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旅遊資源:黃河橫貫全省,河南位居九州之中央,因此這裏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現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伏義氏、軒轅黃帝等都曾在此活動。夏代以嵩山、洛陽為中心,大禹治水於豫西。殷商時代安陽附近出現了相當發達的文明。自周至宋先後有10多個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跡遍布全省,成為河南主要旅遊資源。如:上古文化遺址,太昊陵、東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陽城、夏台、薑裏城遺址、龍亭等古代城池、宮庭建築遺址,蘇秦故裏、玄奘故裏、杜甫故裏等名人故居,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龍門石窟等遺存,周公測景台、觀星台等古代天文設施,洛陽太學、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等古代學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術,源於明初的陳氏太極拳,影響極廣。中嶽嵩山、滾滾黃河、清涼世界雞公山、奇特的岩溶洞穴等,則是主要自然旅遊資源。
地方文藝:豫劇是河南最大劇種,在全國廣有影響。表演亦莊亦諧,妙趣橫生。曲劇、越調也流傳較廣。河南墜子始於清末,一人拉墜胡一人演唱,或自拉自唱。
飲食文化:開封糖醋溜鯉魚焙麵原為宋代禦膳名食,用黃河鯉魚蒸製,甜中透酸,酸中有鹹,魚肉軟嫩,現“又一新”飯莊最為拿手。開封“第一樓”飯莊小籠灌湯包子小巧玲瓏,鮮美可口,始於宋代。“套四寶”為宋都賓館名菜,以猴頭、海參、魷魚置於野鵪鶉腹腔中,再依次裝入鴿子、雞、鴨腹中,清蒸。洛陽“水席”24道菜均多有汁湯,味辣而鮮。
湖北省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位於東經108°21'—116°07',北緯29°05'—33°20'。麵積18.6萬平方千米。湖北省地處長江中遊、因地處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中南部為江漢平原,其餘為鄂西山地、鄂北窪地以及鄂東低山丘陵。東西寬740.6千米,南北長470.2千米。本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為1—5°C,7月為27—30°C,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有漢、土家、苗、回、侗、滿、壯、蒙古等民族。湖北省資源豐富,河湖眾多,為水鄉澤國。農、漁業發達,盛產稻、麥、棉、絲、茶、漆、柑橘、魚。鋼鐵、汽車、船舶等工業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旅遊資源:山水名勝與文物古跡二者兼備。河網水道密集,湖泊眾多,素稱“千湖之省”,又與山地、峽穀相結合,故多山水風光,尤以雄偉的長江三峽馳名世界。武當山、九宮山等為道教聖地。神農架是重要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稀動物種繁多,“野人之迷”更令人關注。文物古跡與革命勝跡遍布全省,從隨州炎帝廟、秭歸屈原故裏、紀南故城、昭君故裏、武漢古琴台、黃鶴樓、蒲圻三國赤壁直到武漢起義軍政府舊址、京漢鐵路工人運動“二七”紀念館,可以了解中國曆史上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
地方文藝:漢劇、楚劇流行全省。漢劇有300年曆史,角色齊全,長於抒情。楚劇語言質樸,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黃梅采茶戲源於晴末清初,唱腔豐富,影響極廣。說唱藝術有湖北大鼓、湖北評書、漢灘小曲、漢川善書等,豐富多彩。武漢雜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飲食文化:有武昌酒樓的清蒸武昌魚、老通城的豆皮、談炎記的水餃、荊州的皮條鱔魚、石首的雞茸魚肚和魚糕丸子、公安的三鮮頭菜、鍾祥的蟠龍菜、江陵的散繪八寶、沔陽三蒸等,都是著名的地方風味。
湖南省
湖南省簡稱湘(省會長沙),位於東經108°47'—114°13',北緯24°38'—30°08',麵積21萬平方千米。地處長江中遊,湘江縱貫全省,北部為洞庭湖平原,中部為湘中丘陵,其餘三麵皆為山地。本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溫16—18.5°C,1月平均氣溫為4—7°C,7月為26—30°C,年均降水量1300—1700毫米。有漢、土家、苗、回、侗、瑤、回、維吾爾、壯等民族。農、林業較發達,昔有“湖廣熱,正下足”之說,盛產水稻、茶油(產量占全國一半)、茶、柑橘、桐油等,水產亦多,有色金屬礦藏豐富。
旅遊資源:湖南兼有山水之勝。衡山、九嶷、嶽麓等素稱名山,桃花源為現實中的理想境界,武陵源則為近年新開發的山林風景區。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第二大湖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多有水上旅遊佳境。戰國時為楚地,漢代屬荊州,因此文物古跡頗豐;如多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三大樓之一的嶽陽樓、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紀念茶倫的茶候詞、紀念柳宗元的柳子廟等,尤其馬王堆漢幕更是轟動世界的考古發現。湖南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源地之一,有毛澤東、劉少奇等革命領袖故居、秋收起義與平江起義舊址等供人瞻仰。湘西多少數民族,尤其是土家族、苗族風情令人耳目一新。
地方文藝:湘劇為湖南主要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清初,兼收南北曲調而又有地方特色。祁劇流行於湘南、湘西,表演粗獷樸實,有山野氣息。花鼓戲流行全省,曲調優美,形式活潑,語言通俗,反映現實生活,故深為群眾喜愛。花燈、皮影戲等亦流行甚廣。湘西的苗歌劇是新中國成立後才發展起來的,吸取了苗族民間藝術加以提煉而成。
飲食文化:湘菜為中國八大菜係之一,以油重色濃、酸辣焦麻、鮮香脆嫩為特點;名菜為東安雞、麻辣子雞、牛中三傑、叉燒鱖魚、一鴨四吃等;風味小吃則以長沙宮殿的油炸臭豆腐等。
7.西南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首府南寧),位於華南地區西部。東經104°29'—112°13',北緯20°54'-26°23'。麵積23.6萬平方千米。2/3為土石山,海拔多在1000—1500米,最高峰苗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本區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有3—4.5個月,春秋季長,大部分地區沒有冬季。月平均氣溫1月為6—15°C,7月為23—28°C以上,年均降水量1300—2400毫米。有漢、土家、苗、回、仫佬、毛南、侗、京、彝、瑤、壯等民族。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民族。森林茂密,有銀杉、木、金絲李等名貴樹種。農副主要有稻、甘蔗、柚子、柑橘、香蕉、菠蘿、荔枝、龍眼、肉桂、八角(大料)、田七、珍珠等。
廣西
