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齊魯文化——聖人之鄉(2)(1 / 3)

《莊子·盜蹠》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叫尾生的人,一日與某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麵。大雨瓢潑,橋下漲水,卻不見那女子來。尾生堅守信約,在橋下苦等。水越來越大了,他抱著橋柱,不忍離去,直至淹死。

這個尾生,據漢人高誘考證是魯地人。

廉如鮑叔,孝如曾參,勇若孟賁,信如尾生。

尾生成了忠信的楷模。

類似尾生這樣的人,在魯國還有很多,如“日三省乎已”的“宗聖人”曾參,出了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的“複聖人”顏回,出了坐懷不亂的柳下惠等等。感動中國的《二十四孝》輯錄了24個“孝動天地”的故事,其中有10個出自於山東:孝感動天的虞舜,齜指心痛的曾參,單衣順母的閔損,為親負米的仲由,鹿乳奉親的剡子,戲彩娛親的老萊子,賣身葬父的董永,行傭供母的江革,臥冰求鯉的王祥,扼虎救親的楊香。

這裏再擇一個大孝子閔損的故事,以窺一斑。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

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這幾句話是寫閔損的。閔損,字子騫,魯國人,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父親後來虛弦再娶,又生了兩個兒子。後母心眼小,待他很不好。冬日裏,給她兩個親生兒子穿的是棉絮做的又暖又厚的衣服,給閔損穿的卻是用蘆花填充的。寒風刺骨,閔損心裏明白是怎麼回事,卻無半句怨言。至此,“單衣順母”的故事還剛拉開序幕,故事的高潮是父親發覺此事以後。那是在一個寒風砭膚的日子,父親有事外出,閔損趕車,凍得發抖,連韁繩都抓不住,掉在了地上。父親知道了事情真象,勃然大怒,定要休了那個偏心的女人。“母親在,挨凍的隻是我一個。”閔損跪下泣淚說,“如果把她趕走了,受寒的就是我們兄弟仨了。”後母聽說後,終於悔悟,她從此善待閔損,一家人其樂融融。

在魯國,不獨男子崇尚忠孝仁義,女子也不遜須眉。其中,曆代被人們所傳頌的就是孔府的“世代恩親”張姥姥的故事。

那是在唐代,兵荒馬亂,孔府又遠離朝廷,斷了恩賞。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靠在當地做個泗水令,支撐門戶。孔府有個灑掃戶,原姓劉,叫劉末,後來進孔府當差,改名叫孔末。那時,外姓人進孔府當差都要改姓孔才行,明朝以後,規矩恰好相反,姓孔的不許當差為奴。孔末見時局動蕩,就起了篡位奪權的野心,在一天夜裏把孔光嗣殺了。為斬草除根,又要殺他的兒子孔仁玉。不巧,孔仁玉去了乳母張媽媽家,還沒回來。孔末就追到張媽媽家來了。張媽有個兒子和孔仁玉年齡相仿,且湊巧也是個禿子,聞訊孔末追來了,就脫下孔仁玉的衣服給兒子穿上,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孔末殺了。孔末以為萬事大吉,打道回府,做孔府的主人去了。孔仁玉改名換姓,和張媽媽以母子相稱。19歲那年上,他赴京趕考,被選為太學生,乘機向當時的皇上唐明宗奏明孔末亂孔的真象,明宗派人查辦,把孔末殺了,讓孔仁玉回曲阜襲爵,斷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興。孔仁玉為報答張媽媽舍子救命和養育之恩,奏準皇上,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張家的世世代代都是孔府世世代代的恩人。從此,孔府上下都尊稱張媽媽為“姥姥”,這“姥姥”就成了她的官稱。孔仁玉還授給張姥姥一根楷木做成的龍頭拐杖,可以用它來管教孔府衍聖公的一品夫人。張姥姥死後,“姥姥”的官稱和龍頭拐杖就由她的長房兒媳繼承,世代相傳。

為了一個“義”字,山東籍的母親可以置親生骨肉於不顧,去救侄兒,去救外姓人的兒子。兒子本是她們的全部希望,為了兒子,她們敢上刀山,肯下火海。然而,在危難之際,要在兒子與別的孩子之間做出抉擇時,她們去毅然放棄了兒子!為了“報恩”,孔府世世代代尊奉恩人的後代,真可謂“湧泉相報”。這就是崇尚仁義的魯人。

2.粗獷剛烈的齊人

如果說魯人文質彬彬的話,那麼齊人給人們的印象則是粗獷剛烈,他們可殺而不可辱,麵對挑戰,置生死於度外,全力施為,一決雌雄。在中國曆史上,粗獷剛烈的典型事例,大多發生在齊地,或由齊地人唱主角。

體魄強悍,粗獷剛烈,喉嚨粗大,不善言辭,遇事說不上三句話,便吹胡子瞪眼睛擼袖子,“砍頭不過碗大疤!”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勢。這便是“山東好漢”給人的印象之一。小說家寫山東人,往往盡力刻畫山東人的這一麵,瓦崗寨裏的程咬金,梁山泊上的李逵,粗獷、莽撞、豪爽、勇武、坦直,幾乎成為小說家筆下的山東人的固定形象。然則這又決非小說家妙筆生花,麵壁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