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非金屬礦產
中國非金屬礦產資源的特點是,儲量豐富、種類多樣化,分布廣泛等。其中,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有88種。為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紅柱石、矽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堿、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螢石、寶石、玉石、瑪瑙、石灰岩、白堊、白雲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脈石英、矽藻土、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粘土、凹凸棒石、海泡石、伊利石、累托石、膨潤土、輝長岩、大理岩、花崗岩、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等。
根據用途的不同,可以將非金屬礦產資源分成7類:機械加工工業非金屬礦產,儀器儀表工業非金屬礦產,電氣工業非金屬礦產,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產,矽酸鹽工業非金屬礦產,天然石材工業非金屬礦產,美術工藝礦產。
菱鎂礦
中國是世界上菱鎂礦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總保有儲量礦石30億噸,居世界第1位。我國菱鎂礦的重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廣.儲量相對集中,大型礦床多。探明儲量的礦區27處,分布於9個省(區),以遼寧菱鎂礦儲量最為豐富,占全國的85.6%;山東、西藏、新疆、甘肅次之。在20多處礦床中,10個大礦區擁有94%的儲量。礦床類型以沉積變質-熱液交代型為最重要,如遼寧海城、營口等地菱鎂礦產地,山東掖縣菱鎂礦產地等;沉積型、熱液脈型和基性—超基性岩型不具重要意義。中國菱鎂礦主要形成於前震旦紀和震旦紀,少數礦床形成於古生代和中新生代。
芒硝
芒硝即Na2SO4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總保有儲量105億噸,居世界首位。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00多處,分布於全國13個省(區),以青海省儲量最多,約占40%;四川省次之,約占30%;雲南、內蒙古也有較多的芒硝產出。我國芒硝礦的重要特點是質量好,礦床規模大。礦床類型可以分為現代內陸鹽湖,如青海察爾汗鹽湖、新疆七角井鹽湖等;芒硝礦床和古代內陸湖,如雲南祿勸硝井礦區礦床兩種。中生代和新生代是小忙礦產資源形成的主要時期。
石墨
根據目前的探知,中國的石墨礦資源的儲量相當豐富。我國有20個省(區)都有石墨礦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1處,總保有儲量礦物1.73億噸,居世界第1位。從地區分布看,以黑龍江省為最多,儲量占全國的64.1%,四川和山東石墨礦也較豐富。石墨礦床類型主要有3種:區域變質型,如黑龍江柳毛、內蒙古黃土窯、山東南墅、四川攀枝花紮壁石墨礦等;接觸變質型,如湖南魯塘、廣東連平石墨礦等和岩漿熱液型新疆奇台蘇吉泉礦等。區域變質型的儲量最多,其礦床規模大,產量高,而且礦產的質量也很好。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是石墨礦成礦的主要時期,其中元古宙時代的形成是最主要的。
螢石
中國的螢石即CaF2礦產資源的總保有儲量有1.08億噸左右,是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居世界第三,排列在南非和墨西哥之後。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230處,分布於全國25個省(區)。以湖南螢石最多,占全國總儲量38.9%;內蒙古、浙江次之,分別占16.7%和16.6%。我國主要螢石礦區有浙江武義,湖南柿竹園、河北江安、江西德安、內蒙古蘇莫查幹敖包、貴州大廠等。礦床類型比較齊全,以熱液充填型、沉積改造型為主,偉晶岩型等類型不具重要意義。古生代和中生代螢石礦形成的主要時期,中生代的燕山期是最重要的形成時期。
耐火粘土
中國的耐火粘土資源儲量豐富。總保有儲量礦石21億噸。探明儲量的礦區有327處,分布於全國各地。以山西耐火粘土礦最多,占全國總儲量的27.9%;其次為河南、河北、內蒙古、湖北、吉林等省(區)。按成因礦床可分成兩個類型,沉積型,如山西太湖石、河北趙各莊、河南鞏縣、山東淄博耐火粘土礦等;風化殘餘型,如廣東飛天燕耐火粘土礦等。沉積型礦產占據著比較大的比重,其儲量占95%以上。古生代是耐火粘土形成的主要時期,其次就是中生代和新生代。
硫礦
中國硫礦的儲量十分豐富,以硫鐵礦為主,其次是其他礦產中的伴生硫鐵礦和自然硫。總保有儲量折合硫14.93億噸,居世界第2位。硫鐵礦中含硫大於35%的富礦很少,僅占3.6%。除上海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外,皆有硫礦分布。已探明儲量的礦區760多處。四川省的硫鐵礦最為豐富;江西的伴生硫儲量居全國第一;山東是自然硫的主要產區;廣東雲浮硫鐵礦、內蒙古炭窯口、安徽新橋、山西陽泉、甘肅白銀廠等礦區均為重要的硫鐵礦區。硫礦的礦床類型有沉積型、沉積變質型、火山岩型、夕卡岩型和熱液型幾種。沉積型硫礦的儲量占全國總量的41%,沉積變質型硫礦占19%,二者是中國硫礦資源的主要形式。古生代是硫礦成礦最主要的時代,前寒武紀和中生代位居其次,大型自然硫礦在新生代也有形成痕跡。
重晶石
根據目前探明的數據,中國的重晶石礦石資源的總保有儲量世界第一,大約有3.6億噸,是世界上重晶石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03處,分布於全國21個省(區)。就省(區)而論,以貴州省重晶石礦最多,保有儲量占全國的34%;湖南、廣西、甘肅、陝西等省(區)次之。以上五省儲量占全國的80%。礦床類型以沉積型為主,如貴州天柱、湖南貢溪、廣西板必、湖北柳林重晶石礦等,占總儲量的60%。此外,還有火山—沉積型,如甘肅鏡鐵山伴生重晶石礦、熱液型和殘積型。古生代是重晶石成礦的主要時期,但在震旦紀及中—新生代也有形成。
鹽礦
我國的鹽礦資源儲量很十分豐富,除海水中鹽資源外,礦鹽資源在全國17個省(區)都有產出。目前已經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50處,總保有儲量NaCl4075億噸,青海省的鹽礦儲量最大,占全國總量的80%;四川(成都盆地、南充盆地等)、雲南、湖北(應城鹽礦)、江西(樟樹鹽礦、周田鹽礦)等省次之。鹽礦可分岩鹽、現代湖鹽和地下鹵水鹽3種類型,以現代湖鹽為主,如柴達木盆地的現代鹽湖。中生代和新生代是鹽礦形成的主要時期。
鉀鹽
中國的鉀鹽礦資源相當貧乏,我國僅六個省(區)有少量鉀鹽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28處,總保有儲量KCl4.56億噸。我國鉀鹽主要產於青海察爾汗鹽湖,其儲量占全國的97%;雲南猛野井也有產出。鉀鹽礦床類型以現代鹽湖鉀鹽為主,也有中生代沉積型鉀鹽礦和含鉀鹵水但其儲量不大。
金剛石
中國是金剛石礦石資源分布比較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隻有4個省產有金剛石礦。探明儲量的礦區有23處,總保有儲量金剛石礦物4179千克。從地區分布來看,主要產於遼寧,其儲量約占全國的52%;山東蒙陰金剛石礦田次之,占44.5%。在礦床類型方麵,我國金剛石礦以原生礦為主,砂礦次之。古生代和中生代燕山期是金剛石石礦形成的主要時期,有一定工業意義的還有第四紀形成的砂礦。
13.高山湖泊“天池”