旅遊資源:岩溶地貌是廣西最主要的旅遊資源,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奇”的獨特風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因此成為中國旅遊重點地區之一,陽朔風光更是甲桂林,南寧伊領岩、柳州都樂岩、北流勾漏洞等也堪與桂林七星岩、廬笛岩媲美。其它自然勝景如龍勝花坪,是中國三大綜合自然保護區之一。三江程陽橋(風雨橋)、馬胖鼓樓等是侗族獨具特色的建築。寧明花山古代岩畫,容縣真武閣、靈渠、柳侯祠,桂平金田太平天國起義遺址等,都是重要的文物古跡。
地方文藝:桂劇至少已有200餘年曆史,以小旦、小生、小醜的“三小戲”見長。表演質樸細膩,唱腔委婉動人。彩調形成於明末清初,根據角色和人物思想感情設計多種“腔”和“板”,廣泛吸收民間小調,有獨唱、對唱、幫腔等形式,注重旦角與醜角的表演。壯族中流行壯劇,其曆史可追溯到唐代,吸收了民歌、“儺戲”、木偶戲等藝術而形成,用方言演唱,采用“一人唱眾人和”的幫腔形式,近數十年唱、念、做、舞的表演形式逐步的完善。壯族“吹木葉”(其他少數民族亦有)、彈七弦琴、瑤族長鼓舞、銅鼓舞,苗族賽廬笙,侗族琵琶歌,京族獨弦琴“唱哈”等,都是獨具特色的民族文藝形式。
飲食文化:廣西菜肴以山珍為主料,土特產為輔料,營養價值高,色香味形俱佳,南寧蛇餐館的蛇饌、桂林米粉、玉林牛肉巴和牛肉素有盛名。
四川省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東經97°22'—110°10',北緯26°03'—34°20',麵積為56.7萬平方千米。地處長江上遊,山地和高原占78.82%。川西為高原,其餘為四川盆地。氣候各地有明顯差異,川西高原的氣候垂直分布現象明顯,“十裏不同天”,1月平均氣溫-9.3°C,7月為11—17°C,年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四川盆地為亞熱帶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3—8°C,7月25—29°C,年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主要有漢、彝、藏、苗、回等民族。農業發達,素稱“天府之國”,水稻產量居全國首位,麥、棉、絲、油菜籽、茶、柑桔、桐油、白蠟(產量居全國首位)、豬棕等都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鋼鐵、機械、電器、井鹽、化工等到工業較發達。
旅遊資源:山水名勝、文物古跡、民族風情兼備。長江三峽之一半,大寧河小三峽在四川境內,峨眉山、青城山、縉雲山、九寨溝黃龍、興文石林等都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引人入勝。都江堰、劍門蜀道則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輝煌成果。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東麵淩雲山西壁,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足與安嶽石刻等是著名的宗教遺存。
王建墓、劉備墓與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都與著名曆史人物有密切關係。紅岩、白公館、渣滓洞是現代史的重要紀念地。自貢是“恐龍窩”,為恐龍化石集中產地。臥龍自然保護區因大熊貓而為世界注目。成都青羊宮花會、涼山彝族火把節、川西北藏族轉山會、重慶燈會等,都是民俗旅遊的重點。
地方文藝:川劇形式活潑,曲調多樣,淺顯易懂,語言詼諧,表演程式多樣化,一些特技如變臉、旋舞、噴火等,有強烈藝術效果。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等為主要曲藝形式。相書由一人在幔後表演,
能模擬各種聲音,維妙維肖。諧劇寓壯於諧,能及時反映生活現實。
飲食文化:川菜為中國八大菜係之一,用料廣泛,味多而深濃,以麻辣味為特色。宮爆雞丁、麻婆豆腐、燈影牛肉、怪味雞塊等最有特色。小吃品種極多,賴湯園、擔擔麵、豆花麵、宋嫂麵、小籠蒸牛肉、蛋烘糕等均為傳統小吃。
貴州省
貴州省簡稱黔(省會貴陽), 位於東經103°37'—109°32',北緯24°37'—29°13',麵積17萬平方千米。地處西南部雲貴高原東部,是一個由西向東傾斜的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左右,山高穀深,有千畝以上壩子(棗形盆地)300多個。本區屬於中亞熱帶溫潤氣候,大部地區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
年平均氣溫14—16°C,1月平均氣溫4—9°C,7月為20—28°C。年均降水量900—1500毫米,多陰雨天氣,俗稱“天無三日晴”,各地氣候差別較大。
主要有漢、苗、布依、侗、彝、水、回、仫佬、壯、瑤、滿、白、土家等民族。農副產品是以水稻、油菜籽、烤煙、劍麻、咖啡、栓木、生漆為主,栓木、生漆產量居全國首位,中草藥較為重要。鋼鐵、 有色冶金、煤炭、電力、機械、造紙、卷煙、釀酒業發展很快。
旅遊資源:以岩溶、瀑布為主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是貴州省的兩大旅遊資源優勢。貴州岩溶總麵積12萬餘平方千米,占全省麵積的70%以上,是地球上亞熱帶岩溶麵積的1/4。有以溶洞奇觀而著稱的織金洞、貴陽南郊公園(又稱地下公園)、鎮寧犀牛洞、安順龍宮、興義飛龍洞、黃果樹風景區的溶洞群等。石膏劍、卷曲石等更為世所罕見。另有許多溶洞以有古人類遺址或建有溶洞電站、溶洞工廠而著稱。岩溶還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石林,蔚為壯觀。白水江、打幫河、霸陵河、王二河等有上千個瀑布,其中黃果樹瀑布居全國之首,其附近陡坡塘、滴水灘、衝坑等爆布亦頗具氣勢。貴陽紅楓湖、花溪、黔東南潕河等都以風光奇秀著稱。有的已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極有旅遊吸引力,苗族遊方、彝族歌舞、侗族攔路歌、布依族酒歌與銅鼓等都極有魅力,“三月三”、“四月八”、“火把節”、“六月六”、“龍船節”等都是民族的盛會,輕歌曼舞令人陶醉,華麗服飾令人眼花繚亂,民族建築令人稱奇。“遵義會議”會址、“婁山關”等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
地方文藝:貴州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歌舞和說唱藝術。黔劇是極富地方色彩的新劇種,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人物服飾融合了當地各民族特點。貴州花燈有花燈歌舞與花燈戲兩種,鄉土氣息濃鬱。其它有侗戲、布依戲等。
飲食文化:黔菜為辣香為主,鄉鈴肉圓、酸辣海參鍋巴獨具特色。地方小吃以腸旺麵、豆腐圓子、糕粑、戀愛豆腐果、遵義羊肉粉、畢節湯圓、銅仁綠豆粉等最受歡迎。
雲南省
雲南省簡稱滇(省會昆明),位於東經97°32'—106°12',北緯21°08'—29°15',麵積39.4萬平方千米。地處西南地區,最高峰卡洛博和最低點之差為6740米,滇東為雲貴高原的一部分,有典型的岩溶地貌,南部多山間盆地和斷層湖泊。滇西是橫斷山脈的南段,高山與深穀相間排列。大部分地區春秋季特長,夏冬季很短,北部和西北部有冬無夏,受地形影響,氣候明顯呈垂直分布。1月平均氣溫0—8°C以上,7月為16°C以上,年均降水量750—1750毫米。是多民族省份,有漢、彝、白、哈尼、壯、傣、苗、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蒙古、獨龍、基諾等民族,主要的農副產品有稻、甘蔗、茶、煙葉、橡膠、香蕉、菠蘿、中草藥等。有色冶金在全國居顯著地位,此外,鋼鐵、機械、卷煙、製藥、橡膠等工業具有重要地位。
