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齊魯文化——聖人之鄉(2)(2 / 3)

齊文化研究者李新泰在《齊文化大觀》一書中說:“齊國崇武尚勇,堪稱諸侯國之最。”這“之最”說或許有點誇大,但齊人在粗擴剽悍、尚武好勇士上可以擠身前茅,是不成問題的。

齊國的君主大都尚勇,且如齊閔王,他選用官吏的辦法隻有一條:看他敢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中與人搏鬥。齊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以比武取樂。如他們乘車上路,喜歡以車轂相互撞擊來逗樂。車在飛馳,“砰”地一聲車轂相碰,落敗的一方有人仰車翻之危,沒有點勇氣膽量是不敢玩這種把戲的。

在“技擊”上,齊人講求的是個人的技能,單兵格鬥的本領。“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是司馬遷對齊人的觀感。也就是說,齊人不喜歡打群架、以眾淩寡,慣於逞個人之英武。於是,劍也成為齊人的寵物,人人身上都佩上一柄。就連那位窮困潦倒的馮諼,去投奔孟嚐君田文,身上也懸著一把利劍,隻是劍把沒什麼包裝,用草纏著。武藝在身,他們膽氣更壯,性子更烈,可殺不可辱。他們決不會、也不肯在拳頭麵前屈從。當他們要為某事而與人抗爭時,便置生死於度外。在這方麵,他們留下了大量的驚世駭俗的事跡。

有個故事說:齊國有兩個以勇敢著稱的人,一人居東郭,一人居西郭。有一天,兩人在路上相遇,東郭勇士說:“去喝一杯如何?”“有肉下酒嗎?”西郭勇士問。“你身上的肉,我身上的肉,不是肉嗎?”東郭勇士也斜著西郭勇士說。西郭勇士不甘示弱,欣然應允。

於是,兩人找來些豆醬,撥出刀來,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蘸著豆醬吃起來,誰也不甘心先服輸,直吃得兩人都倒斃於地。

那個著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也發生在齊國。齊景公身邊有三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長。一次,齊相晏嬰從三勇士身邊走過,三勇士大大咧咧坐著未動。晏嬰很惱火,他認為三勇士不懂禮義,乃“危國之器”,建議齊景公把他們幹掉。景公覺得這件事很棘手,因為三勇士勇武絕倫,弄不好要出亂子。晏嬰出了一個點子,讓景公賜給三勇士兩個桃子,叫三勇士自己去比功勞,功大者便可吃桃子。

景公當即照辦了。

麵對兩個桃子,三勇士傻了眼,是禮讓呢?還是爭奪?公孫接尋思:若論功得不到桃子,就顯得自己沒有勇力,那還如何下台?想到此,他開口了,說他接連與兩頭猛獸搏鬥,都獲勝,這樣的功勞該吃桃。說罷便拿了一個桃子在手。

田開疆接著說:“鄙人隨主君出征,一人殺退敵人三軍,這樣的功勞也該吃桃。”說完伸手搶去剩下的一個桃子。“慢著!”古冶長站了起來,“在下有一次隨主君渡黃河,河裏的大鱉咬住了駕車子的一匹馬的馬腿,馬一驚就把車拖向深水激流,我潛水逆流行了百步,又順水追了九裏,才把大鱉宰了。然後,我左手牽著馬,右手提了鱉頭,護著主君渡過了河。我的功勞最大,你們把桃子放下!”他越說越激動,撥出劍來準備格鬥。此時,公孫接、田開疆悔恨地說:“我倆論勇力沒你強,論功勞沒你大。我們取桃不讓是貪,再不去死更是無勇。”兩人放回桃子,雙雙撥劍自刎。古冶長後悔了:“你們倆死了,我獨活著不仁;貶低別人,誇耀自己是不義;痛恨自己的行為而不去死是無勇。”說完,舉劍向脖子抹去。

往事如煙,今天人們仍在詠歎“東郭和西郭勇士”、“二桃殺三士”、“田橫五百壯士”的故事。他們身上那種粗獷剛烈之風,至今在山東一些尚武之鄉還十分盛行。

3.齊魯義匪

作為中國人,生活在底層,為日常生活煎熬曠久,其內心深處一定會閃過俠客隱士的自然欲求。行俠仗義,縱橫江湖,殺富濟貧,懲惡揚善,這是貫穿著陽性精血的男人的隱秘渴求。

齊魯大地為俠義精神作出了不朽的現實演繹,水泊梁山,群雄鹹集,風雷激蕩,替天行道,笑傲人世,何其快哉!

有人說:“自古山東出好漢。”好漢在山東各地普遍都有,崇尚好漢,是山東人的一種獨特民情。

山東好漢幫都是一些有俠義心腸、肝膽相照、劫富濟貧、敢作敢為的忠勇之人,他們有這樣幾個特點:忠勇、正直,是在為“道”、“義”而奮爭;勇敢、堅強,敢於衝破一切困難與險阻;誠實、可靠,沒有奸詐和陰謀。

前幾年電視劇《水滸傳》風靡大江南北,《水滸傳》就深入刻畫了山東大漢的形象。其中許多著名英雄好漢都是山東人,像梁山泊108將中的宋江、吳用、李逵、林衝、魯智深等,瓦崗寨結義英雄秦叔寶、徐茂公、羅成、程咬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