在中國的大陸上分布著大量的高山湖泊,其中有很多是由遠古時期火山噴發後留下的,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慢慢地就形成了今天人們看到的、美麗的高山湖泊,所以也就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天池”。其中吉林的長白山天池、新疆的天山天池、四川的華鎣天池湖和青海的孟達天池是中國最著名的天池風景區,被人們譽為是“中國的四大天池”。
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又稱白頭山天池,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是中國與朝鮮的分界湖,其中湖的北部坐落在中國境內。遠古時期,長白山天池是一座火山,如今湖泊氣勢恢弘,資源豐富,景色非常美麗。據史料記載,自16世紀以來長白山天池總共爆發過3次,當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熔岩之後,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成了現在的天池。而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岩物質則堆積在火山口周圍,成了屹立在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鮮境內,9座在我國境內。這9座山峰各具特點,形成奇異的景觀。到目前為止,長白上是中國境內最高的火山湖,其海拔2154米。
長白山天池大體上呈橢圓形,南北長4.85公裏,東西寬3.35公裏,麵積9.82平方公裏,周長13.1公裏。水很深,平均深度為204米,最深處373米,也是我國最深的湖泊,總蓄水量約達20億立方米。
長白山大瀑布的形成原因是,湖中水從一個小缺口上溢出來,流出約1000多米,從懸崖上直瀉而下。大瀑布高達60餘米,很壯觀,距瀑布200米遠可以聽到它的轟鳴聲。大瀑布流下的水彙入鬆花江,是鬆花江的一個源頭。長白瀑布附近有一個溫泉群,就是長白泉,分布麵積達1000平方米,共有13眼向外噴湧。
根據史書的記載天池水“冬無冰,夏無萍”,夏無萍是真,冬無冰卻不盡然,冬季冰層一般厚1.2米,且結冰期長達六、七個月。不過,天池內還有溫泉多處,形成幾條溫泉帶,長150米,寬30米~40米,水溫常保持在42℃,隆冬時節熱氣騰騰,冰消雪融,因此人們又把長白天池稱作“溫涼泊”。
巨大的岩石也是天池的一大亮點。天池水中原本無任何生物,但近幾年,天池中出現一種冷水魚——虹鱒魚,此魚生長緩慢,肉質鮮美,來長白山旅遊能品嚐到這種魚,也是一大口福。據說天池中的虹鱒魚是北朝鮮在天池放養的。不時聽到有人說看到有怪獸在池中遊水。有關部門在天池邊建立了“天池怪獸觀測站”,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並拍攝到珍貴的資料,證實確有不明生物在水中遊弋,但具體是何種生物,目前尚不明朗。他們對天池的水進行過多次化驗,證明天池水中無任何生物,既然水中沒有生物,若有怪獸,它吃什麼呢?這麼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給美麗的天池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每年都能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由於長白山常年被雲霧覆蓋,使人難以看清其廬山真麵目,要像一睹她的風采就要選擇比較晴好的天氣前去觀賞。此外,長白山山頂的風比較大,低溫較低,遊客要準備好保暖的衣物。長白上所處的海拔比較高,心髒不好或有其他嚴重高山反應的人在遊覽過程中要注意適可而止。
新疆天山天池
新疆天山天池位於新疆境內的博格達峰下的半山腰,屬於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麵呈半月形,全長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麵積4.9平方公裏,最深處約105米。東距烏魯木齊110公裏,海拔1980米。湖水清澈,晶瑩如玉,被人們稱為“天山明珠”。
博格達主峰就在天池的東南麵,海拔達5445米。主峰兩邊又有兩座山峰與之相連。抬頭遠眺,三峰並起,突兀插雲,狀如筆架。峰頂的冰川積雪,閃爍著皚皚銀光,與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了高山平湖綽約多姿的自然景觀。天池屬冰磧湖。地學工作者認為:第四紀冰川以來全球氣候有過多次劇烈的冷暖運動,二十萬年前,地球第三次氣候轉冷,冰期來臨,天池地區發育了頗為壯觀的山穀冰川。冰川挾帶著礫石,循山穀緩慢下移,強烈地挫磨刨蝕著冰床,對山穀進行挖掘、雕琢雕鑿,形成了多種冰蝕地形,天池穀遂成為巨大的冰窖,其冰舌前端則因擠壓、消融,融水下泄,所挾帶的岩屑巨礫逐漸停積下來,成為橫攔穀地的冰磧巨壟。其後,氣候轉暖,冰川消退,這裏便儲水成湖,即今日的天山天池。新疆解放前,由於山高路險,隻有意誌堅韌而又精於騎術的人才能探遊天池。解放後,政府專門撥款修築了直達天池的盤山公路,並在湖畔建起別致的亭台水榭、賓館餐廳以及其他旅遊設施,向中外遊人開放了這塊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
夏天,天山是受中外友人青睞的避暑勝地,到了冬季,這裏又成了理想的高山天然溜冰場。每到湖水結凍時節,天山就會聚集新疆或兄弟省區的冰上體育健兒,進行滑冰訓練和比賽。1979年3月我國第四屆運動會速滑賽就是在天池舉行的。環繞著天池的群山,雪山上生長著雪蓮、雪雞,鬆林裏出沒狗子,遍地長著蘑菇,還有黨參、黃芪、貝母等藥材。山壑中有珍禽異獸,湖區中有魚群水鳥,眾峰之巔有現代冰川,還有銅、鐵、雲母等多種礦物。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觀,使天山更具吸引各種學者的魅力。
都統明亮:“見神池浩渺,如天鏡浮空”,故名“天池”。
郭沫若曾在這裏寫下:一池濃墨沉硯底,萬木長豪挺筆端
關於周穆王和王母娘娘的神話傳說,李商隱曾做詩:瑤池阿木倚窗開,黃竹歌聲洞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
四川華鎣天池湖
華鎣天池
四川華鎣天池位於海拔640多米華鎣山中段的群峰之間,湖形如環,平均水深25米,總容積2.6億立方米。湖西南有一洞口,連接地下河,積水長流,終年不斷。湖中有兩個小島,湖光山色、旖旎風光。
素有“小西湖”之稱,美麗毓秀的華鎣山天池湖,恰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華鎣山東北部的天池鎮旁。天池湖的四周高山環繞,湖映藍天,影倒山嵐,水天一色;湖中百鳥翔集,錦鱗遊弋,帆影點點,漁姑翩翩,秀色可餐。每當人們來到天池湖,無不為這裏的美景神韻所折服,都會情不自禁地喊出:“美哉!天池!”。這裏的老縣誌記載,曾經在宋代的時候華鎣山下暴雨,衝下山上的樹木,木塞於洞,遂成天池。
但根據地質學家的堪測:這個記錄並不科學,華鎣山在侏羅係後期,即大約1.41億年前,從四川盆地中隆起,後經白堊晚期即大約0.25億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對華鎣山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從而變得雄偉壯麗,天池湖就在這個時候誕生。天池這個造山運動自然形成的高山湖泊,湖麵達3000多畝,繞湖一周約有27公裏湖的中心有一個行似彎月的島嶼,俗稱“月亮島”,麵積300餘畝。1930年,四川保路同誌會會長蒲殿俊撰寫《辟治廣安天池議》,在描繪天池自然美景的同時,呼籲各界人士捐款建公園。他帶頭捐款近一萬元。在他的帶動下,籌措銀幣一萬餘元,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建成了“天池公園”,園中建有柳堤、梅嶺、桂圓。鬆崗等景點,種上了上百種珍貴花木,匠心獨具。蔚為壯觀。公園建成以後,著名詩人、書法家趙熙來到天池,飽覽勝景,親筆書寫了“天池公園”園名,揮筆題寫了“天池傳俠筆、文苑魯諸生”的千古楹聯。從此各地遊客紛至遝來,絡繹不絕。當時上海《良友》畫報,辟專版刊載天池的勝景美畫,並且配詩宣讚:“癡生慕名天池遊,旖旎風光醉心頭;粼粼波光映藍天,曲曲堤岸托楊柳;蓮姑魚翁乘風歸,扁舟小島聚波頭:夕陽染紅瑤池水,眾山人懷化吳鉤。”從而為在這個幽雅溫馨的月亮島留下了“賓杠作畫醉天池”的美麗記載。