旅遊資源:眾多的民族和絢麗的民族風情為本省突出特色。麗江地區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母係社會的特點,彝族等則在近幾十年中從奴隸社會一躍而進入現代化社會,各民族的服飾、建築、歌舞千姿百態。自然旅遊資源則有旖旎的滇池、蒼山洱海、騰衝熱氣田、石林、土石林、西雙版納的熱帶風光等。民族風情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特有的邊疆情調,格外誘人。此外,還有講武堂舊址、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等。
地方文藝:滇劇約有200年曆史,唱腔剛柔相濟,表現力極其豐富,內容有邊疆特色和生活氣息。花燈劇源於花燈歌舞,廣泛吸收了雲南各民族曲調,載歌載舞,內容更接近現實生活。白劇(吹吹腔)、壯劇(摑弄裰)、彝劇、傣劇為少數民族戲劇。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音樂歌舞,其中以傣族的孔雀舞、象腳鼓舞、景頗族的木腦總戈、哈尼族的扇子舞、扭鼓舞、白族的霸王鞭、拉祜族的蘆笙舞、納西族的哦熱熱、東巴舞、瑤族的銅鈴舞、怒族的生產舞、僳僳族的琵琶舞、基諾族的竹筒舞、布朗族的大鼓舞、阿昌族的登娥羅、普米族的鍋荘舞、佤族的銅鑼舞最有代表性。
飲食文化:過橋米線、汽鍋雞、大理沙鍋魚、蒙自年糕、通海豆末糖等別有風味,深受大眾歡迎。
重慶市
重慶市簡稱渝,位於東經105°11'-110°11'、北緯28°10'-32°13',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總麵積8.2萬平方千米。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部,長江上遊,是我國西南水、陸交通樞紐,工商業重鎮,又是我國進行經濟體製綜合改革的試點城市,行使省一級經濟權限,自辟口岸,可以直接對外貿易,已成為我國內地對外開放的一個新型城市。
旅遊資源:重慶的革命遺跡特別多,園林風光獨特。去南、北溫泉可觀光懷古、溫泉洗塵;至西郊動物園可覽珍禽異獸;遊南山公園可賞“山城花冠”;登枇杷山公園山城夜景盡收眼底,攀鵝嶺公園可飽覽兩江風光;紅岩革命紀念館、歌樂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為中外人士瞻仰。纜車、索道是山城城市交通的一大特點,而重慶火鍋更是聞名省內外。在重慶西南遠郊有舉世罕見的旅遊森林公園“江津四麵山”;西北合川的“釣魚台”是700年前中國南宋末期的一座軍事要地;重慶東麵有世界聞名的“長江三峽”和“大寧河小三峽”;西離山城可達中外聞名的“大足石刻”;溯江而上可遊石海洞鄉、蜀南竹海、僰人懸館、酒鄉宜賓、樂山大佛。
風味肴饌:重慶火鍋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三國時代就有關於重慶火鍋的記載。“一四一”火鍋店代表了重慶火鍋麻、辣、燙、鮮的特點。重慶擔擔麵原是山城人民宵夜的經濟小吃,每到傍晚小販就挑著一副擔擔,沿街叫賣,“擔擔麵”的名字即此而來。擔擔麵味鮮、量少且經濟實惠。吳抄手用料精細,皮潤晶亮、餡嫩味鮮、頗受歡迎。川北涼粉色豔、味鮮、質嫩爽口,酸、辣、麻皆備。高豆花,100多年的曆史,豆花鮮嫩可口、經濟實惠。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簡稱藏(首府為拉薩),位於東經78°25'—99°06',北緯26°44'—36°32',麵積120萬平方千米。地處西南邊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區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要部分,向有“世界屋脊”之稱,5座山峰海拔超過8000米,其中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最高峰。
另有藏南穀地、藏東高山峽穀區。多高原湖泊,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水麵近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湖水總麵積的1/3。本區屬於高原氣候,藏北幹旱寒冷,1月平均氣溫-20—10°C,7月為在10°C以下,年均降水量200毫米以下;藏南、藏東穀地較溫濕。拉薩1月平均氣溫-2°C,7月為15°C,年均降水量438毫米;察隅則分別為0°C、22°C和1000毫米,自然景觀已近亞熱帶。穀地氣候垂直分布特征明顯,日照充足,是大有潛力的能源。主要為藏族,其他有漢、阿巴、珞巴、回等民族。經濟以農牧業為主,盛產青梨、山羊、中藥材,手工業和礦石、水泥、農機具等生產有較大的發展。
旅遊資源:中尼邊界的世界高峰是登山探險和科學考察旅遊的理想場所,征服珠穆朗瑪峰尤其是登山者夢寐以求的願望。晶瑩冰峰、瑰麗的冰川地貌奇觀等,以壯麗之美奪人心魄。地熱活動約600處,居全國首位,有罕見的間歇泉、水熱爆炸區。地熱現象頗吸引人,羊八井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地熱電站,遊人競相前往參觀。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生活習俗與其他民族多有不同。他們普遍信奉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有特殊的膜拜方式,有隆重的宗教節日和“唐卡”、藏戲為代表的別具一格的宗教藝術,有以布達拉宮、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為代表的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宗教建築和豐富的收藏品,這些都使旅遊者大開眼界。雅魯藏布江河穀地帶的“板塊縫合線”是研究地殼動力學的鑰匙。但是,西藏海拔甚高,很多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因此前往西藏旅遊必須具有較好的體質。
地方文藝:藏族歌舞高亢熱烈,可分為歌舞、舞蹈、樂舞、跳神(恙姆)等。藏戲已有1300年曆史,與宗教關係密切,部分使用麵具,運用幫腔,表演粗獷、質樸。藏曆七月一日開始,持續一個多月的戲劇節—“雪頓”,是各種流派藏戲的大彙演。
8.中國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古時候,中國被稱作中原地區,與“中土”“中華”“中夏”“中州”含義相同。古代華夏族、漢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來成為我國的專用的簡稱。1949年10月1日起,國名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其陸地總麵積為9600000平方公裏,人口約13億(2008),北京為中國首都。
地形
1.地形特征
我國地形複雜,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種地形,山區麵積廣大,約占全國麵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向東的陸地麵積是第三階梯,海拔通常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我國複雜多樣的地形造就其複雜多樣的氣候;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就會產生巨大的水能。
中國地圖
2.主要山脈分布
