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對人物自動評價的情境效應來說,熱情維度的評價影響力更大還是能力維度的影響力更大呢?很多研究都表明道德,也就是熱情維度的信息比能力維度的信息更能影響人們對他人印象形成(Brambilla, Sacchi, Rusconi, Cherubini, & Yzerbyt, 2010; Ellemers, Pagliaro, Barreto, & Leach, 2008; Wojciszke, 2005a)。

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學者對Cuddy等人最初提出的熱情VS能力維度提出質疑,認為道德(morality)也是人們評價他人的重要維度(Leach, Ellemers, & Barreto, 2007),並且在內群體評價方麵,道德維度比熱情和能力維度解釋更多變異。因此Leach等人認為,無論群體成員的能力如何,他們的道德水準更重要。在這方麵國內學者也做了很有價值的探索,高明華(2010)按照SCM的典型研究範式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被調查者普遍認為道德和才能是最主要的評價維度,並且道德的辨析能力強於後者,而社會性也就是熱情隸屬於道德。其中道德維度包含誠實、可信、熱情、友好。實際上在人們的意識中,包含在熱情維度的“助人”、“善良”、“寬容”、“尊敬”、“謙虛”等都屬於美德範疇。因此本研究探索的評價維度是道德和能力。

道德評價的是一個人的意圖(惡毒VS善良),而能力則關係到人們實現這個意圖的可能性。Peeters(2002) 總結認為能力的優勢會使能力主體得到收益,即能力具有自我獲益(self-profitability)屬性。而道德影響的是與道德主體互動的他人,也就是說良好的道德具有他人獲益(other-profitability)屬性。

在Rydell、Gawronski(B. Gawronski, et al., 2010; Rydell & Gawronski, 2009)帶領的研究中,對目標人物的描述隻是簡單地分為積極、消極兩種,並沒有按照人們認識他人的模式來區分是熱情維度還是能力維度的特征。因此他們的研究無法回答在自動評價領域,道德(熱情)和能力的影響力相同,還是有強弱的差異?而且他們隻是簡單地區分了信息的積極和消極,並沒有對積極或消極的程度進行控製。這些都限製了他們理論的應用和拓展。此外在他們的所有實驗中,關於目標人物Bob的矛盾信息都是等量地呈現給被試,但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人物、群體還是事物存在完全等同的積極消極對立屬性的情況非常少見,大多數情況都是在擁有很多優勢的情況下也有部分缺點,或者有大問題的同時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以下研究方案:

研究一使用不同的材料重複Rydell和Gawronski(2009)等人的實驗,探索同樣的研究方法是否會在不同文化中得到同樣的結果;實驗1計劃使用道德維度的積極和消極信息,探索道德維度的人物描述能否出現同樣的效應;實驗2把實驗1的材料混合在一起直接呈現給被試,計劃通過這種方式為這種研究手段提供進一步的支持;實驗3使用能力維度的積極、消極信息,探索能力維度的人物描述效應是否與道德維度信息相同。研究二考察不均等的道德維度矛盾信息的情境化自動激活。研究三將道德和能力維度效價相反的信息等量混合呈現,觀察它們在不同情境中自動激活的評價效價。研究四把道德和能力維度信息不等量地混合在一起,探索效價順序、首(近)因效應、信息維度對印象形成的綜合影響。此外本研究還同時關注目標人物的控製評價以及被試不熟悉的參照人物的自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