青海孟達天池
孟達天池
孟達天池位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部的孟達森林植物自然保護區。天池四周群山環抱,峰穀連綿,森林茂密。天池海拔2504米,東西長700米,南北寬250米,平均水深15米,蓄水量200萬立方米,水體清澈,水質良好。周圍有飛來峰、臥虎峰、回音崖、一線天、五子拜佛石、蛤蟆石、天然大壩以及奇鬆、山泉、飛瀑許多景點,這些景觀與天池共同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卷。
孟達山被稱為青海高原的“西雙版納”,是一個植物的王國,區內森林覆蓋麵積14萬餘畝,有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植物,還有近百種野生觀賞珍奇植物遍布池畔、山坳,把孟達天池和整個保護區點綴得花團錦簇。森林中棲息著麝、石羊、黃羊、狐狸、雪雞、馬雞等奇禽異獸,生長著大黃、黃芪、黨參、羌活、秦艽等一百多種藥用植物。
14.淡水湖
淡水湖屬外流湖,由於水源可以不斷更新補充,所以淡水湖的鹽分很低。中國主要有六大淡水湖即: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微山湖、洪澤湖、巢湖。
淡水湖的特點
淡水湖就是以淡水形式積存於地表上的湖泊。可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封閉式的淡水湖大多位於高山或相當內陸區域,沒有明顯的河川流入和流出。開放式則完全不同,湖中有島嶼,並且有多條河川流入、流出。這樣淡水湖中的鹽分就會就大大降低了。
中國主要的六大淡水湖包括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微山湖、洪澤湖、巢湖。這些湖泊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平原、淮河下遊和山東南部。在這一帶,淡水湖泊的麵積約占全國湖泊總麵積的三分之一。
鄱陽湖
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下遊南岸,江西省北部,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裏,平均寬度17.3公裏,雨季時麵積達3914平方公裏,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鄱陽湖的湖水主要依賴於地表徑流和湖麵降水補給,地表徑流主要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古稱彭澤,它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江之水,下通長江,它南寬北窄,像一個巨大的葫蘆係在長江的腰上。鄱陽湖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都超過了黃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總流量,因此成為長江水流的調節器。
鄱陽湖的湖麵煙波浩渺、水草豐美,景色十分秀麗。此外,還有大量長江流域的珍貴魚類漫遊,每年許多珍貴的鳥類都棲息在這裏,使得鄱陽湖的風景顯得更加宜人。不僅如此,鄱陽湖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地,許多詩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句,如王勃的“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蘇東坡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繪的都是鄱陽湖的勝境。其中,石鍾山、大孤山、南山、落星湖等等都是鄱陽湖著名的景點。如果到鄱陽湖旅遊的話,這些景點一定不要錯過!
洞庭湖
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遊以南。它的麵積在枯水期約有3100平方公裏,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裏,湖區總麵積達18000平方公裏。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跨湖南湖北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裏洞庭湖”。洞庭湖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由此可見,洞庭湖的風光秀麗迷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洞庭湖周圍湖光景色極為秀麗,還有許多國家級風景區,如:嶽陽樓、君山、杜甫墓、文廟、龍州書院等名勝古跡。
洞庭湖向來以“魚米之鄉”而著稱,其物產極為豐富。湖中的特產有河蚌、黃鱔、洞庭蟹等珍貴的河鮮。洞庭湖的“湖中湖”蓮湖,盛產馳名中外的湘蓮。洞庭湖盛產的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曆代被視為蓮中珍品。
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交界處,處於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麵積2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裏。太湖又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便進入湖水淡化的過程,最後演變成內陸湖泊。
太湖是一個大型的淺水湖泊,也是一個平原水網區。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吳縣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遊勝地。由此可見,太湖是一個非常值得瀏覽的風景區。
太湖處於江南水網的中心地帶,因而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也較有利於灌溉和航運。太湖流域總麵積36500km2,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麵積創造著約占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占全國的3%,淡水漁業產值也占有較高比重。由於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也較稠密,因此土壤肥沃,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此外,太湖還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正是因為太湖秀麗的風景和燦爛的人文景觀,從而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人來此觀光遊覽。
