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ddy等學者已經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不同人群中驗證了SCM模型(Cuddy, et al., 2009),如美、英、法、德、意、荷等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以日、韓、中國香港為代表的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哥斯達黎加、墨西哥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以及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或地區。
在中國管健和程婕婷(2011)使用自編的中文版SCM問卷測量了大學生群體的刻板印象。結果表明,屬於LW-LC的群體主要有乞丐、無業遊民和罪犯;HW-LC群體的代表群體主要有,農民工、農民、低保、下崗人員、老年人、殘疾人等;屬於LW-HC的群體有:公務員、領導幹部、科學家、知識分子、企業家、私營企業主、白領、娛樂體育明星、有錢人、商人、男人等;令人欽佩的HW-HC代表群體有:大學生、教師、個體工商業者、女人、藍領等。他們還發現熱情—能力維度可以比較好地對32個群體刻板印象內容進行劃分,並且他們認為這一結果與Fiske等學者對美國樣本的調查結果很吻合。同時他們也驗證了群體社會地位對能力—熱情特征的預測作用。他們的數據還表明大學生們對群體的刻板印象內容大多是混合的(LW-HC或HW-LC)——這也與Fiske等的研究(S. T. Fiske, Cuddy, & Glick, 2007; S. T. Fiske, et al., 2002)一致。
近年來一些學者使用內隱測量的方法對SCM模型進行了更細致的探索。Wade和Brewer(2006)在他們第一個研究中請實驗參與者描述一些女性的次群體,結果他們鑒別出來11個具有典型刻板印象特征的次群體:女運動員、祖母、美容師、女權運動者、單身母親、女商人、假小子、姐妹會成員、家庭主婦、女教師和女科學家。其中女商人具有的刻板印象特征是:好鬥的、有進取心的、獨斷、優雅、爭強好勝、自信、被驅策的、苦幹、獨立、智慧、積極、專業;家庭主婦的刻板印象特征是:照料者、關懷的、奉獻的、有愛心的、養育、跟家人在一起。在第二個研究中,他們把女商人和家庭主婦作為啟動,使用內隱方法(詞彙判斷法,Lexical Decision Task)探索當人們知覺到不同的女性次群體的時候是否會自動激活熱情和能力兩個維度的特征。最終他們的結果表明人們在控製評價維度的確表現出對次級女性群體特征的認知上存在基本的能力——熱情維度,同時也出現了對次級女性群體刻板印象內容的混合效應。但是在內隱測量中,這兩種女性角色激活的似乎是大體上積極或消極情感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刻板印象內容。
在關於刻板印象內容模型的最新研究中(Carlsson & Bj·rklund, 2010),研究者首次使用內隱聯想測驗IAT對SCM的兩個維度做了探索。他們把學前教師(刻板印象為高熱情、低能力)與律師(刻板印象為冷漠、高能力)做了對比。正如Carlsson和Bj·rklund所預測的,不同專業的學生表現出混合的內隱刻板印象,兩次內隱聯想測驗一次捕捉到熱情維度,另一次捕捉到能力維度。這個結果在內隱領域為SCM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