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有史記載的曆史是從鬆讚幹布開始的。
正像宗教是神話的續第一樣,政治是曆史的延伸。曆史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政治就會在質變中粉墨登場。在象雄文化的末期,它的割據性“十八王”政治就隻能讓位給真正的藏王鬆讚幹布了。就像成吉思汗之於蒙古族一樣,鬆讚幹布也可以說是藏民族的“一代天驕”;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是一個半人半神式的政教合一型的領袖,是一個韋伯式的“克瑞斯瑪”人物。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和宗教上的善愛慈悲不同,後者代表人類天使的一麵。前者代表人類世俗的一麵。我們得學會區分這一點,學會這一點,以便使政治成為政治,宗教成為宗教。政治和宗教的分離也許是我們這個民族未來最深刻的心靈變革之一。因為讓上帝管凱撒的事,正像讓凱撒管上帝的事一樣荒唐。當我們一方麵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另一方麵又說“人人可以成聖賢”;“人人可以成堯舜”時,我們實際上在犯一個邏輯錯誤。
藏族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商、周的金銅銘文中,就有青藏高原上藏民活動的記載。羌族如果確係藏族的一支甚或惟一祖先,那麼藏族史也就大體上是清楚的。但無論如何,到了唐代以後,藏地民族的曆史脈絡是清楚的。正像全人類最早的日食是靠漢文記載下來的一樣,西藏的許多曆史史實也是靠漢文記載下來的。
在這之前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隻能通過口耳相傳的故事來補充了。可是正是這口耳相傳的故事,最能見出一個民族的性格底蘊和文化秘密。正像通過阿凡提我們可以了解維吾爾族人的性格重要方麵一樣,關於格薩爾的傳說也能幫我們了解西藏人的性格特征。但當真實的曆史老人登場時,它似乎也喜歡編造出一係列的故事以壯聲威。當然,時間老人的淘洗已經使口耳相傳的故事變成了各民族文化的金子。關於鬆讚幹布的傳說,也仍然值得一敘。
據說在很久以前,雅碧河穀居住著一群牧人。一天,人們發現了一個雄姿英發的年輕人,由於這小夥子與當地人的言談舉止很不相同,放牧的人們不知該如何善待這位英俊少年。於是就派人去向領導人彙報。作為領導人的長老聽了彙報,很嚴肅地派了12個聰明的巫師,去探問那英俊少年的來曆。這青年用手指向天上一戳,他們立即明白了,原來他是從天而降的“天神之子”,這讓他們分外高興。於是,這12位中為首的一位立即用最高的禮遇——趴在地上伸長脖子,讓這位尊貴的青年騎在自己的脖子上,其餘則簇擁著抬到了長老麵前。
此後,這喜訊便立即在青藏高原傳了開去,人們紛紛前來,以一睹“天神之子”的風采為快。大家看他果然英俊瀟灑,就民主公推他為領導。這就是後來被叫做“吐蕃”部落的首任當家人。人們把他尊稱為“聶赤讚普”,意思是“用人脖子當寶座的英傑領袖”。從那時候開始,曆史上就把藏王稱為“讚普”。從他開始到吐蕃王朝的建立,共傳了32代,第33代傳人就是鬆讚幹布。
鬆讚幹布吐蕃讚普(617~650),吐蕃王朝締造者。漢文史籍稱作棄宗弄讚、棄蘇農或器宗弄讚。7世紀初葉,繼其父囊日論讚為讚普。即位後首先平定內部貴族叛亂,既而兼並青藏高原諸部族,一舉完成其祖、父所開創的統一大業,建立奴隸製政權,定都邏娑,建宮殿於布達拉山。鬆讚幹布的功業迅速改變了冰雪王國的麵貌。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製定一係列法律、職官、軍事等製度;努力發展經濟,統一度量衡製;積極開創文化事業,創造文字,引進佛教,開始翻譯佛經。除致力於王朝內部建設外,還積極尋求建立和發展與周邊部族的睦鄰友好關係,以鞏固和發展新生的吐蕃政權。先迎娶尼婆羅墀尊公主入蕃,繼而又與唐文成公主和親,先後修建大昭寺、小昭寺。鬆讚幹布還十分注重吸收漢族文化和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多次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學習漢學,又從漢地引進醫藥、數術、工藝等知識。他在位期間對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及加強與周邊民族之間的聯係,均有重大貢獻。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封其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等,並攜刻其像於石,列於太宗昭陵。唐永徽元年(650)鬆讚幹布卒於彭域(今西藏彭波),唐朝遣使臣鮮於匡濟賁資書入吐蕃吊祭。因鬆讚幹布最早引入佛教,後世藏文史書將其與墀鬆德讚、墀祖德讚並稱為吐蕃時期“三大法王”。
從鬆讚幹布的人生經曆來看,他確實是西藏曆史潮流上非同小可的人物。鬆讚幹布父子很像羅馬帝國的凱撒和他的外甥屋大維,前赴後繼,終於成就了一番輝煌的事業。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之女。唐貞觀年間(627649),吐蕃讚普鬆讚幹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讚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以之女文成公主許嫁鬆讚幹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文成公主途經吐穀渾境時,受到吐穀渾河源郡王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熱情款待。鬆讚幹布率群臣親自到河源附近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接文成公主一行,他以子婿之禮謁見江複王李道宗,然後與公主一道同返邏娑,並於瑪布日山(今拉薩布達拉山)專建宮室安置公主,至今布達拉宮尚保存有他們成婚洞房遺址。文成公主到拉薩後主持建造小昭寺,安放自長安帶去的釋迦佛像(後移至大昭寺)。公主知書識禮,博學多才,篤信佛教,兼通卜之學。入蕃時,除攜帶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外,還攜帶了大量的其他物品。同時,中原地區的醫藥、曆算、紡織、造紙、釀酒、製陶、碾磨等也都傳入吐蕃;傳說她還隨帶工匠5500人及穀物、牲畜多種。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唐蕃關係的加強,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永徽元年(650)鬆讚幹布卒後,她繼續在吐蕃生活了30年,教吐蕃婦女紡織、刺繡,深受吐蕃人民的敬愛。去世以後,其事跡在藏族地區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廣為流傳,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