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參照人物的自動評價(1 / 1)

在本研究中,參照人物是指沒有被行為信息描述過,隻出現在測量情境裏,與目標人物做對比的人物。在每個實驗裏都對參照人物做了和目標人物類似的數據分析,其中實驗1、實驗3和實驗5中有個別的主效應或交互效應顯著,但進一步的分析沒有顯示出明確的自動評價情境效應。而在實驗2、實驗4、實驗6和實驗7中被試對參照人物做出的自動評價都出現了和目標人物非常相似的情境效應,說明被試對目標人物的情感反應會泛化到出現在相同情境中的參照人物身上。

這樣的結果與Gawronski等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B. Gawronski, et al., 2010; Rydell & Gawronski, 2009)。可能是由於本研究設置的顏色(紅、藍)比Gawronski等人研究中設置的黃、藍背景更加鮮明,一方麵在這樣的顏色背景中習得矛盾的行為描述後更容易在測量環節形成情境化自動評價趨勢,另一方麵這種程度上更強一些的效應也增加了效應泛化到參照人物身上的可能。

依據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反射規律,目標人物積極的行為描述作為無條件刺激會引發積極情感這樣一種無條件反應。當目標人物出現在某一種顏色背景下時,多次被積極的信息所描述(也就是條件作用過程),這種積極的情感就會和本來是中性的顏色背景+人物組合聯係在一起,中性的顏色背景和目標人物就成為可以成為條件性刺激引發條件反應(積極情感)。

條件反射一旦形成,一些和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雖然以前從來沒有和無條件刺激匹配過,但也會引起條件反應——這種現象被稱為條件反射的“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既然依據Gawronski等人的研究,目標人物出現在其他顏色背景中時會出現條件反射的泛化現象,那麼這種泛化的現象同樣有可能出現在不同的人物與相同的顏色背景組合中——事實上這兩種組合看起來比較相似。下圖左為目標人物,右為參照人物。一些經典的研究(Bush & Mosteller, 1951; Hanson, 1959; Pearce, 1987)、新近的研究(Dunsmoor, Mitroff, & LaBar, 2009) 都強調了相似性在刺激泛化中的作用,或者差異在條件反射作用消退中的作用(Lissek, et al., 2008)。

雖然目標人物和參照人物看起來非常相似,但數據表明被試還是能夠區分他們之間的不同。例如對實驗5的目標人物和參照人物進行2(人物:參照人物VS目標人物)×3(測量情境:前情境VS後情境VS新情境)兩因素被試內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人物因素主效應非常顯著F(1,63)=7.353,Sig=0.009,η2=0.105。目標人物後圓點圖得到的平均積極判斷比率62.1%(SD=0.322)顯著高於參照人物後圓點圖得到的平均積極判斷比率47.1%(SD=0.310)。被試同等地接收了關於目標人物的積極信息和消極信息。很可能是由於熟悉帶來的親切感使被試對目標人物做出了更佳的自動評價。如果被試不能區分目標人物和參照人物是很難表現出這種差異的。