魯文化,顧名思義,它是由“齊文化”和“魯文化”兩種成分構成的。確切地說,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齊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善於權變,崇尚力量和智慧,注重商業利益,具有尚武精神、俠義精神和擴張欲望;“魯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崇尚禮儀和秩序,講仁義和誠信,重義輕利,本分自守。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曆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西周初年,薑太公被封於齊,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於魯,以拱衛周室。分封齊、魯,標誌著東夷文化向齊文化演變,宗周文化則在魯國完整地保存下來。
薑太公到了封地以後,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簡其理”促成了東夷文化向齊文化的轉變。與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地後,變其俗,革其禮,推行重農抑商的周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使齊國和魯國的人文經濟趨於不同的發展方向:齊國的社會風尚帶有明顯的工商業氛圍,崇功利,輕倫理,文化風氣開放,注重實用;魯文化更多地表現出農業社會的文化特征,文化風氣保守,因循周禮,不思變通。以至後來魯地多出文人,孔、孟、顏、曾以及子思和墨翟皆有“文聖”之稱,尤其是孔子被尊為至聖,為萬世文人所宗,稱之先師。魯國文化在列國中是最突出的。齊國則以軍事大國著稱。齊國名將輩出,軍事理論家代有所承。薑太公、管仲、司馬穰苴、孫武、孫臏等皆有兵法傳世。薑太公被後人崇為中國兵家元祖,唐以來武廟視薑太公為武成王,與文廟祀孔子為文宣王名稱相對而地位相埒。孫武被尊為“兵聖”,與孔子“文聖”相應。《孫子兵法》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最係統的軍事理論名著,被譽為“兵家聖典”、“百代兵家之師”,內容深邃精博,幾成千古絕唱,後世無足可與媲美者,與儒家經典、孔子思想之博大精深,至今仍閃耀著真理之光,走向世界,又成一鮮明對比。
除了文、武不同,齊文化、魯文化還有一些不同特點,如魯文化理論體係完整統一,齊文化多樣龐雜、理論體係比較分散;齊文化務實際、尚功利,顯得機變靈活,魯文化重理想、尚仁義,顯得凝重嚴肅但較死板,魯文化尊周禮、重傳統,顯得深沉但較保守,齊文化因民俗、順民欲,顯得淺易但較開放。但是,這些差異、矛盾、相反、對立的特點,不是使兩國文化水火不容的根據,相反正是這些特點,使之文武相濟,長短互補,在共同的濟世救民完成國家統一這個出發點和人道主義的共同基礎上,緊密融為一體,從而成為矛盾的統一、相反的相成、差異的和諧這樣一個獨立完整的齊魯文化體係。
戰國時期,以孟子二度遊學於齊為契機,齊文化與魯文化開始融合。孟子在齊國居住時間長達十幾年,他的學術思想受到了齊學的熏陶。荀子在齊、魯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荀子兼顧齊學,因而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學思想,同時又通過學術交流,把他的儒學思想在齊國文士階層傳播開來。在諸如此類的背景下,齊文化和魯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構築了山東人的齊魯文化。
齊魯地域文化,不論是史前東夷文化,還是戰國時代融為一體的齊魯文化,都是多源的。
從國別看,齊魯文化,先是多國分流發展而後合流歸一的。史前時期,沒有國家,後人所謂古帝王,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而已,到底有多少,如上述部族一樣,多至不計其數。
由於治國的方針政策不同,而文化發展走了不同的路子,形成不同的文化體係和文化精神,最明顯的是齊、魯兩國。
盡管齊、魯兩國文化發展走了不同的路子,形成了不同學術思想和文化體係,但是隨著民族融合與人文同化的完成而融合為一體了。
齊魯文化構建,從學術派別和學術思想看,它幾乎包含了我國古代所有的諸子百家的思想,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字、陰陽五行家、兵家、農家、縱橫家、方技家、數術家、巫醫家,以及天文、地理、科學等,無所不包。正是這眾家學術思想構成了齊魯文化的龐大思想體係。齊魯文化的內容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十分豐富的,但又是統一的。
我們說齊魯文化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文化體係,決不是硬將眾多的文化體係用麻袋裝土豆一樣裝在一起,也不僅因為它們有著內在聯係,而是因為它們通過這些內在聯係和統一的核心能凝聚以至融合為一體。關於齊魯文化的融合前麵已經講了,至戰國末年,各家各派思想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說誰受誰的影響、哪家吸收了吸家的東西,但還能分出鮮明的派別。至兩漢經學,就連派別也難分了,眾家已以儒學為核心融合統稱為經學了。至於經學又分為齊學、魯學、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都是融合後的重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