太湖位於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遊泥沙淤塞古海灣而形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澱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蕩串聯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因此,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裏”,但它的實際麵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現在的太湖分別與無錫,湖州,宜興,蘇州相臨,水域麵積約為2250平方千米。
太湖的流域麵積比鄱陽湖和洞庭湖要小,但是這裏的氣候溫和,物產富饒,自古以來都是以魚米之鄉而聞名於天下。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裏,魚蝦捉不盡”的說法。可見,太湖有著非常富饒的物產,也為當地人們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環境。
微山湖
微山湖
微山湖,也叫南四湖,位於山東省、江蘇交界處,主要由微山湖、昭陽湖、南陽湖、獨山湖四個彼此相連的湖泊組成。微山湖南北全長230公裏,寬6.8公裏至27.6公裏,周長451公裏、總麵積為2100平方公裏,可控蓄水量為17.3億立方米,最大庫容量47.31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7米,汛期最深為3米。流域麵積31700平方公裏。京杭大運河貫穿全湖南北。此外,微山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1960年,在微山湖湖腰建起了攔湖大壩的下級湖,稱為狹義微山湖。此外,它與昭陽湖、獨山湖和南陽湖構成廣義微山湖。1953年為方便管理廣大湖區設立微山縣,湖區內有微山島風景區和南陽古鎮風景區。微山島是微山湖中最大的島嶼,麵積約9平方公裏。島上有“三賢墓”:微子墓、目夷墓、張良墓等文化遺跡。抗日戰爭時期,以微山湖為根據地的“微湖大隊”、“運河支隊”、“鐵道遊擊隊”等革命武裝,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一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響大江南北。可見,微山湖還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
洪澤湖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淮河中遊的衝積平原上,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區總麵積為1576.9平方公裏。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此外,洪澤湖是我國平原水庫型湖泊中麵積最大的一個。
巢湖
巢湖是中國第六大湖,位於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巢湖的總麵積為753平方公裏。其源頭起自英、霍二山,主要入湖河流有豐樂河、杭埠河、兆河等。因形似鳥巢而得名。巢湖屬長江水係,其湖水在巢縣出湖,經裕溪河彙入長江。此外,巢湖曾是古代中國重要的交通要道。
自秦漢三國時期以來,巢湖就是江淮北上運輸的重要通道。現在,巢湖及裕溪河入江航道仍然常年通航。汛期江水可倒灌入湖,建國之後修築的巢湖閘和裕溪閘構成了巢湖、裕溪河梯級水利樞紐,使巢湖流域的低圩農田能免受長江洪水的威脅。巢湖地區的農業較為發達,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稻米產區之一。
15.鹹水湖
鹹水湖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古代海洋的遺跡,其二就是內陸河流的終點,由於處於內陸地區,蒸發量比較大。中國著名的鹹水湖有青海湖、納木錯湖。
鹹水湖的特點
中國的鹹水湖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而且在數量上遠遠多於淡水湖。鹹水湖約占全國湖泊總麵積的55%。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青海湖;還有被人們視為“聖湖”的世界地理位置最高的湖泊,納木錯湖。
青海湖
青海湖
青海湖,又稱“庫庫淖爾”,也就是“青色的海”的意思。它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它長105公裏,寬63公裏,周長360公裏,麵積達4583平方公裏,比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要大近459.76平方公裏。據世界紀錄協會調查,青海湖擁有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我們知道,青海源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總麵積達4400多平方公裏,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寧還要高出1000多米,這裏氣候涼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溫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在很久以前,青海湖經曆了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後,才幸存下來的。
青海湖湖水主要來源於地表徑流和湖麵降水。彙入青海湖的河流有40餘條,主要包括布哈河、巴戈烏蘭河、側淌河等,其中最大的一條就是布哈河。
在青海湖周圍,有很多名勝古跡分別為:塔爾寺、瞿壇寺、五屯藝術、青海湖鳥島、察爾漢萬丈鹽橋、孟達天池、祁連冰川、昆侖冰塔、瑪積雪峰、姊妹湖水、海晏八字鐵路、關角十裏隧道,以及日亭、月亭、公主廟等等,多不勝數。這些名勝古跡為青海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麵紗。
由於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鳥類集聚於此。每年12月封凍,冰期6個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個小島,以海心山最大。鳥島位於湖的西部,麵積0.11平方公裏,是斑頭雁、魚鷗、棕頭鷗、鸕鶿等10多種候鳥繁殖生息場所,數量多達100000隻以上。目前,在青海湖上已建立了鳥島自然保護區。湖中盛產青海湖裸鯉。此外,濱湖草原為牛羊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成為良好的天然牧場。
青海湖的鳥島麵積僅的0.8平方公裏,但每年的春夏,從我國南方和東南亞以及印度半島等地飛來的斑頭雁、魚鷗、棕頭鷗等10餘萬隻珍禽異鳥都擠滿在這個小島上。因此,在這裏就成了鳥的世界,蔚為奇觀,為亞洲所罕見。
青海湖位於青海高原的東北部。青海湖可謂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境幽靜。在湖的四周有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它們分別是:北麵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麵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麵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麵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米至5000米之間。這四座高山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盡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草原,而煙波浩瀚、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這樣以來,青海湖就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的景色。