在我國山脈眾多。東西走向的三列山脈:由北而南為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南北走向的兩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我國與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是珠穆朗瑪峰,其海拔為8844.43米,是世界的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分布與特點: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麵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的地麵覆蓋著豐厚的黃土,是世界黃土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海拔為1000米~2000米。雲貴高原山嶺起伏,崎嶇不平,岩溶地形廣布。
四大盆地的分布與特點:四川盆地是我國地勢最低的盆地,也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塔裏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準噶爾盆地是我國第二大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麵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與特點:東北平原是我國麵積最大的平原,地表肥沃,海拔在200米以下。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裏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遊沿岸平原地勢低而平緩,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地震多發國家,主要分布在:(1)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氣候特征
1.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於季風性氣候區,尤其是冬夏兩季,氣溫分布差異很大。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溫差近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在我國,冬天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天最熱的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2.降水和幹濕地區
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是我國降水量分布的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特點?那因為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麵,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製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這與季風因鋒麵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麵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麵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麵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因此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最東端的烏蘇裏江畔與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相差4小時多,東西跨越經度高達60度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麵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麵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有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共有14個。東鄰朝鮮,北麵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麵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撾、緬甸。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裏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曆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製”。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屬中國領土。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製”。
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占58.24%。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製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製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現階段我國的人口增長由於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人口增長特點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每年增長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國仍要把推行計劃生育當成一項基本國策。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中國的文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悠久的曆史,號稱禮儀之邦。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並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文明進步,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中國人民努力實踐“三個代表”,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全民共建“和諧社會”。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政府與民間進一步加強合作,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百子論文公益活動榮獲“中國文化創新品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和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五千年前,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渭河流域開創了農業生產;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渭河流域發明了文字。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了周文王(陝西岐山)、周公旦(陝西岐山)、老子、墨子(滕州)、孔子(曲阜)等偉大的思想家,《易經》《道德經》《詩經》《春秋》《論語》等古典名著。
