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又稱為“衍聖公府”,是孔子嫡係後裔承襲居住的地方,其濃厚的文化背景堪稱天下第一。這裏是名符其實的“道德文章”、“詩禮傳家”的府第。在這種曆史的氛圍中,無論是宴飲的禮儀規格還是菜點的命名,或是從規格講究的祭孔活動到“衍聖公”的日常飲食活動,無不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由此形成了孔府飲食文化獨特的美學風格。孔府菜的命名就是最好的佐證。如“一卵孵雙鳳”、“詩禮銀杏”、“懷抱鯉”、“帶子上朝”等。其中許多菜點的形成和流傳本身就頗具傳奇色彩,因而帶有濃厚的文化痕跡。
事實上,孔府飲食文化雖然形成於素有“道德文章”之譽的“聖人”府第,但是其真正的創造者卻是無數不見經傳的庶民百姓,是他們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孔府飲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子的飲食思想中,提倡科學飲食,強調食養效果,重視飲食的時與節、量與度。在孔子看來,食是養怡人生、保健身體的根本所在。孔子的後代亦以此為要旨,從食品、菜肴的製作加工到食物的配合以及飲食的環節,都非常講究。食品有葷有素、有軟有硬、有幹有稀、有酸有甜,五味俱全。
孔府的飲食活動,不僅重視飲食品種的內容和質量,而且還非常看重飲食活動中的藝術審美意義。如孔府的高擺席麵,四個高擺飾品點綴其間,高擺上嵌有與席麵相吻合的“龍鳳呈祥”、“萬壽無疆”等吉祥用語。餐具與飲具不僅美觀典雅,而且排擺的高低有序、錯落有致。至於食品的造型,或形態典雅,或寓意雋永,或生動形象,其色、香、味、形、器、質的藝術配合可謂巧奪天工、登峰造極,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內涵。毫無疑問,飲食活動發展到高水平,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和完美結合。美味可口的食品隻有賦予恰到好處的表現形式,才能增加食的意趣,提高食的境界。孔府飲食文化恰恰表達了這樣的一種意境,它融飲食活動的實用價值與藝術欣賞價值為一體,使孔府飲食文化達到了一個至善至美的境界。
總之,孔府飲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和氣概,曆時數千年,縱橫南北中,兼收並蓄,博采眾長,融宮廷飲食、貴族飲食、地方飲食、民間飲食、家庭飲食為一體,充實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孔府飲食文化。可以說,孔府飲食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各個層麵的集中表現者。它既是一種飲食活動,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她是中國飲食文化史,乃至世界飲食文化發展史中絕無僅有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2.魯菜
魯菜,又叫山東菜。曆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係之一,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
山東古為齊魯之邦,地處半島,三麵環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海鮮水族、糧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蟲野味一應俱全,為烹飪提供了豐盛的物質條件。庖廚烹技全麵,巧於用料,注重調味,適應麵廣。其中尤以“爆、炒、燒、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稱:“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魯菜還精於製湯。湯有“清湯”、“奶湯”之別。《齊民要術》中就有製作清湯的記載,是味精產生之前的提鮮佐料。俗稱“廚師的湯,唱戲的腔”。隨著曆史的演變和經濟、文化、交通事業的發展,魯菜又逐漸形成了濟南、膠東兩地分別代表內陸與沿海的地方風味。
煙台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山青水秀,果香魚肥、素有“渤海明珠”美稱。“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是曆史上對煙台酒樓之盛的生動寫照。山東風味獨特的海鮮菜。以煙台為代表,僅用海味製作的宴席,如全魚席、魚翅席、海參席、海蟹席、小鮮席等,構成品類紛繁的海味菜單。青島不僅有景色秀麗的海濱風光供人遊覽,也有佳肴供人品嚐。青島也以善烹海鮮馳名,基本屬於福山風味,但又不乏本地特色,口味注重清淡、鮮嫩,講究花色造型。山東菜正是集山東各地烹調技藝之長,兼收各地風味之特點而又加以發展升華,經過長期的曆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來,國家和政府將魯菜烹飪藝術視作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采取了繼承和發揚的方針,從廚的一代新秀在茁壯成長,他們正在為魯菜的繼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