近年來,青海湖的湖水位呈下降趨勢。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水位下降最快的是2000年,僅在這1年內就下降了21厘米。如果以這樣的速度,青海湖年平均減少湖水4.36億立方米。此外,青海湖正在從單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為“一大數小”的湖泊群,從而造成青海湖不斷縮減的因素主要有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加劇以及降雨量減少等原因,特別是在青海湖周邊盲目開荒,破壞了注水河流的水源。目前,青海湖50%的注水河流已經幹涸。據統計,由於水源補給河流大量減少,比20年前的湖水減少了60%。但是,從青海湖目前情況來看,湖水位下降的總趨勢在短期內是很難改變。
為了保護青海湖,青海省政已經啟動了青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最大限度恢複青海湖原生態。
“聖湖”—納木錯
納木錯,又叫納木湖、納木錯湖,位於中國的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湖泊。在曆史文獻上記載,此湖像藍天降到地麵,故稱“天湖”;而湖濱牧民說因湖麵海拔很高如同位於空中,故稱“天湖”。藏語中,“錯”是“湖”的意思。當地藏族人民叫它“騰格裏海”,意思是“天湖”。另外,佛教信徒們尊它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在藏傳佛教中稱其為聖地。
納木錯位於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屬於中國五大湖區的“青藏高原湖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在北緯30°30′至30°35′和東經90°16′至91°03′之間。位於西藏自治區的中部,在那曲地區的東南邊界和拉薩市區劃的西北邊界上。約有五分之三的湖麵在那曲地區的班戈縣內,五分之二的湖麵在拉薩市的當雄縣內。納木錯向南距拉薩市區約100千米。在納木錯湖的南部是青唐古拉山東段的北側山麓,而湖的西北側及北側為高原上的低山丘陵。
我們知道,納木錯湖世界上最高的鹹水湖。納木錯湖位於拉薩以北當雄縣和那曲地區班戈縣之間。此外,納木錯湖還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以北,距離拉薩240公裏。它不僅是西藏第一大鹹水湖,也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
納木錯生態旅遊的主要景點有:迎賓石(夫妻石)、合掌石、善惡洞等
迎賓石:又稱為“納木錯湖的門神”。相傳納木錯是一位女神,她掌管著藏北草原的財富,所以當商販外出做生意時,必先來到此地祈求門神。但是,在朝拜之前,商販還必須得到門神的同意,才可以朝拜納木錯,以保生意興隆。
合掌石:又稱為“父母石”。相傳,合掌石是由父親念青唐古拉山峰和母親納木錯女神的化身,象征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此合掌石是蓮花生丈師在修行時為萬物祈福的顯像。
善惡洞:藏傳佛教認為,人無論做善事或惡事,上天是一定能知道的,就像鑽善惡洞一樣,無論胖、矮、高、瘦,隻要你行的正,走的直,就能從此洞中過。相反,行惡的人則不能從此洞鑽過,就應當反省一下自己的過錯。而這個善惡洞就是佛祖給世人敲的警鍾。
從納木錯湖構造上來看,納木錯湖泊形成和發育是受地質構造控製的,也是第三極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成,是一種斷陷構造湖,並具冰川作用的痕跡。湖水在不斷退縮,至今湖周圍留有數道古湖岸線,最高一道距湖約有80米。納木錯南麵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和西側有高原丘陵,廣闊的湖濱,草原繞湖四周,水草豐美。湖水含鹽量高,流域範圍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野牛、山羊等。湖中多野禽,產細鱗魚和無鱗魚。湖水清澈,與四周雪山相映,風景秀麗。因此,納木錯湖是一個不錯的旅遊勝地!
從地殼運動來講,在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由於喜馬拉雅運動凹陷進而形成的巨大肖盆。後來,由於西藏高原氣候逐漸變得幹燥了,納木錯湖麵積才會大大縮減,現存的古湖岩線有三道,其中最高的一道距現在的湖麵約80餘米。
16.人工河
古代中國,曆朝都有開鑿人工河。它的作用就是用於溝通水係,便於交通運輸。而且,為中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人工河的特點
人工河,通稱“運河”,由人力開鑿並用以溝通水係,有利於交通運輸的水利工程。中國開鑿運河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時期。中國曾先後修築了許多人工河,大大改善了國內水利資源調配和航路運輸狀況。其中,最為著名的人工河有靈渠和京杭大運河。
靈渠
靈渠,又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運河,秦朝時期開鑿的渠道。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建成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它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靈渠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靈渠全長37公裏,主要組成部分有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巧。鏵嘴把湘江水分為三七流,其中三分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彙入湘江,並且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係。
靈渠自開挖成功,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曆史了。在清代以前的漫長歲月中,它對於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對維護中國的統一,鞏固祖國的邊防,也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對於靈渠在古代水利史上的成就,到現在仍綻放著燦爛的光彩,為後人所欽佩和自豪。
在興安縣,有一句諺語叫:“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這句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興安地形和水係特點。作為世界最早的人工運河,靈渠曾經導引過無數南來北往的舟船,也曾有過無限的風光。更重要的是,靈渠能夠灌溉土地,濟世濟人,澤及天下達兩千多年而不怠,在無數人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至明清時代曆朝都有開鑿。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約1794公裏,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由此可見,京杭大運河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年代最古老的人工河。
