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吳越文化——一個尚文的部落(1)(1 / 3)

燕趙尚武、吳越尚文,這是曆史傳統,也是現實性格。由於吳越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溝渠縱橫,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吳越文化的形成準備了充足的條件,這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東南沿海區域文化。

一、吳越文化的淵源

吳越地區是中國文化的主要中心之一,河姆渡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群在創造著文明,而從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到“商祖”範蠡傳下“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商戰“秘籍”……數千年前發生在“古越國”的故事,如今依舊在中國家喻戶曉。數千年來,吳越地區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形式,同時加上江南好風光,成為華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據點。吳越文化區依托於長江三角洲與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福建,東瀕蒼茫大海,它包括今蘇南、浙江省及安徽省長江以南部分。

這裏河流密布,湖泊眾多,氣候適宜,土地肥美,其自然、人文景觀堪稱全國之最。在該區內,有以雲海、溫泉、奇鬆和怪石聞名天下的黃山。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九體山、普陀山都在本區內。“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二州堪與天堂媲美,其中尤以蘇州園林和杭州西湖最具風彩。

吳、越二國史實見諸文獻,始自春秋。《春秋》、《左傳》、《國語》等史書都有載。吳,即勾吳,是古越族的一支,其開國之君是泰伯。越即越族,也是古越族的一支。夏少唐時,越受製於吳。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即位。吳王闔閭都於姑蘇,越王勾踐都於會稽,這是史書上都注明了的。然而在這以前,吳、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

關於吳都的地望,文獻上記載是周太伯奔吳,初居梅裏,後居姑蘇,此兩地皆在蘇州、無錫之間,屬太湖地域。但我們發現蘇州、無錫一帶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沒有非常明顯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寧鎮地區長江北岸沿江地帶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區卻發現大量的西周時期的周文化因素與當地土著文化結合而形成的吳文化遺存。如南京的鎖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這說明吳文化的早期活動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蘇、無,而是在寧鎮及安徽一帶。

西周時期,吳越文化的疆域涇渭分明。到了春秋時期,寧鎮地區的吳文化麵貌產生了明顯的越化,而太湖地區吳文化因素也多了起來。這些變化體現在墓葬中。寧鎮地區的土墩墓中,西周時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多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類似,而到了春秋時期,特別是春秋晚期,青銅器就極少見了。到了春秋時期的墓葬中,雖然瓷器增多了,但幾乎不見豆了。西周時期的炊器為鬲,到了春秋則以釜、鼎為主,極少見鬲。由這些變化看,中原的因素明顯減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則逐漸增多,並最終占主導地位。這說明越文化對吳文化進行了大量滲透和同化。如此強烈的變革隻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為。這與史書上所言吳越之亂相符。

在太湖地區也可找到吳文化的蹤跡。吳國於春秋早期開始進入太湖地區,並向東部挺進,於春秋晚期占有姑蘇並以此定都。在考古學上的體現就是春秋時期,太湖地區的青銅器增多。在太湖地區武進、無錫、蘇州、昆明等地都有發現,這些青銅器具有吳文化的特點,時代都在春秋晚期。青銅器這種貴重物品隻有貴族才用得較多,往往是上層貴族的標誌。太湖地區在春秋晚期出現大量吳文化特點的青銅器,說明吳國的統治者已於此時入主該地。那麼吳人何時定都姑蘇?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應在春秋晚期,可能為吳王闔閭時。吳國雖然在姑蘇建都較晚。但吳、越兩國的文化都早在春秋前期就已交融。吳文化的始創者應是周人。太伯奔吳與當地的土著融合,蠻夷化,形成了吳文化。當地的土著屬何種係。據文獻記載應屬誰夷的一支。他們與鄰近的古越族人有矛盾,彼此爭戰不休,其結果當然是文化的互相滲透。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地方割據,戰亂頻生。南方九國之一的吳越國位於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蘇南和閩北的一部分。從公元886年開始,錢氏家族在這一地區近百年的統治。錢氏父子鼓勵農耕、修築水壩、興佛重教。在五代十國中,吳越國是國運最長久,人民最安寧,經濟最繁榮的國家。而杭州,這個唐朝版圖上的三等小城,也在這短短幾十年間一躍成為十餘萬人家的大都會,被稱為“東南第一州”。公元10世紀初,中國進入了曆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此時大唐王朝氣數已盡,各地盜匪猖獗,兵變頻繁,農民起義如火如荼。亂世之中,英雄迭出,公元852年一個男嬰在一戶普通的農戶家出生了,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正是這個不起眼的男嬰在江浙一帶成就了一番霸業,建立了南方九國之一的吳越國,成為後來吳越文化的創始者——錢鏐。

公元975年,宋與吳越聯軍攻破南唐首都金陵,南唐滅亡,吳越國歸宋成為了曆史的大勢所趨。錢鏐,吳越的末代國王,他內心矛盾痛苦來到先王陵廟,跪拜以泣,然而為了國家的前途,為了百姓免遭戰爭之苦,他決定赴汴京朝覲,一個安定富饒的吳越國完整地回歸了大宋,錢鏐再沒有回來,但他納土歸家的功績卻被永遠地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