9.水礦產資源
中國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是河流與湖泊分布眾多的國家之一。由於受地勢影響,中國大多數河流都直接或間接向東、向南流入海洋,構成了約占全國麵積三分之二的廣大外流區域,其中多數屬太平洋流域,少數屬印度洋流域,隻有位於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向西流出國境,屬北冰洋流域。
中國水資源量
水滴
1.降水量
2008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654.8毫米,折合降水總量為6200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從水資源分區看,鬆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麵平均降水量為322.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麵平均降水量為1244.3毫米,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廣東和海南偏多20%左右;17個省(自治區)的年降水量比常年值的偏少,其中寧夏和黑龍江的降水量偏少10%以上。
2.地表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377億米,折合年徑流深278.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廣東、廣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間,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間。
2008年,從國境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233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6057億立方米,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647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為16101億立方米。
3.地下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礦化度小於等於2克/升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12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736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83億立方米,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複計算量為297億立方米。2008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806億立方米,其中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73億立方米,占全國總補給量的81.6%。北方平原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占51.2%,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占的比例是36.3%,山前側滲補給量占7.9%,井灌回歸補給量占4.6%。
4.水資源總量
200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4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複量為1057億m,占地下水資源量的13.0%,也就是說,地下水資源量的87.0%與地表水資源量重複。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601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國的16.8%;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28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國的83.2%。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裏產水29.0萬立方米。
中國水質特征
水
1.河流水質
2008年,我國對約15萬公裏的河流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其中Ⅰ類水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Ⅱ類水河長占31.8%,Ⅲ類水河長占25.9%,Ⅳ類水河長占11.4%,Ⅴ類水河長占6.8%,劣Ⅴ類水河長占20.6%。全國全年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為61.2%,與2007年基本持平。各水資源一級區中,西南諸河區、西北諸河區、長江區、珠江區和東南諸河區水質較好,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占95%~64%;海河區、黃河區、淮河區、遼河區和鬆花江區水質較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占35%~47%。
2.湖泊水質
通過對44個湖泊的水質的監測評價表明,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麵積占44.2%,Ⅳ類和Ⅴ類水的麵積共占32.5%,劣Ⅴ類水的麵積占23.3%。對44個湖泊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其中有1個湖泊為貧營養,中營養湖泊有22個,輕度富營養湖泊有10個,中度富營養湖泊有11個。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如下:
太湖:若水質評價不包括總磷、總氮的核算,湖體水質均劣於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麵積分別占評價麵積的7.4%、27.2%和65.4%。若總磷、總氮不參加水質評價,則Ⅱ類水麵積占18.8%,Ⅲ類水麵積占64.5%,IV類水麵積占13.8%,劣Ⅴ類水麵積占2.9%。東太湖和東部沿岸的湖水屬於輕度富營養水質,其他地區都是中度富營養狀態。
