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齊魯文化——聖人之鄉(3)(1 / 3)

這個出身於刀筆小吏的宋江,幼攻經文,長於權謀。一方麵在衙門他是個刀筆精通、吏道純熟的押司;另一方麵又能伏義疏財,廣交江湖好漢,是個名聞江湖的豪傑。他身為官府小吏,卻又擔著殺頭滅門的危險,為晁蓋通風報信,他一方麵謹遵父訓,誓死不肯上山,卻又和山寨保持千絲萬縷的聯係。直到在江州惹了殺身之禍,被梁山好漢救出,這才死心塌地隨晁蓋上山,坐到第二把交椅上。這樣一個官私兩通、左右逢源的宋江,到了梁山以後,決定了梁山的命運——心存朝廷,念念不忘招安。

招安,說白了,就是屈服、投降。然而,山東人卻不去計較這些。在他們眼中,宋江是個英雄,是個江湖豪傑。他們看重的是宋江講義氣,忠於朋友,仗義疏財,扶危濟困。

由此看來,山東人在“講義氣”、“講交情”的招牌下,有時候做得很過分,不免陷於“愚忠”,有些“意義用事”和是非不分,是受儒家“忠孝節義”觀念熏陶太久、“毒害”太深,以至於不能自拔。

一幫頂天立地的好漢,因大頭目宋江執意招安,為兄弟們謀個“更好的出路”,陷入朝廷權奸的算計,一百單八個好漢,最後四下飄零,落得個淒慘的結局,真正是其事可感,其情可歎,其遇可哀。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水泊梁山不複原貌,但此地所記錄的眾多水滸故事和遺跡卻保存了下來。隨著《水滸》電視劇的熱播,這裏更是熱鬧非凡。整修一新的“宋江寨”,威風地雄踞虎頭峰頂,聚義廳和其他建築一應複原,108好漢的彩繪塑像和大幅壁畫熠熠生輝,廳前“替天行道”的杏黃旗高懸柱頭,黑風口“黑旋風”李逵像猶在,義軍的曬粉場、演武場、天書閣、宋街也已漸次修複。

從古至今,忠誠、守信用、講義氣的觀念深深地滲透沉澱在山東人的靈魂深處,構成了山東基本的性格和品格特征。一旦他們認準了值得為之忠心耿耿的事或人,就會忠誠有加,不會有絲毫懈怠。他們過去忠誠於自己的國家與君王,出現了忠勇正直的蒙恬、田橫、諸葛亮、房玄齡等;他們現在忠於自己的黨和國家。

齊魯大地是優秀共產黨員層出不窮的沃土,在黨帶領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這裏湧現的先進人物的模範群體總能給全國人民帶來激勵和鼓舞。幾十年來,山東人中間出現了許多忠誠之士。

四、齊魯庭院經濟及風俗文化

自遠古時代,以齊魯為代表的山東地區就確立了堂室、欄廄、宅院為結構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稱作“五畝之宅”。數千年來,以家庭副業、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內容的庭院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成份。

1.創收富民

山東地區庭院經濟的開發始於齊魯立國,薑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國思想中都有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張,反映著鮮明的庭院創收的富民意識。

管子認為,“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六畜育於家,瓜瓠葷菜具備,國之富也”,“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很顯然,管仲已把庭院經濟納入他治齊的經濟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經濟納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構畫了一個田宅、農桑、禽畜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經濟藍圖: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孟子不像孔子那樣不關心耕稼園圃。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孟子特別留意四鄰的生業。東鄰殺豬,也要問個為什麼。孟母失口說了個“啖汝”,隻好當真從東鄰買肉以明不欺。再聯係孟母斷織的故事,這買肉的錢應為紡織所得。所以,上述主張來自孟子對鄒魯庭院經濟的經驗,帶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質。

墨子沒有孔孟那麼多的人道、倫理情感,他對整個社會的批判都從尊重私有財產出發,以勞動者外在的物質功利為價值取向。從“入人園圃,竊其桃李”,“攘人犬豕雞豚”,到“入人欄廄,取人馬牛”;從“小為非”到“大為非”,通過非道德數值的遞加、積累,來論證自己的思想主張。可以說,墨子是第一個闡明齊魯人庭院保護意識的思想家。

北魏青州人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除農業知識外,詳細記載了樹果的培植嫁接,禽畜的飼養醫治,農業副產品的加工等,可以說是庭院經濟的總結和指導性著作。其體例和創意來自山東人獨特的經濟眼光。

北齊琅邪人顏之推還把庭院富家的經驗作為家訓告誡子孫,“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能守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築室村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琅邪顏氏以文學傳家,卻以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治家守業之本,顯然是來之於山東庭院富家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