自京杭大運河開運以來,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都起了巨大作用。我們知道,京杭大運河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因此,京杭大運河和萬裏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工程,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在這裏,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同時也留下了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正是如此,京杭大運河為中國文明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更加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
從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來看,大致可分為3期。
第1期運河
第1期就是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到了戰國時期,古代勞動人民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連接起來。
第2期運河
第2期主要指隋代的運河係統。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第2期開鑿的運河,加上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就形成了多枝形運河係統。
第3期運河
第3期主要指元、明、清階段開鑿的運河係統。元代開鑿的重點有兩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裏;至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裏;至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裏。到了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可以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就形成了今天京杭運河的前身。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主要流經的地區有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從而貫通了中國五大水係──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係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裏,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此外,在沿線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成為中國精華薈萃之地。
京杭大運河是古代中國重要的交通河道。它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的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可見,京杭大運河在交通運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中國曆史上,京杭運河是重要的漕運河道,曾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起著重大的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隻能通行小木帆船。從此以後,京杭運河便走向荒廢、蕭條的道路,同時體現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製度的寫照。
新中國解放後,京杭運河的部分河段已進行了拓寬加深,裁彎取直,還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因此航運條件也大大得到改善。季節性的通航裏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此外,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林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17.外流河
中國的河流眾多,特別是外流河域很多,像舉世聞名的長江和黃河,就是兩條發祥自青藏高原的外流河。黃河是灌溉中華文明的發展的母親河,而長江則是締造現代人民文化經濟的重要河流之一。
外流河的特點
外流河是指那些直接或間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我國外流河主要分布於東部季風區,河水量受降水影響大,河流的流量,水位隨降水的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普遍形成汛期。因此,外流河往往能夠形成龐大的水係,河流量也很大,並且大多數都是常流河。
外流河的水分主要是作外循環的,就是把陸地上大量的徑流量輸運到海洋中去。然而,河水礦化度則是由上遊向下遊逐漸遞減的。
我國外流河流域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64%。外流流域由分水嶺將其與內陸流域分開,但並不絕對,由於特殊的氣候和地形條件,在外流區域內有小麵積內流區,如嫩江中下遊沿河窪地、鄂爾多斯高原北部、藏南高原上一些封閉的湖盆等。但在一定條件下,也有外流河轉化為內流河,如青海湖水係,原與黃河溝通,後因地質構造變動和湖麵降低,遂變成內流水係。
中國流可外境的外流河共有8條:
1.雅魯藏布江(西藏出境)——布拉馬普特拉河(印度);
2.瀾滄江(經雲南出境)——湄公河(老撾);
3.怒江(經雲南出境)——薩爾溫江(緬甸);
4.獅泉江(西藏出境)——印度河(克什米爾);
5.象泉河(西藏出境)——薩物累季灑(印度);
6.馬甲藏布(孔雀河,西藏出境)——呼那卡那裏河(尼泊爾);
7.朋曲河(西藏出境)——阿龍河(尼泊爾);
8.額爾齊斯河(新疆出境)——額爾齊斯河(俄羅斯)。
長江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第一大河,長江全長6397千米。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長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長江流域總麵積為1808500平方公裏,其中不包括淮河流域,約占全國土地麵積的1/5,與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
從長江流域來看,從西到東約3219公裏,由北至南966公裏餘。長江流經:青藏高原—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東海。長江發源於中國西部,長江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共有13個省區。