滇池:該水域的氮、磷和好樣有機物的汙染相當嚴重,無論總磷和總氮參加評價與否,Ⅴ類水麵均占評價水麵的28.3%,劣Ⅴ類水麵占71.7%。全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巢湖:湖區西部要比東部的汙染程度嚴重很多。若總磷、總氮不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麵水質為Ⅲ類,西半湖評價水麵為Ⅳ類,總體水質為Ⅳ類。若總磷、總氮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麵水質為Ⅳ~Ⅴ類,西半湖為劣Ⅴ類,總體水質為劣Ⅴ類。東半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西半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3.水庫水質
我國對378座水庫進行了監測評價,其中水質優於和符合Ⅲ類水即水質優良的水庫有303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80.2%;水質未達到Ⅲ類水的水庫有75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19.8%,其中水質為劣Ⅴ類水的水庫有16座。對347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中度營養水庫有241座,輕度富營養水庫86座,中度富營養水庫18座,重度富營養水庫2座。
4.省界水體水質
對全國298個省界斷麵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斷麵數占總評價斷麵數的44.6%,水汙染嚴重的劣Ⅴ類占27.5%。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斷麵水質較好的是西南諸河區和東南諸河區,淮河區、海河區、遼河區省界斷麵水質較差。省界斷麵的主要超標項目是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等。
5.地下水水質
2008年,根據641眼監測井的水質監測資料,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分類評價。水質適合於各種使用用途的Ⅰ~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監測井總數的2.3%,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占23.9%,適合除飲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類監測井占73.8%。
6.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
2008年全國監測評價水功能區3219個,按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評價,全年水功能區達標率為42.9%,其中一級水功能區達標率為53.2%,二級水功能區達標率36.7%。在一級水功能中,保護區達標率為65.5%,保留區達標率為67.7%,緩衝區達標率為25.9%。
中國水資源的儲蓄狀態
大型水庫
1.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2008年對全國500座大型水庫和2980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3083億立方米,比年初蓄水總量增加360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2751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345億立方米;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332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5億立方米。北方6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減少52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區減少35億立方米;南方4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區和珠江區分別增加242億兩米和142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與年初比較,湖北、廣西、貴州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億立方米,河南、青海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減少,共減少蓄水量70億立方米。
2.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2008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7萬公裏平原地下水開采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38億立方米。在各水資源一級區中,僅海河區和遼河區地下水儲存量增加,西北諸河區、黃河區、淮河區、鬆花江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西北諸河區減少32億立方米,其餘3區減少幅度在2億~8億立方米之間。按省級行政區統計,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僅有6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河北和遼寧增加較多,分別增加近5億立方米;儲存量減少的有11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新疆減少最多,達28億立方米,陝西、黑龍江、甘肅、減少幅度在4億~6億立方米之間。
5.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鬥
2008年,21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鬥(以下簡稱漏鬥)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鬥81個,漏鬥總麵積7萬平方公裏。在38個淺層漏鬥中,年末漏鬥麵積大於500平方公裏的共11個,年末漏鬥中心水位埋深大於20米的共24個。在43個深層漏鬥中,年末漏鬥麵積大於500平方公裏的共25個,年末漏鬥中心水頭埋深大於50米的共13個。2008年末與年初相比,淺層漏鬥麵積擴大的有21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個;深層漏鬥麵積擴大的有9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10個。
10.金屬礦產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的分布特點有,蘊藏量十分豐富,分布範圍很廣。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鐵、稀土、鉛、鋅、銅、鐵等;而鉻礦的儲量卻有明顯的不足。
鐵礦
鐵礦
中國的鐵礦石的儲量相當豐富,但礦石資源含鐵品位卻相對較低。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834處,總保有儲量礦石463億噸,居世界第5位。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鐵礦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東北、華北地區資源為最豐富,西南、中南地區次之。就省(區)而言,探明儲量遼寧位居榜首,河北、四川、山西、安徽、雲南、內蒙古次之。
