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心理學家們在社會認知方麵的探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這些進步與新穎獨特的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可謂緊密相關。陳啟山(2009)把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歸類為內隱記憶範式(implicit memory paradigm)、反應時範式(response-time paradigm)、啟動效應(startup effect)、判斷潛伏期測量(judgment latency measures)、投射測驗(projective measures)等。其中情感錯誤歸因程序(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簡稱AMP)是近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投射型內隱研究範式,是Payne等人在Murphy等的實驗程序基礎上發展與完善的方法(Murphy & Zajonc 1993)。

一、AMP原理與假設

最早使用投射這一概念的是弗洛伊德,指人們推測別人擁有那些原本屬於自己卻不被自我所接受的特征、欲望、想法、感覺等。後來慢慢興起的投射類心理測試如主題統覺測驗和羅夏墨跡測試拓展了這一概念。依據被試對外在刺激的理解推測他們內心的想法。Payne利用這種使用外在刺激探測被試心理的投射原理發明了情感錯誤歸因程序(Payne, Cheng et al. 2005),用這種方法探索被試對某一社會對象的內隱態度。

相對Greenwald等(1998)提出的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Nosek和Banaji(2001)的命中聯係作業(Go/No-Go Association Task)等近年來非常流行的內隱態度測試方法,這個程序非常簡潔。首先向被試呈現啟動圖片,然後呈現一幅對西方被試來說毫無意義的中文字圖片即目標圖片,最後是一副灰方塊圖片掩蓋住的中文字圖片。被試的任務是在中文字圖片呈現之後盡可能快地通過按鍵來判斷中文字是令人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圖中的時間是AMP範式中比較常用的時間參數。

這個實驗範式的基本假設是,第一,人們看到美的、好的事物會產生積極情感,相反則會產生消極情感;第二,這種被激發出來的情感會在行為中有所表現,也就是說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探測出來;第三,人們意識不到自己的判斷已經受到自己情感的影響。

具體到AMP,首先呈現的啟動圖片會引發被試的愉快或不愉快情感反應。雖然有明確的指導語要求被試避免受到啟動圖片的影響,但當要求被試判斷沒有意義的象形文字目標圖片時,被試這種情感反應依然會被無意識地投射進去,造成不同圖片引發不同反應。因此通過統計對比不同啟動圖片所引發的愉快或不愉快反應比例,就可以判斷被試對這個啟動對象的態度是相對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簡而言之,AMP的基本原理在於投射,這與前麵提到的一係列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有著本質的不同。例如台灣研究者(林思賢,2009)總結了以IAT為代表的,包括Go/No—go Association Task和Evaluative Priming Task在內的常見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為:首先人們對不同態度對象具有積極或消極評價,並且態度對象與評價反應傾向之間有自動化聯結;其次這種自動化的聯結會加速與其一致的反應,抑製與其不一致的反應,延長其反應時。對比與態度目標一致或不一致評價的反應時,就能確定人們的內隱態度偏好。

二、AMP信效度和特點

1. AMP的信度和效度

AMP是一種值得心理學研究人員關注和推廣的內隱實驗範式,在Payne(2005,2007)的一係列實驗中AMP表現出非常好的內部一致性係數,alpha係數分布在0.85到0.95之間。

AMP的效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得到支持,首先,它在Payne的係列研究以及其他學者所做的相關研究中都得到了顯著的情感錯誤歸因效應(Payne, McClernon et al. 2007; Payne, Burkley et al. 2008; Payne, Krosnick et al. 2009; Maner, Miller et al. , 2009)。其次,他人的研究(Greenwald, 2009)同樣證明了它可以很好地預測對政治候選人的投票行為和外顯態度。再次,在種族態度上,AMP有更複雜的關係。總體說來,AMP與自我報告的態度顯著相關。但是這種相關是在那些沒有避免種族偏見動機的人中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低控製偏見動機的人AMP與自我報告的態度相關更高。然而對高控製偏見動機的被試來說,兩者幾乎沒有相關(Payne, Cheng et a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