從人口分布來看,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此外,長江有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區。長江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其中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地就是漢江中上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其產糧幾乎占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占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他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長江流域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主要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
長江幹流經省級行政區共有11個,由西至東依次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最後由上海市的崇明縣流入東海。此外,長江支流流域還流經甘肅、貴州、陝西、廣西、河南、浙江、廣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冬雪山流出之後,便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稱通天河。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彙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這以下到四川省宜賓市的長江幹流稱為金沙江;宜賓以下則稱為長江,在以前的荊州河段稱作荊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這就是長江主支流流經的地方。
長江從源頭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稱為上遊,水急且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遊,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為下遊,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在華東、華中地氏是長江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的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長江水流量較大,基水能開發總量達2億千瓦,因此長江成為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資源集中在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因為此處地勢陡然下降,起伏較大,導致此處水流湍急。長江幹流可供通航的裏程達2800多公裏,素有三峽大壩“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一段以雄偉險峻而著稱。其中三峽江段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鬥坪。此外,長江沿岸還建有葛洲壩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等一係列的水利工程。
黃河
黃河全長為5464千米,是中國第二大河。黃河的流域麵積達752442.76平方公裏,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黃河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形,又像我們中華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千百年來,黃河養育著中華民族兒女,因而我們稱黃河為“母親河”。
黃河的發源地為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其源頭為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上、中遊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遊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在入海口的寬度為1500米,一般為500米。黃河最窄的地方隻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但有的地方深度僅有1.2~1.5米。
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42°,東經96°~119°之間,南北相差10個緯度,東西跨越23個經度。黃河從源頭至河口落差4830米。在黃河流域內,石山區占29%,黃土和丘陵區占46%,風沙區占11%,平原區占14%。可見,黃河流域區內地形較為複雜。
黃河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從西到東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彙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遊,有湟水、洮河,在中遊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遊有伊河、洛河。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由於黃河兩岸湖泊較少,而且河床較高,所以流入黃河的河流也很少。這樣以來,導致黃河下遊流域麵積也很小。
我們知道,黃河的落差比較大,就顯現出不同的地勢特征。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的海拔在3000~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正是由於處在黃河上遊的河穀地帶,此段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從年徑流量上來看,黃河居中國第八位。黃河流域內,連同下遊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可見,黃河是中華兒女的衣食之源,因此被稱為“母親河”。
在黃河中遊,由於黃土高原的水土著人流失較為嚴重,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經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測定,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18.內流河
中國的內流河也較多,大多分布在中國西部半幹旱和幹旱地區。其中最具代表的有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裏木河和伊犁河。
內流河的特點
內流河是指不流入海洋,而隻是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在沙漠裏的河流。內流河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半幹旱和幹旱地區,發育在封閉的山間高原、盆地和低地內,支流少而短小,絕大多數河流單獨流入盆地。由於缺乏統一的大水係,水量少,多數為季節性的間歇河。內流河的水分循環為內循環,礦化度由上遊向下遊不斷增加。內流河流經的區域,稱為內流區域(內流流域)。
塔裏木河
塔裏木河