中國鐵礦的構成特點是,貧礦占的比重比較大,相對而言,富鐵礦卻比較少,富礦石保有儲量在總儲量中僅占2.53%,隻見於海南石碌和湖北大冶等地。從鐵礦成因類型來看,主要有與鐵質基性、超基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岩漿型鐵礦床,如四川攀枝花鐵礦床;與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接觸交代熱液鐵礦床,如湖北大冶、福建馬坑、內蒙古黃崗等;與中性鈉質或偏鈉質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鐵礦,如江蘇、安徽兩省的寧蕪鐵礦、雲南大紅山鐵礦等;沉積型赤鐵礦和菱鐵礦床如鄂西、贛西、湘東地區的赤鐵礦;變質沉積鐵礦,如鞍山鐵礦、冀東鐵礦等;風化淋濾殘積型鐵礦,如廣東大寶山、貴州觀音山等。東北、華北地區的變質沉積磁鐵礦是最主要的鐵礦成因類型。該類型鐵礦含鐵量雖低35%左右,但儲量大,約占全國總儲量的一半,且可選性能良好,經選礦後可以獲得含鐵65%以上的精礦。從鐵礦形成的時代來看,從元古宙時代到新生代都有鐵礦的形成痕跡,其中主要是元古宙時代。
銅礦
銅礦
中國銅礦的總保有量約為6234萬噸,位居世界第七,是世界上銅礦儲量較多的國家之一。探明儲量中富銅礦占35%。銅礦分布廣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慶、台灣在內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皆有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10處。江西銅儲量位居全國第一,占20.8%;西藏次之,占15%;再次為雲南、甘肅、安徽、內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銅儲量均在300萬噸以上。從礦床類型看,主要是斑岩型銅礦,如江西德興特大型斑岩銅礦和西藏玉龍大型斑岩銅礦;其次就是銅鎳硫化物礦床,如甘肅自家嘴子銅鎳礦;夕卡岩型銅礦,如湖北銅綠山銅礦、安徽銅官山銅礦;火山岩型銅礦,如甘肅白銀廠銅礦等;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如山西中條山銅礦,雲南東川式銅礦;陸相砂岩型銅礦,雲南六直銅礦以及少量熱液脈狀銅礦等。從銅礦形成時代來看,從太古宙至第三紀一直有銅礦的形成。但從儲量規模和礦床數量來看,則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銅礦多與侵位淺的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如德興銅礦;元古宙銅礦多與海相火山岩漿活動有關,如甘肅白銀廠銅礦。在這兩種銅礦及其形成時代中,中生代的斑岩型銅礦是最主要的。
鉛
鉛礦
中國鉛鋅礦資源比較豐富,全國除上海、天津、香港外,均有鉛鋅礦產出。產地有700多處,保有鉛總儲量3572萬噸,居世界第4位;鋅儲量9384萬噸,居世界第4位。從省際比較來看,雲南鉛儲量占全國總儲量17%,位居全國榜首;廣東、內蒙古、甘肅、江西、湖南、四川次之,探明儲量均在200萬噸以上。全國鋅儲量以雲南為最,占全國21.8%;內蒙古次之,占13.5%;其他如甘肅、廣東、廣西、湖南等省、自治區的鋅礦資源也較豐富,均在600萬噸以上。鉛鋅礦主要分布在滇西蘭坪地區、滇川地區、南嶺地區、秦嶺—祁連山地區以及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地區。從礦床類型來看,有與花崗岩有關的花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礦床,有與海相火山有關的礦床,有產於陸相火山岩中的礦床,有產於海相碳酸鹽、泥岩—碎屑岩係中的鉛鋅礦,有產於海相或陸相砂岩和礫岩中的鉛鋅礦等。鉛鋅礦成礦時代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皆有,以古生代鉛鋅礦資源力量豐富。
鋁土礦
鋁土礦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較,中國的鋁土礦資源的豐度屬於中等水平,產地有310處,主要分布在19個省、市、自治區。總保有儲量礦石22.7億噸,居世界第7位。山西鋁資源最多,保有儲量占全國儲量41%;貴州、廣西、河南次之,各占17%左右。鋁土礦的礦床類型主要為古風化殼型礦床和紅土型鋁土礦床。其中以古風化殼型礦床為主,可分貴州修文式、遵義式、廣西平果式和河南新安式4個亞類。從成礦時代來看,古風化殼鋁土礦主要產於石炭紀和二疊紀地層之中,為一水型鋁土礦。福建漳浦式紅土型鋁土礦為由第三係到第四係玄武岩受近代風化作用而形成的殘積紅土型鋁礦床,屬於三水型鋁土礦。
鉻礦
相較其他金屬礦資源,我國的鉻礦資源是很貧乏的,按其能滿足需求的程度看,屬短缺資源。總保有儲量礦石1078萬噸,其中富礦占53.6%。鉻礦產地有56處,分布於西藏、新疆、內蒙古、甘肅等13個省(區),以西藏為最主要,保有儲量約占全國的一半。中國鉻礦床是典型的與超基性岩有關的岩漿型礦床,絕大多數屬蛇綠岩型,礦床賦存於蛇綠岩帶中。西藏羅布莎鉻礦和新疆薩爾托海鉻礦等皆屬此類。從形成時代分析,中國鉻礦的形成時代主要是中、新生代。
鎳礦
中國鎳礦資源在世界上居第九位,目前探得的總量大約有784萬噸,但仍然不能滿足需求。我國鎳礦產地有近100處,分布在18個省(區)。其中甘肅省的儲量最大,保有儲量占全國的61.9%,新疆、吉林、四川等省(區)次之。甘肅金川鎳礦規模僅次於加拿大的薩德伯裏鎳礦,是世界第二大鎳礦。鎳礦礦床類型主要為岩漿熔離礦床和風化殼矽酸鹽鎳礦床兩個大類。後者以雲南墨江鎳礦為代表;前者又分岩漿就地熔離礦床與岩漿深部熔離貫入礦床兩個亞類。甘肅白家嘴子鎳礦即屬深部熔離複式貫入礦床一類。從成礦時代來看,前寒武紀和晚古生代是岩漿型鎳礦的主要形成時代;風化殼型的鎳礦主要產生於新生代,早古生代,中生代也有鎳礦產出。
鈷礦
中國的鈷礦資源本來就很少,而且很少能發現獨立的鈷礦資源的礦床,鈷一般是作為伴生的礦產資源與鐵、鎳、銅等其他礦產一道產出。已知鈷礦產地150處,分布於24個省(區),以甘肅省儲量最多,約占全國總儲量的30%。全國總保有儲量鈷47萬噸。礦床類型有岩漿型、熱液型、沉積型、風化殼型4類。以岩漿型硫化銅鎳鈷礦和夕卡岩鐵銅鈷礦為主,占總量的65%以上;其次為火山沉積與火山碎屑沉積型鈷礦,約占總儲量的17%。元古宙和中生代是鈷礦資源成礦的主要時代,其次還有古生代和新生代時期。
11.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是中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建成能源礦山、油田共10613處。中國的能源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量大,但結構不是很均衡,煤炭資源占的比例比較大,而石油、天然氣卻相對比較缺乏。
石油
石油
我國石油資源的特點是:石油儲量大,是世界可采資源量大於150億噸的10個國家之一;資源的探明程度低,陸上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僅占全部資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石油分布比較集中,大於10萬平方公裏的14個盆地的石油資源量占全國的73%。
渤海灣、鬆遼、塔裏木、鄂爾多斯、準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等是我國石油資源的主要集中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占全國總量的81.13%。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主要的石油產地有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四川油田、華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長慶油田、江漢油田、江蘇油田、青海油田、塔裏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門油田等石油油田。
1.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鬆嫩平原中部,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裏,東西最寬處70公裏,總麵積5470平方公裏。1960年3月黨中央批準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由於,油田把新的工藝和技術運用到了采油中,目前該油田每年的原油產量仍然在5000萬噸以上。
2.勝利油田
勝利油田原油產量位居全國第二,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州、德州、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境內,主要開采範圍約4.4平方公裏。
3.遼河油田
遼河油田是我國第三大平原,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遊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32縣,總麵積10萬平方公裏。
4.克拉瑪依油田
克拉瑪依油田就在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準噶爾盆地和塔裏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其中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四川油田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曆史,目前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6.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天然氣
我國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眾多盆地,這些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同時,我國還具有主要富集於華北地區非常規的煤層氣遠景資源。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裏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鬆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3.64%。
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勘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和300多萬平方公裏的管轄海域內,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專家預測,資源總量可達40~60多萬億立方米。中國是一個天然氣資源大國,勘探領域廣闊,潛力巨大,有很美好的前景。近些年來,中國各地的勘探專家紛紛頻傳喜訊,我國21世界的天然氣發展輪廓也已經很清晰了。
在我國的四麵八方都有天然氣的蹤影。東海盆地已經噴射出天然氣的曙光;屬南部的鶯歌海-瓊東南及雲貴地區也展現出大氣區的雄姿;西部地區,即新疆的塔裏木盆地、吐哈盆地、準噶爾盆地和青海的柴達木盆地,在那古絲綢之路的西端,石油、天然氣會戰的鼓聲越擂越響。它們不但將成為我國石油戰略接替的重要地區,而且天然氣之火也已熊熊燃起,燎原之勢不可阻擋;在東北華北的廣大地區有著眾多的大油田、老油田,它們在未來高科技的推動下,不但要保持油氣穩產,還將有可能攀登新的高峰;同時地理位置相對居中的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天然氣勘探戰場越擴越大,探明儲量年年劇增,開發工程正在展開。四川盆地是我國天然氣生產的主力地區,最近又有新的發現,大的突破,天然氣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再上一個新台階。從陸地到海洋,在中華大地的大江南北,天然氣的希望之火衝天旺,即將成就一個天然氣大國的崛起夢想。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肯定會在不久的未來找到比天然氣更理想的能源,但無論將被哪種能源替代,天然氣作為節能環保的先驅,在能源的探索之路上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煤
煤
我國煤炭資源的基本特點是:總儲存量大,種類豐富齊全,但肥瘦不均,優質煉焦用煤和無煙煤儲量不多;分布廣泛,但儲量豐度懸殊,東少西多,北豐南貧;露采煤炭不多,且主要為褐煤;煤層中共伴生礦產多。中國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山西省、陝北—內蒙古西部地區、新疆北部和川、黔、滇交界地區。這四個地區的煤炭資源分別占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9.6%、38%、31.4%和5.3%,共計約占85.3%。而沿海工、農業發達的13個省、市、自治區總共隻有1686億t,僅占總資源的3.4%;其餘省、市、自治區市約占11.6%。煤炭分布不均衡的表現還有絕大多數都分布於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地區,且遠離經濟發達區。從而決定了把煤炭從產地運到銷售地必須經過很長一段路線的運輸,加大成本。目前,經過統計,從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往東的煤炭資源基本上已經被挖掘盡了,已經沒有多大開采潛力了,也就是說其產量在日後不會再有大的增加了。
地熱
地熱
到目前為止,全國勘探到的地熱大概有43處,而勘察到的地熱點總共有738處。783處地熱田中目前已綜合開發利用和部分利用的有434處,其中用於發電的有6處,用於供暖和工業的有39處,用於醫療的有126處,用於洗浴的有266處,用於水產養殖的有47處,用於生產礦泉水的有40處,用於農業溫室和灌溉的有117處。這些地熱田中最主要的是:河北省懷來後郝窯、北京市昌平小湯山、吉林省安圖白頭山、西藏自治區噶爾朗久、西藏自治區那曲、西藏自治區羊八井、西藏自治區羊易、陝西省西安市、陝西省長安灃浴、四川省大邑花水鄉、北京市東南城區、河北省雄縣牛駝鎮、天津市王蘭莊、天津市濱海、山西省新綽陽王鄉、湖北省應城湯池、湖北省英山、山東省招遠、西藏自治區昂仁縣塔各加、雲南省 騰衝、雲南省昆明、湖南省寧鄉灰、湖南省汝城、福建省福州市、江西省安遠虎崗、福建省漳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廣東省豐順鄧屋、台北宜蘭清水、廣東省陽江、廣東省湛江市、海南省儋州蘭洋、海南省二亞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