塔裏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裏木盆地北部。塔裏木河有三源:南為和田河發源於喀喇昆侖山長806公裏。中遊橫穿400公裏地塔克拉瑪幹沙漠,因沿途蒸發滲漏,河道斷流,隻在洪水期才有水流入塔裏木河;西南源於葉爾羌河,是塔裏木河最長的支流,源出喀喇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長1079公裏;北源阿克蘇河源於天山山脈西段,水量豐富,是塔裏木河主要的水源,長224公裏,南流到阿瓦提縣肖夾克附近和葉爾羌河及和田河。這三條河流彙合後稱塔裏木河。塔裏木河若從肖夾克起到注入台特馬湖長約1100公裏;若以葉爾羌河河源起算長2179公裏。塔裏木河的流域麵積達198000平方公裏。
塔裏木河的河水主要來自上遊山地降水以及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從阿克蘇河口到尉犁縣南麵的群克爾一帶河灘廣闊,河曲發育,河道分支多。洪水期無固定河槽,水流氾濫,分散,河流容易改道。在河穀窪地易形成湖泊、沼澤。群克爾以下河道又合成一支。在曆史上,塔裏木河河道南北擺動,遷徙無定。1921年是最後一次遷徙,主流向東流入孔雀河流入羅布泊。1952年,由於在尉犁縣附近建築河壩,使其同孔雀河分離,河水複經鐵幹裏克故道流向台特馬湖。塔裏木河中、上遊有大規模水利設施,1971年建有塔裏木攔河閘。此外,沿塔裏木河沿岸還新建了許多農場。
塔裏木河有三條源地,即天山的阿克蘇河、喀喇昆侖山的葉爾羌河以及和田河,最後流入台特馬湖。塔裏木河是中國第一大內流河,全長2179公裏,僅次於前蘇聯的伏爾加河(3530千米),錫爾——納倫河(2991千米)、阿姆——噴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烏拉爾河(2428千米)。因此,塔裏木河是世界上第五大內流河。
我們知道,塔裏木河自身不產流,是由九大水係流入塔裏木河而成。由於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等影響,20世紀40年代以前,車爾臣河、克裏雅河、迪那河相繼與幹流失去地表水聯係,40年代以後,喀什噶爾河、開都——孔雀河、渭幹河也逐漸脫離幹流。原則上說,在南疆源自天山和昆侖山流入塔裏木盆地的所有河流都可歸為塔裏木河水係,構成塔裏木河流域。塔裏木河流域是一個封閉的內陸水循環和水平衡的相對獨立的水文區域。從目前來看,隻有和田河、葉爾羌河和阿克蘇河三條源流與塔裏木河幹流有地表水聯係。此外,孔雀河通過揚水站從博斯騰湖抽水經庫塔幹渠向塔裏木河下遊灌區輸水。這樣以來,塔裏木河就形成了“四源一幹”的格局。
塔裏木河流域是由環塔裏木盆地的九大水係114條源流和塔裏木河幹流的總稱,流域麵積為102萬平方公裏。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天然徑流量398.3億立方米,主要以冰川融雪補給為主,不重複地下水資源量為30.7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429億立方米。在塔裏木河流內有5個地(州)的42個縣(市)和兵團4個師的55個團場,全流域總人口902萬人。流域內現有耕地2044萬畝。
伊犁河
伊犁河
伊犁河,古稱列水、伊麗水,位於亞洲中部,是關係西北農田的著名河流。古時塞人、月氏人、烏孫人、突厥人等生活於此河流域,唐代西征大軍和蒙古成吉思汗的鐵騎曾憑著木頭木筏泅渡滔滔河水。伊犁河上遊在中國新疆境內,發源於新疆天山西段,流域麵積約57萬平方公裏,其水量居新疆眾河之首,徑流量約占全疆河流徑流量的1/5,大約有3/4的水量流出國境。伊犁河的中、下遊是在哈薩克斯坦境內。
伊犁河不僅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陸河,也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一條國際河。上遊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伊犁河發源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汗騰格裏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入中國,在東經82°北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彙合,北流彙合喀什河後,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彙入後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穀區並接納最後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後流經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最後注入巴爾喀什湖。這就是伊犁河的發源及流經方向。
伊犁河的雅馬渡站以上為上遊,從雅馬渡到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遊,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遊。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麵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幹流在中國境內長約442km,流域麵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由此可見,伊犁河是中國新疆境內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位於新疆境內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與南支哈爾克山之間,是中國天山水資源最豐富的山段。新疆集水區麵積約5.7萬平方公裏,占新疆麵積3.5%;年徑流量153億立方米(已扣除從哈薩克斯坦流入的水量14億立方米),占新疆地表徑流總量19%;年均徑流深268毫米,為新疆平均值的5.7倍,接近於全國年均徑流深值。在中國西北幹旱地區,伊犁河流域是相對濕潤的地區。
伊犁河集水區可分四部分:
第一,特克斯河。年徑流量86億立方米,主要源自於哈爾克山北坡。
第二,鞏乃斯河。年徑流量20億立方米,穿過西部的新源縣,經鞏留縣與特克斯河彙合。
第三,喀什河。它的年徑流量為39億立方米。
第四,雅馬渡以下共有39條小支流,年徑流量為21億立方米。
其中,在伊犁北岸共有16條支流,年徑流量為18億立方米;在南岸共有13條支流,年徑流量為3億立方米。
從經緯度上來看,伊犁河位於東經74°~85°、北緯42°~47°之間。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幹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於1970年開始充水,麵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節水庫。這座水庫可用於發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木圖地區以及南部哈薩克其他各城市居民的休養地。
伊犁河流域在中國境內的地表水資源可利用的為176億立方米,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立方米。伊犁河在中國境內的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現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與此同時,伊犁河流域的壩址地形地質條件也非常優越,適於灌溉、防洪、發電及水產養殖綜合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